■福建省廈門實驗小學 陳倩榮
近幾年,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研究已經逐步引起語文教學界重視,以“項目化學習”為抓手,以“驅動性問題”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有效地在語文學科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之間鋪設通道,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力,使閱讀教學區別于一般的課外閱讀且不局限于研究閱讀課型和策略研究,成為支撐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平臺。依托“項目化學習”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力圖讓學生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提出議題、篩選整合確定議題、小組合作解決議題、匯報分享等多個環節,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再輔以多元評價,高質量的項目化教學指向語文學科的本質,催生學生語文素養的生長,推動整本書閱讀走向深處。
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受到越來越多一線教師的重視,從教材中我們也看到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新增“快樂讀書吧”,重視課外閱讀的指導,除此之外,每一冊教材中都有兩部名著作為指定閱讀書目讓學生閱讀,在名著導讀上加大力度。
整本書閱讀也不是只要學生手中有書,能自主默讀就算完成,在閱讀內容層次變淺且日益碎片化的當下,我們的閱讀逐漸缺乏深入的思考,只是停留在表面甚至很容易帶入被動閱讀的狀態,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開始成為學校和教師關注的重點,筆者對此也進行了創新實踐——項目化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希望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通過一定的途徑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項目化學習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途徑,在保持個性閱讀的同時,推動學生思維的不斷深入,思考的持續深化,能力的逐步提升。
項目化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縮寫PBL,被翻譯成“項目化學習”或“基于項目的學習”等。它是指學生在某個時間范圍內通過研究并解決一個真實的、有吸引力的和復雜的問題、課題或挑戰,進而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項目化學習重點指向學習目標,并在此過程中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合作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項目化學習的目標是完成最終產品,在此過程中把需要解決的種種問題劃分為一系列的任務,利用問題驅動學習小組互動互動、自主探究,從而實現深度認知和能力遷移。
而整本書閱讀是以書中所描繪的生活世界為真實的情境,在此基礎上設置問題,鼓勵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有個性化的體驗并能自由表達,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這樣的閱讀目標與項目式學習的核心要素相吻合。因此將整本書閱讀教學與項目化學習結合,在教學實踐中,運用項目化學習的方式和理論,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增加閱讀的動力,讓學生從虛假化、碎片化、淺表化的閱讀走向真實、完整、有深度的閱讀,最終實現提升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
項目化學習和整本書閱讀兩者之間有著較大的聯系和較多的溝通,利用項目化學習和整本閱讀教學的有效融合,可以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所能起到的效益和影響進一步提高,學生在閱讀展開的過程中自身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以及學生完成任務后的成就感都會得到有效提升,可以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好情感基礎和能力基礎。
開展整本書閱讀前,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媒介,引入即將閱讀書籍的相關信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進一步展開整本書閱讀教學作好鋪墊,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自由閱讀,精選與整本書相關的書評文章幫助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或者是觀看與整本書相關的影視作品等。例如,進行《唐詩三百首》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時,可以給學生觀看《中國詩詞大會》中有學生參賽的節目片段,讓學生在感受同齡人對詩詞的熱愛的同時被感染和觸動,同時了解詩詞的周邊知識;通過線上形式向學生推送胡曉明博士的文章《唐詩與中國文化精神》,讓學生了解唐詩的背景和宏觀層面的知識;通過線下向學生推薦閱讀《半小時漫畫唐詩》,通過圖文并茂、風趣幽默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唐詩的發展史,引發他們繼續探究的興趣。如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名著導讀,要引導學生整本書閱讀《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大部頭”的古典名著,尤其是閱讀《紅樓夢》這樣一類對學生來說理解難度較大的書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名著改編的影視劇作品,從而激發學生整本書閱讀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對整本書的故事內容有一個較為初步、感性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書籍就更加水到渠成。由于原著遠離學生的生活,對作品背景的了解局限,加之原版作品的語言理解起來有難度,都會造成學生理解作品的障礙,因此,在學生閱讀完整本書后,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觀看百家講壇中易中天和劉心武品析《三國演義》和《紅樓夢》等電視節目,推薦學生閱讀《紅樓夢新證》《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等書籍,通過名家的點評,層層剝筍,逐步理解它們的深刻內蘊。在這樣通過多媒介的學習和了解下,相信會有很多學生逐漸愛上名著,開始自己閱讀路程上的探索,使他們的整本書閱讀開啟新的一扇窗。
教師在書籍篩選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收集的素材需要注意趣味性,教師需要根據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需要作出合理的判斷和選擇,保證學生愿意閱讀,這樣才可以確保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其次教師在閱讀素材選擇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教育價值性,也就是說學生通過閱讀可以收獲到什么,可以是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也可以是學生價值觀念的塑造等,最后,教師在閱讀素材選擇的過程當中需要具備一定的可操作空間,可以給學生篩選出一批閱讀書材料,學生選擇其中的一本,這樣學生選擇閱讀素材學生更愿意去閱讀,也更愿意深入地探究分析,為以后的閱讀開展提供更多的幫助和保障。
項目化學習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因此開展項目化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要探尋和確定一個有價值的驅動性問題,以真實問題為驅動,使學生開展真實的閱讀,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充分的合作、探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各種能力和品質,思考和回答這些實際問題的過程,是真實有效的閱讀體驗,學生綜合運用閱讀方法,獲得對知識的認知和運用經驗,提升能力,生成素養,進而推動整本書閱讀發展的同時,實現從淺層閱讀走向深度閱讀。一是可以根據人物塑造進行提問,如閱讀《中國民間故事》這本書時,設置問題“你可以將書中的人物根據不同的特點進行分類嗎?”學生在研讀的過程中就會發現,書中許多人物都有著類型化的特點,雖然出現在不同的故事中,但行為和性格總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二是針對文本敘述特點進行的提問,如指導閱讀《愛麗絲夢游仙境》這本書時,可以提出“愛麗絲是瘋子嗎?”這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辨,得出文本語言荒誕的特征,進而出示文本中的三個片段,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三是針對文本主題的深層理解進行的提問,如研讀《駱駝祥子》時提問:“變成走獸,是不是祥子的錯?”從而深化主題,進行個性化解讀,最終鍛煉思辨閱讀、創意表達。
在不同角度的驅動性問題的推動下,學生可以聚焦人物進行研究、可以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文本內容,從而激發他們對生活、生命的思考,這樣就是閱讀擺脫了淺層、表象的狀況,將整本書閱讀不斷推向更高的層次,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促進學生語言運用、審美鑒賞、思維能力以及文化傳承的提升和發展。問題的驅動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更有重點、更有焦點,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認知能力是相對而言較為薄弱的。如果缺乏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則會導致學生的閱讀流于表面,并不能汲取深層次的養分,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閱讀素養提高和知識儲備擴充所能帶來的影響和幫助微乎其微,而設置不同的閱讀問題,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展開的過程中目的性更強,更深入地挖掘閱讀文本素材中的價值內涵,進而感觸更多、收獲更多,教師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合理地設置驅動型問題。
確定項目主題后,學生就可以根據興趣進行分組開展項目化的學習。一是設置完成閱讀卡的項目式任務,閱讀理解難度不大的書籍,意在鍛煉學生提取信息、概括總結、思辨理解、創造性表達的能力,例如,在閱讀《中國寓言故事》時,教師可以設計閱讀卡,可以制作“人物名片卡”,內容包括:人物的姓名、出自哪個故事、性格特點、原文中對他描寫的摘抄、我想對“他”說什么等信息提取類的填空,通過類似的卡片制作讓學生在完成閱讀卡的同時,對自己的閱讀進行思考、總結、提煉和升華,提升整本書閱讀完成的質量。
二是在閱讀難度較大的古典名著時,可以進行分階段的項目化任務布置,如在讀《紅樓夢》時,可以嘗試制作人物名片,內容可以涉及人物姓名、別名、家庭成員、社會關系、外貌特征、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由于紅樓夢中人物關系眾多,還可以設置繪制任務關系的思維導圖的項目,厘清眾多人物角色之間的關系,掃清閱讀障礙。隨著文本閱讀的不斷深入,可以逐步提高項目難度,如在閱讀《西游記》時,學生通讀完小說后,設置項目為繪制一張“取經地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有創意的設計,但必須是基于文本內容的前提下進行,是閱讀這本書的思路圖,同時也是讀整本書的信息梳理的呈現。
三是設置趣味性強的課本劇表演任務,比如在閱讀《三國演義》這本書的時候,學生就可以根據對人物或不同故事的喜好進行分組,進行課本劇的創編,學生在基于原著的基礎上進行劇本的擬寫,進而設計道具和服裝,學生在完成排練的過程中不僅要深入閱讀文本還需要對當時的歷史知識有了解,這就是閱讀的面有了拓展,進一步延伸了閱讀的邊界,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師需要注意項目化活動在實踐設置的過程中需要具備較高的趣味性,也就是說,學生更愿意參與活動,這樣就會激發學生閱讀的動力,學生在閱讀展開的過程中會更加關注閱讀素材的內容,集中注意力地分析與項目辦活動相關的內容,對閱讀素材進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然后對閱讀素材進行有效的總結和升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收獲更多。
項目成果的評價,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項目成果的評價應從不同維度進行,學生的語言表達、思維品質、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創新能力等,都是需要考查評價的范疇。在評價手段上既要注重終結性評價更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在項目化學習評價中,學生在完成項目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計劃的制訂、互助合作的情況、成果匯報的分工和完成都可以納入評價的內容中。
1.呈現思維導圖,學生根據閱讀經歷展示思維導圖,可以針對整本書情節的梳理,向同班同學推薦;可以針對整本書的閱讀體會繪制思維圖,和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并且朗讀自己最喜歡的片段;還可以通過一本書的閱讀,圍繞書本的主題擴展閱讀的范圍,通過思維導圖做一個閱讀主題書目的推薦,營造整個班級良好的閱讀氛圍。
2.多維度展示項目成果。除了分享閱讀經歷和感受之外,可以針對本小組研討的項目做全方位的展示。例如,以感恩為主題的項目式閱讀,除了分享讀書感受之外,還可以圍繞著感恩的話題,開展假日小隊活動,由社區出示評價意見,或展示自己在家中為父母做的事的過程圖片或視頻,或和同學們分享關于感恩的小故事。讓項目式閱讀的外延得到延伸和擴展,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3.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的優勢,搭建交流、分享、評價的平臺,如通過班級公眾號,讓學生自主報名進行分享,由家長和教師共同完成公眾號的內容篩選、整合和校對,對推薦內容進行把關,學生可以通過展示讀后感,談閱讀體會,朗讀精彩片段等板塊進行閱讀分享,學生之間互相看到大家的經歷,了解閱讀書目,這樣可以從側面激發學生自主選擇閱讀作品的熱情,激發學生的表達興趣,同時,利用網絡創造展示和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總之,立足于項目化學習,整本書閱讀能打通課內外、學科之間的壁壘,通過多種媒體之間的互動、對話,實現閱讀在深度、廣度和效度上的提升。通過項目化推進的整本書閱讀,學生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消極意義上的讀者,而是一個積極的領悟者和知識的建構者,在體驗閱讀樂趣和意義的同時,讓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