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一中 劉英波
在新課改3.0背景下,培養學生生物核心素養已經成為課程教學的重點。本文通過論述當前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指出在新課改3.0的背景下,教師要結合學生生物學情和個性,創新課堂授課模式,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同時強化學生對生命觀念的理解并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最終滿足新課改的要求。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高中生物教學也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培養學生生物學科綜合素質,發展核心素養成了教學的主要目標。生物屬于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主要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規律,對社會、經濟和人類的影響越來越大。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要讓學生主動地接受學習,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和發現規律的過程,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發展學科素養。高中生物核心素養包含了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四個模塊,通過培育學生生物核心素養,重在提升其應用知識的能力,能用生物學知識解決一些現實問題。但是在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很多教師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很難提升。本文結合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指出新課改3.0背景下高中生物核心素養培育的方法,希望對高中生物教學提供幫助。
新課改3.0為教育指明了方向,使教育人員明確了教學中的培養側重點。在以往教學中,知識傳輸的占比較重,時間較長,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占據重要地位,學生普遍處于被動狀態,接受知識的模式以反復記憶為主,這在無形之中扼殺了學生的能力?;诖?,教師結合新課改3.0的要求,在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的培養內容,豐富生物知識,優化生物教學手段,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素養、提高能力,此時,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習積極,學習體驗豐富,學生的學習化被動為主動,學生的學習將成為突破自我、不斷成長的過程。在教學中,生物教師融入核心素養的內容,可以使學生掌握學習技巧,提高學習能力,無論是在理論學習還是在實際訓練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生物知識與生活、問題有效結合,從而使學生形成理性的思維體系。因此,在新課改3.0的引領下,教學以全新的面貌引領學生學習、成長。
高中生物知識較多,體系復雜,在教學中,教學難度逐漸遞增,知識的系統性特點越發明顯,如若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不牢,在后續學習中,學生將越發吃力,學習中也將頻繁遇到問題?;诖?,結合新課改3.0的要求,引導學生系統學習、重點學習,使學生掌握學習技巧,明確學習的方向,在掌握知識框架的基礎上,將所學知識不斷填充,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在這過程中,教師適時滲透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掌握適合終身發展的能力與素養,使學生擁有攻克重難點的決心,并在解決重難點知識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自信心,體會到攻克難點的樂趣與成就感。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不斷突破重點、難點,學生的學習能力、克服困難的勇氣逐漸增強,學習也將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學習效率有明顯提升。
新課改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探究活動完成相應的任務,提升知識應用能力。但是相關的研究發現,很多教師生物教學模式仍較為傳統,并沒有結合新課改的精神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一般為:教師講解本堂課的學習重難點內容、學生記憶理解、教師提問和學生回答。整個教學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中間存在大量填鴨式內容,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在學習中不能形成自己對生物學的觀點和學習思路,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等核心素養能力難以有效形成。教學模式是現階段教育研究的重點問題和核心問題,教學模式對教學工作實踐開展所能帶來的效益、產生的影響是相對較大的,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構建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性更強,進而讓學生在主動探索分析的過程中強化學習能力培養學科思維,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建構學生的學科自信,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提供好情感基礎和能力基礎。但是就現階段高中生物教學的實踐情況來看,教師在教學模式構建上給予的關注重視相對較低,并沒有做出相應的優化完善和改良。
在新課改3.0背景下,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共同基礎和多元發展需求,開闊學生生物學科技視野,提高實踐和探究能力。課程評價是教學的有效組成部分,很多教師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采用“唯成績論”的思想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即便學生在核心素養方面表現得再優秀,成績不理想學生對生物的興趣也不大,學習潛能很難挖掘。教學評價可以讓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學生存在的欠缺和不足,同時通過教師的專業引導幫助,讓學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欠缺,進而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理念,實現有效提升,而教師通過評價也可以搭建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更全面地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育方法作出有針對性的調節,進一步提高教育的針對性、科學性,實現因材施教,但是就現階段的實踐情況來看,教師并沒有將教學評價這一環節所能達成的影響發揮到最大,還需要做出相應的優化完善和改良。
在新課改3.0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要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出發點,樹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他們在學習中盡可能多地經歷思考、質疑和論證等環節,從而提高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生物學情和個性都是不一樣的,教師要尊重學生思維的差異性和創造性,善于引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進行遷移,用生物學的思維觀察、探索生命現象和規律。比如,在教授“細胞分化”知識時,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理解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了解細胞分化最新進展,建立實驗探究式的思維模式,學會運用各種生物學信息分析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用微課呈現受精卵發育成一個完整胎兒的過程,然后告訴學生人類是由一個受精卵經過細胞的分裂轉變成的多細胞團,而后經過多步的變化發育成成型的人體,這個過程就是分化過程。緊接著教師提出問題引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1.分化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是否相同呢?2.受精卵發育過程細胞由少變多,依靠哪種細胞的增值方式?教師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構建新舊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學會對學過的知識進行遷移,從而完成任務。接下來,在進行細胞分化的實質和特點講解中,教師可以視頻展示紅細胞合成血紅蛋白的過程以及肌肉細胞合成肌動蛋白的過程,然后讓學生合作探究說出細胞分化的機理,學生在動圖以及小組合作下就會探究出細胞分化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由此形成。因此,在培養學生生物核心素養中,教師要結合高中生的學習特點,適當進行知識遷移教學,通過設計任務的形式,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動力,發展其核心素養。
生命觀念是生物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一門研究生物本質和生命的學科,生物學的理論和成果都是由科學家經過一步步實驗探究得出的客觀事實。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生物學史,了解科學發現的過程,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讓他們對生命觀念有更好的理解。比如,在教授“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單元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了解科學家探究光合作用的歷程,通過視頻展示普利斯特實驗,并讓學生說出實驗的優點和不足之處,通過獨立思考給出合理化的建議,這樣就能讓學生在后續的實驗設計中對步驟更加完善。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不僅知曉了科學家嚴謹治學的態度,而且能主動將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實驗方法進行總結,明白光合作用就是生物將自然界中的光能通過自身的細胞轉化為化學能,并通過氧氣的形式釋放出來的過程,從而對這一生命觀念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因此,在培育學生生命觀念的過程中,教師首先就要尋找學生的共同興趣點,讓他們了解科學發現的全過程,這樣就能使他們對生命價值有更深層次的感悟,學科素養自然就能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中,當學生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教師要鼓勵他們通過獨立思考或向其他同學請教的方式解決,當確實存在難度時,教師再引導他們通過思維導圖、生物實驗設計等方法解決,從而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新課改3.0以及“立德樹人”的教育大背景下,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在社會責任意識培養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關注并參與和生物學知識有關的社會話題,讓學生能理性地判斷,不盲聽和盲從?;诖耍處熞Y合生物學前沿知識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將生物學熱點話題—環境保護、艾滋病、干細胞、基因治療等引入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比如,教師在講解“免疫調節”相關內容時,在介紹到“免疫缺陷綜合癥”時,就可以引入話題“艾滋病為什么難以治療”,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幫助他們正確的認識和分析艾滋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在實際生活中正確地對待艾滋病患者,承擔起宣傳艾滋病防護的社會責任。除此之外,教師也要讓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中,通過定期開展實踐活動將學過的知識運用起來。比如,在講解完“超級細菌”內容后,可以組織一次以“藥品”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藥店、社區中,了解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撰寫調查報告,強化社會責任意識。
高中生物知識復雜,理論較多,在學習中,若想理解透徹,需要學生具備理性思維能力。理性思維能力是核心素養的一部分,是指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結合理性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理性思維是一種客觀、全面的思維方式,在學生學習生物知識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滲透理性思維的培養內容,有助于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明確問題本質,找準解題的思路。在新課改3.0背景下,教師結合教學要求,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散思維,發展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情境教學模式,情境教學可以通過創設有效的情境引導學生學習。在豐富的情境中,學生的學習主動、學習狀態積極、思維發散,所學知識越發扎實。例如,在學習“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這節課程時,在學習內容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蜘蛛俠》的片段,通過視頻片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變異有相應的了解,從而為理解課程內容打下基礎。在掌握知識后,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逐步探索,可以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問題一:誘發基因突變的因素較多,引導學生利用圖解的方式呈現基因突變的機理;問題二:RNA中核糖核苷酸序列的變化可以稱之為基因突變嗎?問題三:基因突變會對性狀產生哪些影響?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結合問題探索知識。生物教學對學生而言抽象性和概念性是相對較強的,很多學生往往無法有效地理解生物知識,而對生物知識和概念的理解都不到位也會導致學生在問題分析和解決的過程中面臨較多的問題和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有效地構建情境,通過情境有效地引導則顯得十分必要。教師要立足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問題,在教學展開的過程中有效建設情境,提高學生知識吸收效率。教師創設的問題意在引導學生將知識內化,并構建清晰的知識體系,結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越發清晰,思考方向明確,教師結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思考,使學生在情境中發散思維,在情境中將知識環環相扣,從而使學生在深度思考的過程中建立知識體系。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3.0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要及時轉變思路,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放在重要的位置。受到傳統高中生物教學理念的影響,當前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仍比較突出,教學模式單一、學科素養難以體現等都限制了教學的深入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緊密貼合新課改的要求,形成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意識,通過創新教學模式,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形成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最終打造高效生物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