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陽市潁州中學 孫 娟
初中歷史課程肩負重任,引導初中學生的不斷發展和成長,在課程的教學方式上也要不斷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歷史課堂要不斷跟進時代步伐進行創新改革,不斷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在初中階段,歷史課程和其他主要科目相比起來顯得不受重視,學生的注意力和精力大多被主科學科所分配。學生不能主動認識到歷史學科的重要性,同時對歷史課程提不起興趣,這導致課堂的學習效率低下,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持續發展。同時,區別于主科的課下學習時間,用在歷史上的時間相對較少。因此,教師應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對歷史的課程產生濃烈的興趣,從而糾正學生的上課態度,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效率。教師要在課堂中抓住學生的眼球,就要區別于以往的課堂模式,不能以講課文為主,要活用書本,但不能只講授書本內容,要進行相對應的擴展知識。讓學生了解書外的世界,接觸到更多的歷史內容,將課堂豐富起來,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興趣的引導下逐漸愛上歷史的課堂,主動學習相關歷史的知識。所以這也要求教師在進行引導課時做足充分的準備,才能起到有效作用。
例如,在教授七年級上冊《遠古的傳說》這課的時候,筆者選擇了央視精品紀錄片《上下五千年》的節選段落,帶領學生一同觀賞。這部紀錄片以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脈絡為序,從遠古傳說時期開始娓娓道來,博大精深,雅俗共賞,利用了現代化的多媒體教育技術將神奇而有趣的遠古傳說帶到初中歷史課堂中。即豐富了引導課內容,同時把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與傳說生動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新課標改革及創新理念充分融入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為學生帶來更為多元、豐富、趣味的歷史學習體驗。歷史教師可以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及各類智慧型數字化教學設備、互聯網歷史資料,讓課堂因為創新與科技的力量變得更有趣,培養初中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
課堂引導可以奠定整堂課的情感基調,對整堂課的教育效率、課堂氛圍,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往往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在課堂引導環節所做出的選擇和應用的方法,往往會決定整堂課的效益和影響,以及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展開的過程中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教師需要認識到課程引導環節對于課堂教學可能帶來的影響和收益,對課前引導環節做出相應的優化和改良,以此為中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排練歷史劇來加強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歷史課程的課堂,所展現出的是嚴謹,在上課的過程中對學生來說缺少了一些樂趣。同時教師也根據教案和課本內容如數的將知識傳授下去,并沒有將知識深層的含義傳授給學生。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沒有充分的互動。而利用歷史劇的方法來豐富初中歷史課堂,讓學生在情景演繹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可以根據課本內容來改編歷史劇,為同學們增設出更多的場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更加深入到課程課本中,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歷史的魅力深度體會時代背景及當時的社會環境、人文精神。例如,在教授魯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的時候,筆者借助了互聯網上大量的歷史影像資料來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影像中的歷史情境生動展現在學生面前,以此來激發學生愛國情懷的共鳴。隨后,筆者積極鼓勵班級學生發言,請他們來談一談“假設你處于五四運動中心,作為一名學生你會做些什么?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將愛國主義精神轉化為實質的行動?”通過一連串開放式的問題錘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愛國的意識。此外,還可以改編成歷史短劇進行演出,既可以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的參與意愿,同時由于歷史短句的開展讓學生對這段歷史的印象更為深刻,了解得更為透徹。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者轉變為了主動的探究者、參與者,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寓教于樂、創新教學的目標。歷史教師可帶領學生編排歷史短劇,并且不斷地幫助學生,為他們提供學習方面的建議與輔導,提高初中生整體歷史學習成績。同時讓學生更加熱愛歷史課堂,快樂學習,不斷進步和成長。
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法,情境劇表演的方式更加契合與初中階段受教育主體的學生興趣,現階段的教育研究都主張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現階段人們逐漸認識到被動接受和主動索取兩者之間的差異,當學生對學習有較高的參與興趣和探究欲望后,在課堂上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學生通過探究分析解決得出的答案和觀點,學生往往記憶更加深刻、應用更加靈活,這不僅對當前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可以起到較高的幫助和影響,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和終身成長可以起到較高的幫助和影響,教師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在教學方法選擇的過程中應立足于教學內容、學生的學齡特點和學齡興趣做出綜合的判斷和分析,優化內容。
自古以來,歷史與文學是息息相關、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史記是中國歷史上一部偉大的傳記,記錄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的大背景也是文學創作的一部分。所以教師在教授歷史課程時,應與語文相結合。在歷史的課程中引入語文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同學們閱讀相關的文章,增加自己的閱歷,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更加明確的學習內容。例如,在學習“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這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偉大領袖毛澤東所創作的“七律——長征”這一首詩。在詩句中感受長征的艱辛困苦及最終勝利后的喜悅。其次,在課堂中進行教授遵義會議如何召開?紅軍為什么進行長征?這場長征中所遇見的艱難困苦都有哪些?紅軍是如何經歷了過雪山過草地?如何通過艱難險阻的大渡河?最終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三大主力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結合語文的教學方式,讓同學們學習到更準確的前因后果。最后,可以讓同學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來說一說自己對長征的感受。先輩做出偉大的榜樣作用,對后輩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應該如何去建設自己的祖國,讓祖國變得更加昌盛,更加繁榮富強?在美好生活的引導下,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學習歷史同樣是學習其帶給我們的意義和影響,一個時期的文學作品,反映了一個時期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現實。除此之外,還可以開展歷史主題寫作活動,要求學生學習和參考《史記》《明朝那些事》《覺醒年代》等文學、影視作品的表現手法,抓住歷史事件重點,用自己的語言去闡明當時歷史發生的前因后果、整個過程及反映出來的時代精神,不僅能鍛煉初中生對歷史課堂內容的掌握程度,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分析、歸納、總結、整合的能力及文字表達能力。要求學生能以精準的文字描寫歷史事件及出現的歷史人物,活靈活現地再現歷史,感受當時的愛國精神和紅色文化。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利用語文教學方法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知識面。同時提高歷史課堂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但要教授知識,更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創新歷史課堂的同時,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在講課的過程中正確地引導學生,訓練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主動地培養創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創新課堂。教師鍛煉學生的思維,可以在課堂前對學生設定一些問題。通過學生對問題產生的疑問,讓他們進行思考,從而提升自己的創新力和思維能力。例如,以秦始皇的統一措施為線索,讓學生從政治、軍事、文化、經濟四個角度聯系起來思考。又如,以問題為線索,將同類問題或同一時間不同國家間相類似的問題進行比較的橫向聯系,在講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改革舉措時,可以將中國對近代化的探索放在一起對比分析,將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起因、經過、結果、意義等聯系起來思考。在同一問題下不同國家的縱向對比聯系中,逐步拓寬學生的思路,拓展學生的思維。除此之外,還要創設情境,拓展思維。在初中歷史授課期間,教師要在課堂上適當留白,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質疑提問的空間和機會,著重錘煉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另外,初中歷史教材所涵蓋的內容有限,許多歷史事件、人物只是一筆帶過,并沒有細化內容。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信息資源及各類歷史資料平臺為學生尋找到一些與知識內容相關的、且符合初中生參考閱讀的新材料。用資料去拓寬中學生的歷史視野,構建情境,一步步指引學生深度思考和探索、分析。互聯網擁有海量的歷史資料、信息、視頻影像資源,這些內容作為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素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需要有意識地引入最新的史學研究的成果,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在對新觀點甄別論證中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緊扣初中歷史教材課程,增加各類真實史料,讓那些生動鮮活的圖像、視頻將學生帶到那個時代中,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討論、溝通、交流,讓學生各自的思維與觀點激烈碰撞,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活躍整個歷史課堂的學習氛圍,營造出開放、自主、熱烈的歷史課堂。歷史教師可通過追問的方式,不斷推動學生深入思考歷史課題,以問題去點撥學生,以追問去增強學生思維,有效促進初中生歷史綜合素養的發展。
思維培養是學科素養養成過程中十分重要也是十分關鍵的一環,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想要進一步激發教育所能達成的效益和影響,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成長提供更多的幫助和保障,就需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養成,以此為中心為學生的歷史學習奠定好基礎和保障。因此,教師要從思維培養出發,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優化,進一步促進學生的不斷成長和發展。
在以往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擔任主導作用,是所有學生的統帥具有主要的權利。學生只懂得一味地聽課,一味地服從,不懂得提出質疑和疑問,也不懂得在課堂中享受平等的權利,導致學生處在一個被動的狀態。長此以往,就會讓學生產生依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逐漸下降,會限制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師生之間的關系也變得緊張。改革創新歷史課堂的模式,同時要改變學生和教師之間的相處關系的模式。在創新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不再是上司和下屬的關系而是一種朋友的關系,教師和學生之間要建立信任感,做到互相理解、相互信任,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為學生的發展起到更好的作用。朋友的關系是一種探討的關系,區別于傳統課堂,在這樣的關系中,學生會在課堂中感受到放松、自在自如,會更想要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會更愿意與教師進行交流。現代教育倡導的是師生互動、合作教學的創新課堂,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錘煉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思維能力,教師擔任引導者、領航員的角色,積極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與觀點。創新歷史課堂模式在于各個方面,創新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更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學生將會與教師站在同一位置,共同圍繞歷史課程內容開展溝通和交流、探討。未來的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共同的課堂,學生掌握了話語權,同樣掌握了主動掌握知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蘇聯的改革與解體》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帶領學生圍繞“蘇聯解體”的始末進行探討,集體探究蘇聯解體的具體因素及當時歷史進程的發展方向。教師應鼓勵學生活躍、主動地發表自己意見,充分發揮初中生的學習自主性,實現師生共同學習,讓學生產生學習歷史的動機與熱情。教師應擔任領航員和指導員的角色,在課堂上適當留白,給予學生自己追求探索的空間和時間。比起被動式的學習,這種以開放、啟發為主的師生互動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為歷史課堂教學效果提供了有力保證。
初中歷史課堂的創新要在多個方面進行,包括教學、師生之間關系等方面。用各方面的創新來換取新式課堂的逐漸完善,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文化知識,而且幫助學生能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明白歷史學習的重要性,逐漸掌握更好的知識發展和方向。初中歷史課堂的不斷改革創新,將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祖國的未來建設提供更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