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第一中學 楊永吉
群文閱讀是一種將多個文本進行整合研讀的閱讀模式。它相較于傳統的單篇閱讀方式而言,能將閱讀文章按照主題來進行明確整合,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性,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更為良好的學習效果。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群文閱讀成了豐富學生閱讀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它既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也使閱讀文章魅力更為突出,彰顯了語文學科的特色,也給予了學生更多新鮮的閱讀體驗。
近年來,閱讀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它既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所要學習的重點內容。而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依托“以生為本”教育理念,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加以了創新變革,如此,群文閱讀便成為許多教師認可青睞的教學模式。在語文學科素養的導向下,教育改革也對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師應正確認識到,合理運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是很有必要的,在開展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打破傳統單篇式閱讀教學模式的束縛,立足閱讀教學目標,巧用多樣的教學策略來將文章進行靈活整合,引導學生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不斷發散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提升。
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前,教師需有意識地精心設計群文議題,這是因為合理清晰的群文議題可以起到整合閱讀資源、明確閱讀學習方向的作用,使學生可以真正通過群文閱讀活動收獲多篇閱讀學習的最佳效果,切實提高閱讀學習能力。因此,高中語文教師需把群文議題的生成作為工作開展的重點研究內容,緊緊圍繞閱讀教學的內容設計議題,并篩選相應主題的文章,讓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活動都擁有明確方向,進而為深度閱讀學習的開展做足準備。
新課程改革指出要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教師可以設計議題“人物演講”,并根據議題在教材中選擇相應主題的文章,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在其中,教師可以選擇以下三篇文章作為群文閱讀的素材: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先要求學生自主閱讀這幾篇文章,再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課文錄音,讓他們反復聽讀課文朗讀節奏、把握文章中的情感。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反向思考,讓他們考慮,“為什么這些文章可以放在同一個議題下呢”“如果是你,你還能定什么樣的議題”。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聯系主題對這些文章的內容和結構展開深入思考,開動腦筋分析他們之間存在的聯系。如此一來,學生既可以深入體會到議題與群文閱讀之間存在的聯系,又能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和把握,進而提高閱讀賞析能力。
當高中語文教師在依托群文閱讀教學設計教學形式和內容時,必須深入考慮學生的個性需求,了解到他們會對什么樣的學習形式更感興趣,進而為他們提供更多思維創新的閱讀契機。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巧用情境教學法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對群文閱讀主題進行導入,幫助學生在濃郁的學習氛圍中感知群文閱讀的真正魅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的想象力得以發散。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議題為“詩經”,并把教材中的兩篇課文《氓》和《采薇》進行整合,作為群文閱讀的素材,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在開展閱讀教學前,教師會關注對學生群文閱讀學習熱情的調動,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這兩首詩歌的朗讀音頻,讓學生在反復聽音頻的過程中掌握字音和句子節奏。然后,教師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圍繞群文閱讀的議題“詩經”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如教師可以展示詩經的圖片,向學生介紹它的地位及內容,讓學生明白它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收納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共311篇詩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風貌,內容豐富。然后教師還可以播放《詩經》的介紹視頻,讓學生在觀看視頻后明白《詩經》包括的內容主要有勞動愛情、戰爭徭役、壓迫反抗、風俗婚姻等,使學生對這個群文閱讀的議題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這樣,當學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可以保持著一定的興趣投入其中,這對他們閱讀學習效率的提升有著積極意義。
群文閱讀與傳統單篇式閱讀教學模式相比,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其是以主題概括的形式將多篇文章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可以同時閱讀兩篇或兩篇以上的文章,達到快讀閱讀學習的目的。雖說文章的議題是相似的,但是它們本質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區別。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時,應有意識地引入對比教學法,誘導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比較文章之間的區別,從寫作手法、作者背景和內涵道理等多方面切入探討,切實突出群文閱讀的特點,發揮其優勢,推進學生閱讀學習能力的增強。
例如,在引導學生圍繞《詩經》這個主題對《氓》和《采薇》這兩篇課文進行群文閱讀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對比這兩首詩歌的內容,以此達到深度閱讀學習的目的。例如,學生對比兩篇課文的主題,他們可以發現,雖然這兩首詩歌的主題和內容看似不同,但是都用續寫小人物故事的方式表現了人物的個性美。《氓》作為一首敘事詩,以抒情和議論為主,順著“戀愛—婚變—決絕”這幾條情節線索,表現了古代婦女對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展露的是女主人公的感情美和性格美,而《采薇》則敘述的是一位戰士在歸途中的艱苦生活和內容傷痛,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以及戰士愛國戀家的情懷,表現的是征夫的雄壯美。在敘事結構方面,《氓》采用的是“逐層深入式”的結構,讓讀者可以感受到文章中男女性格的反差,結構完整,耐人研讀。而《采薇》則是“時空交互式”結構,通過對征夫生活空間的轉換,體現出了主人公復雜的內心世界。當學生在對比閱讀的過程中,他們便能對兩篇課文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
素質教育指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無論是運用哪一種教學模式,都需將學生作為中心。同樣,當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時,也要緊緊圍繞學生的實際學情和個性特點,制定明確的閱讀教學任務,優化傳統“以教為主”的方式,給學生指明思考交流的方向,讓他們可以發散思維,在群文閱讀學習的過程中作出個性化的解讀,進而全面透徹地理解文章主題內涵。
同樣,當學生在閱讀《氓》和《采薇》這兩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學習任務的方式落實他們的課堂主體地位。如教師可以布置如下任務:1.閱讀這兩篇課文,疏通文意,分析它們內容上有哪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2.分析它們的敘事結構分別是什么?嘗試舉例說明。3.找出詩歌里面有哪些是比興句?思考這樣的好處是什么。4.對比兩者的主題思想和情感。在學習任務的指引下,學生會展開深度的閱讀研討,他們會反復閱讀這兩篇課文,并圍繞議題進行對比思考,領悟兩者的主題,這無疑是鍛煉他們閱讀學習能力的很好方式。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在課堂學習和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會得到更多的鍛煉和提升。同時,文章與文章聯合起來進行學習的方式也能使學生所學知識得到遷移和應用,加強學生學習的系統性和整合性,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
群文閱讀的特點就在于引導學生將共同點進行整理和歸納,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進而對文章中的文化知識形成更深層次的感悟。而在群文閱讀教學開展的過程中,許多學生都會對某個作者的文章產生強烈的興趣,教師應重視這個問題,巧妙結合群文閱讀教學開展的要求,引導學生在群文閱讀中整合某個作者的文章,以對該作者的生平背景、寫作風格和特點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以此為后續的閱讀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一課時,許多學生都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跟隨著朱自清先生的腳步領略了荷花不一樣的魅力,在感受到作者朱自清先生抒發的獨特情懷的同時,也學習到了其“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作特點。如此,為了更好地開闊學生閱讀視野,讓他們領略到更多朱自清先生創作的文章,教師可以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先利用網絡和書籍來整理一些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如《春》《背影》《匆匆》《綠》這幾篇散文,讓學生利用課余的時間先進行自主閱讀,思考這些散文之間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再鼓勵他們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見解,讓他們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然后教師可以先向他們講述朱自清的生平背景,再與他們一起討論朱自清先生的寫作特點,讓他們理解朱自清的散文語言凝練明凈、細膩典雅,常用比喻、同感和疊加的手法描繪寫作對象的特點,讓讀者如身臨其境一般。討論結束后,教師會讓學生再閱讀文章,以此讓他們收獲不同的閱讀感悟。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觀點,他強調的是讓學生掌握課堂學習的主動權,在良好的“學”氛圍中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各項群文閱讀學習活動。但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教師既要承認他們之間的差異性,又要積極運用分層教學的方式幫助不同學生展開深度的學習探究,通過布置分層學習任務,引導他們不斷發揮自身能力,進一步收獲更為良好的閱讀學習體驗。
例如,在引導學生探討閱讀主題“蘇軾詩詞”時,教師選擇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兩首詩歌作為素材,讓學生展開詩歌群文閱讀。學生之間存在著能力上的差異,因此,為了提升他們詩詞群文閱讀學習的效果,教師可以布置分層學習任務。如對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而言,教師會著重引導他們進行對比閱讀,先給出他們閱讀主題,再讓他們在閱讀中找出文章之間存在的異同。對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而言,教師會更偏向于讓他們自主分析群文閱讀主題,讓他們挖掘出文章之間的聯系,再思考和明確群文議題,達到更為良好的學習效果。
完善的閱讀評價體系是促進群文閱讀效果提升的關鍵,它要求教師把學生置于評價的主體地位,又強調運用多元評價的方式引導學生。因此,在開展群文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三個板塊引入其中,對學生的閱讀綜合效果作出明確的評價,促進他們后續學習效果的增強。
如在學生群文閱讀完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后,教師對整個教與學的過程進行了回顧和反思,先讓學生展開自我回顧,思考自己在學習中遇到了怎樣的問題,自己又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分享自己在群文閱讀過程中的體驗。然后,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互評,讓他們根據小組學習的過程及成果,對小組成員進行相應的評價,談談相互之間的可借鑒之處,抑或是需要彌補的地方。最后教師會對這兩個環節學生的表述情況做出總結,并根據自己的教學記錄來對每個學生或每個小組作出針對性的點評,確保整體群文閱讀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升。
閱讀的過程是學生調動自我認知并在自我認識基礎上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和整合的過程,對學生來講,依靠一個人的思維綜合全面的分析和解讀文章相對比較困難,因此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對文章的解讀以及深入程度具有重要意義。教師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應充分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小組討論的方式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思維的完善以及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首先,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小組成員劃分,盡可能保證每一個小組內部能包含來自不同學習水平和層次能力的學生,保證小組內部成員的異質化。這種方式能給學生思維的交流和溝通帶來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能與具有不同思考方式和切入點的學生進行交流,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的完善。其次,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交流的空間和時間,給學生充分表達自我的機會。因此,學生在進行小組交流討論時,教師應以觀望的狀態組織教學,不能隨意打斷學生的討論和交流。最后,教師要對學生的交流和討論給予科學全面的評價,就要點明和肯定學生的優點,也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盡可能給予學生肯定和贊同,以發展性教育和鼓勵性教育的原則對學生的表現和觀點給予評價。
如此可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對群文閱讀這一模式作出了實踐檢驗,普遍認識到其所具有的系統性、綜合性、靈活性和全面性的特點。高中語文教師應積極嘗試挖掘更為廣泛的群文閱讀策略應用渠道,力求在課堂教學中最大化地發揮群文閱讀的實質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