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港北區中里鄉龍山小學 覃朝匯
近年來,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成為一線教師重點探索的工作內容。通過對教學經驗的總結不難發現,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升是培養學生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但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還存在學生閱讀能力不強、無法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問題。鑒于此,本文提出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組織拓展閱讀,引導學生自然積累習作知識,促進學生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包含必要的語文知識、熟練的語言技能、深厚的文化素養等多個層次,是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的基礎。當前,越來越多小學語文教師都希望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核心素養,但教學現狀還存在一定的不足。為提升教學質量,必須探索核心素養培養對策,從而促進學生提升自我修養,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通過對語文核心素養的解讀和小學生的綜合情況進行分析,語文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期間要考慮以下教學重點:其一,培養學生語言構建與運用素養。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要主動參與語文知識的積累、梳理與整合,體會不同文字的特點及在不同語境中的情感,學會透徹分析他人的語言,并有效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其二,培養學生思維發展與品質素養。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能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反思活動,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激發自己的靈感,創造出優秀的作品。其三,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這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期間,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欣賞、評價、演繹和創造等環節,使其審美能力、表現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得到有效提升。其四,培養學生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這要求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期間,能深入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和借鑒我國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從而強化文化自信,承擔傳承優秀文化的責任。
閱讀和習作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因此,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都在積極探索培養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策略,希望可以幫助學生在文本分析過程中,開闊眼界,積累表達技巧,并提升審美情趣。在此基礎上,引導其以書面表達的形式,記錄自己的真實想法,并運用所學技巧深刻表達自己的態度,在思考與創作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語文素養。通過總結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多數一線教師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養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使其積累了一定的文化知識。
同時,很多學生在語文核心素養養成和提升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難。一方面,學生閱讀的能力不足。近年來,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都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重視課文的講解和分析,但小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有限,一旦脫離了教師的指導,很難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深刻分析文本內涵。另一方面,小學生的寫作能力較弱。寫作是思考和表達的過程,學生要在作文中融入自己的真實想法,并讓讀者能理解自己的情感態度。但當前的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存在不知道寫什么、不知道怎么表達自己想法等問題,導致其作文中沒有蘊涵其真實想法和情感。
很多小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都過于注重記憶教師補充的背景知識,通過記筆記的方式機械記憶作者的情感觀念,卻忽視了作者寫作技巧的積累,導致其在自主分析文章的過程中,無法挖掘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寫作過程中,也不能深刻地論述自己的觀點,限制了其語言構建與應用素養的提升。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拓展閱讀幫助其對課文中寫作技巧相關知識進行復習,從而提升其文本分析和書面表達能力。以五年級下冊《刷子李》教學為例。完成課文分析后,學生要掌握一些人物描寫的手法,能從“勻勻實實”“透亮”“清爽”等詞語,體會直接描寫的價值,找出文中側面描寫的句子,從曹小三視角體會刷子李的高超技藝。為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這些描寫人物的手法,教師可以為其推薦《俗世奇人》中更多的故事,如《蘇七塊》《泥人張》《死鳥》等,使其在拓展閱讀過程中,通過對這些“奇人”的特點的分析,可以對有關人物描寫相關技巧進行有效復習,為審美素養的提升打好基礎,并在這些人物特點分析的過程中,體會到馮驥才通過寫作技巧突出對不同人物形象的能力,強化其在寫作過程中巧用人物塑造技巧的意識,能使用新穎且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加工和表達自己的想法。
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可以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更有著力點,也可以讓學生寫作作品更有靈魂更有特色,而想要讓學生有效地掌握寫作技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賦予學生寫作作品更多的靈魂更多的特色,教師就要通過閱讀素材的拓寬和豐富,讓學生接觸更多的寫作技巧,了解不同寫作技巧的特點,明確在不同情況下如何寫作才可以更好地達成共情。寫作較為考驗寫作者本身知識儲備和視野,學生接觸更多的寫作素材,掌握更多的寫作技巧后,在寫作的過程中才可以更加靈活地應用一些高超的寫作技巧,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有效的豐富和完善。
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但小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限,很難充分挖掘這些思想教育內容。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組織拓展閱讀活動,使其通過拓展閱讀,對課文相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經歷等進行分析,強化其思考深度,培養其審美鑒賞與創造、思維發展和提升等素養。以五年級上冊《父愛之舟》教學為例。很多小學生完成課文的閱讀后,很難通過課文中所描述的幾個場景體會課文中父親與自己父親之間的相同點,只能結合自己的“課文分析經驗”,結合“吃豆腐腦”“做萬花筒”“借船送‘我’上學”等情境,得出“父愛很偉大”的結論,卻無法將相關知識進行內化,既不能帶入課文情境,也無法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父愛的表現,無法深刻體會父親對自己的愛。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為其分享更多以“父親”為主題的文章,使其更加深刻地體會父愛,并從多樣化的場景中,逐步找到與自己生活緊密聯系的案例,從而能在成長過程中,積極觀察生活,體會到父母為自己的付出。
深度挖掘閱讀素材感受閱讀素材背后的情感、作者傳輸的觀點是十分必要的,否則閱讀工作在實踐落實的過程中只是無意義的時間浪費。而拓展閱讀可以為學生思維生化提供更多的幫助和保障,從原始素材的角度來講,通過拓展的閱讀素材,可以讓學生加深對原始素材的理解和認知,在相互驗證下進一步感悟,而從拓展的素材角度來講,有了原始素材作為基礎,學生在拓展素材閱讀的過程中理解更高,同時對閱讀素材的剖析能力更強,可以更好地分析閱讀素材背后的情感觀點看法,掌握閱讀素材寫作特色和寫作技巧,進而靈活地應用于自己的寫作中。
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不僅需要鑒賞教材中的課文,還需要經過大量的課外閱讀與積累,自主探究課外讀物中的詞匯內涵、論述手法以及情感故事等,并做好讀書筆記,這是積累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文化素養的方法,有助于使其在積累讀書筆記期間,積累語言知識、文化知識和鑒賞經驗,提升核心素養。同時,讀書筆記中的內容也會成為今后寫作的重要素材,可以為寫作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礎。在積累讀書筆記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做好批注,寫下自己的真實想法。
很多學生將讀書筆記錯誤理解為詞語和句子的摘抄,缺乏思考的環節,導致其無法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觀念和價值態度,其審美素養很難提升。而在讀書筆記中做好批注,記錄自己的真實想法,可以促進其積極進行思考,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在記錄讀書筆記的過程中,提升系統表達想法的能力,提升寫作基礎。同時,教師也要定期舉辦讀書交流活動,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可以分享自己讀書筆記中的內容,也可以對同學的想法和觀點進行評論,從而提升其參與交流的熱情和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強化辨析、探討和分享的意識,通過與同學和教師的討論,深化自主閱讀的效果。
教師可以通過拓展閱讀,激發學生寫作的意愿。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激發其表達自己想法的意識,并借助所學的寫作技巧、對寫作話題的深度理解以及自由表達意識提升作文質量,使讀者能理解自己的觀點,并在自己的倡議下有所收獲,促進核心素養的養成。以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教學為例。完成課文講解后,教師可以組織群文拓展閱讀活動,以“愛護地球”為主題,引導學生閱讀有關“水資源浪費”“亂砍亂伐”“河流污染”等違背“愛護地球”觀念的相關文章,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身邊“破壞自然環境”的事件,使其希望采取適當方法幫助他人形成愛護地球的意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其閱讀一篇“節約用水”相關的倡議書,從而使其感受到倡議書的意義,進而強化其寫作意愿,希望可以寫下與“保護森林”“保護河流”等倡議書,用積極的態度影響身邊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其價值觀念和責任意識都可以在作文中得到體現,為提升倡議質量,還會主動探究倡議書的寫法,并結合自己積累的詞語,提升倡議書的感染力。
通常來說,為高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都會定期結合單元教學主題布置寫作任務。比如,在講解傳統節日文化單元的課文后,引導學生通過寫作介紹家鄉的風俗,培養其文化的理解與傳承素養;在講解情感教育相關的課文后,引導其通過寫作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細膩地分享自己的情感,提升其語言的構建與運用能力。然而,對很多小學生而言,寫作思路的尋找是一個相對困難的問題。鑒于此,教師可以通過拓展閱讀幫助其探尋寫作思路。以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教學為例,本單元的主要學習任務是體會不同文章如何圍繞中心意思進行創作,嘗試通過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突出中心思想。然而,由于教材中的文章有限,且很多學生都缺乏通過課文學習寫作知識的意識,其在寫作過程中很容易遇到寫作思路不明晰的問題。鑒于此,教師可以為其分享拓展閱讀材料,引導其閱讀以“尋”“忙”“讓”等漢字為題目的文章,幫助其體會不同漢字中蘊涵的情感,使其意識到在確定中心含義后,可以對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活動等多個方面進行描寫,也可以從不同場景、不同人物的描寫突出中心意思,選出最能引起自己共鳴的文章,開展仿寫活動,模仿他人的寫作角度創作自己的文章,從而自然地探索寫作思路,促進自身核心素養的提升。
在修改作文期間,學生可以有效參與體驗與感悟、欣賞與評價等學習環節,不僅可以提升其作文質量,還可以提升其核心素養。通過拓展閱讀輔助學生修改作文,可以提升作文修改的效率,使其對比不同的文章,找出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從而更好地感受到思想的魅力,并嘗試使用恰當的書面語言表現美,培養其良好的審美品位,提升作文修改的熱情。以六年級上冊《筆尖留出的故事》習作教學為例,本單元習作任務是幫助學生在完成《橋》《窮人》《在柏林》三篇短文的寫作后,嘗試結合生活編創故事。多數學生都會參考教材中提供的三組環境和人物完成寫作活動,鑒于此,在講評作文期間,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下載優秀范文,并將其作為拓展閱讀材料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解讀,從而使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師生互動期間,找出自己作文中的閃光點和存在的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修改自己的作文,提升作文修改的有效性。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篩選優秀的學生作品在班級群內進行分享,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拓展閱讀材料,在拓展閱讀期間強化二次修改的意愿。同時,這種拓展閱讀材料的選擇方式也可以強化學生今后主動修改作文的熱情,使其為獲得更多教師和同學的肯定而積極參與創作,體會閱讀與寫作的關聯,鍛煉自己的綜合素養。
總的來說,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必須注重開展拓展閱讀活動,使其在閱讀中積累寫作技巧,提升思考深度,養成辨析和探討的意識和習慣,從而自然地積累習作知識和素材,在此基礎上,引導其結合拓展文本,強化創作欲望,尋找寫作思路,不斷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改,提升作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