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天來
(哈爾濱市衛生學校,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1]廣大青年學生應“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2]青年學生是我們國家未來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民族思想和價值觀的繼承者和傳承者,對青年學生做好愛國主義教育是培養其堅定理想信念、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保障。
疫情防控期間,在信息多樣化及多媒體的沖擊下,各種輿論、思想傾向將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和實踐產生深刻的影響。疫情防控、全民戰“疫”等不僅僅是社會熱點事件,也是對我們民族團結、攻堅克難的重大考驗。這些事件中所體現出來的奉獻精神、敬業精神等都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載體,可以提升教育的感染力和影響力。疫情防控背景下做好中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進行線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展現綜合國力、使青年學生在真實事件體驗中形成堅定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最重要的契機。
習近平總書記關注青年學生成長,他多次從不同角度指出,青年學生要在挫折中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全面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一環,新時代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順應時代要求,充分貼合“00后”學生的成長規律,在教育的形式上不斷創新,搭建實踐平臺,增強工作的時效性和有效性。在疫情防控的攻堅克難時期,使學生充分了解民族的發展史,深刻體會中國共產黨在帶領全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新中國成立及改革建設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理想信念,明確當代青年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既是學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也是使青年學生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充分認識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深刻體會人民利益至上理念、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體會到黨的堅強領導的重要契機。在“停課不停學”過程中堅持愛國主義教育不“掉線”,以疫情防控為背景,結合抗疫實際,可以有效引導廣大學生增強大局意識、堅定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感受個人與祖國的依存關系和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勇于擔當,無私奉獻,投身到地方經濟全面振興的生動實踐中。
如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何構建愛國主義教育有效的載體及實踐路徑,既是學校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一環,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本要求。近兩年來,由于疫情反復,職業院校在克服自身硬件條件相對薄弱的基礎上,堅持教育教學與疫情防控兩手抓,線上線下相結合,將第二課堂及校園文化活動搬上云平臺,線上宣傳教育不停歇。宣傳好國家的防疫政策,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體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感受到抗疫英雄的家國情懷……線上云教育為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帶來新契機的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
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方法在內容及形式上較為單一、老套,理論宣講多、實踐內容少,在教育過程中沒有顧及受教育主體的接受程度,沒有充分體現出個性化培育,千篇一律。理論課內容與之前重復,缺少實踐環節,單純的理論灌輸使得愛國主義教育成為“書本教育”,并沒有真正關注學生內心的情感和思想狀況,成績單上的分數和實際學生在思想認同、社會踐行等方面顯示出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并不成正比。
家庭教育在學生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父母的言傳身教及關注點會直接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目前大多數父母將對大學生教育的關注點放在學業成績、就業前景等方面,愛國主義教育主要依賴學校。學校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理論內容主要由思政教師講授,實踐活動多由學生管理部門組織班主任、輔導員等進行實施,整體上缺少系統性。目前隨著課程思政的開展,雖然學科教育中逐漸滲透思政教育內容,也融入了愛國主義教育元素,但是形式較為生硬,多數是為了完成政治任務、教學任務,對于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培育效果不大。
學生團員群體在學校的各項活動中起著模范帶頭作用,他們會對身邊同學的言行產生直接影響。目前中職學校絕大多數學生團員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在疫情防控過程中積極參加志愿服務,充分體現了模范作用。但是通過了解,仍有極少數學生團員明確表示不愿意在重大疫情期間參加志愿服務,這表明我們對學生團員的愛國主義教育仍有待加強,個別學生團員集體主義觀念淡薄,缺少奉獻精神。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育人鑄魂,不僅要關注學生科學文化素養,更應將道德品質養成擺在首位。學生團員不僅是學生,更是一名團員,他們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我們新時代年輕團員的風貌,是其他學生學習的榜樣,所以學生團員的愛國主義教育要重點提升、整體加強,不能有人掉隊,不能給團員隊伍抹黑。
在疫情面前,中國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對戰勝疫情充滿信心。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很多醫務人員、基層人員及志愿者守崗敬業、逆流而行、無畏艱險、不怕犧牲,抗疫英雄的典型事跡為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加深對愛國主義的理解提供了生動的素材。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件,更具時代感,縮短了學生對于抗疫的距離感,讓愛國主義教育更有溫度。但是我們要認識到,中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不是舉辦幾場講座、進行幾次實踐活動的事情,也不是一兩天“立竿見影”的事情。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根據時間的推移、學生的接受程度、當前的時政熱點、培育載體的選擇、實施的路徑等條件的改變而不斷調整,逐漸完善發展,從而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體系,使其具有系統性,進而形成長效性機制。疫情防控形勢復雜,線上線下時而交替,學校對學生返校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頻率明顯低于疫情期間,這也和學生返校使學校的疫情防控工作難度加大、事務型工作增多有關。
一是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在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思政課教師應結合實際和社會熱點,在思想上引導學生結合抗疫事跡進行價值觀的思考,進行人生理想信念的審視,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何為家?何為國?”“為什么要愛國?如何愛國?”在課堂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愛國素養,達到思政課的育人效果。二是深化“大思政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僅是思政課的任務,各門課程之間應形成交相呼應的協同效果,專業課、選修課教師要注重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情感的培養,將課程思政作為自己課程教學的一個目標,不僅 “授業”,也要 “傳道”。在革命斗爭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涌現出的愛國主義事跡都是課程思政教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載體。我們的科學家、教育家舍棄國外的優越條件,回歸祖國,為推動祖國的科學發展艱苦奮斗,這就是愛國。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讓學生在學習專業文化知識的同時,深刻體會其中的愛國精神,不僅知道“怎么學”,更要明確“為誰學”,使學習有目標、有動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強政治引領,強化在重大疫情防控期間中職學生作為青年一代的擔當和使命,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是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增強學生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在堅定的理想信念中不斷升華愛國之情;二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當代中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作為中國夢的追夢人,不僅需要專業的知識、精湛的技能,更需要堅定的理想信念,明確自身為誰奮斗,奮斗的目標在哪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中,成為學生未來學習生活的價值遵循。學生畢業進入社會工作后,能夠將這種價值理念、理想信念、奮斗精神帶到工作崗位,推廣到全社會,在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同時創造自身的人生價值,這是立德樹人的根本體現,是中職學校堅定辦學的政治底色,是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現實回答。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教學活動有機融合,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五千年歲月積淀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內涵,每當我們聽到悠悠的琵琶古箏,看見國畫書法,亦或是站在雄偉的長城故宮上,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近現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在救亡圖存的艱苦奮斗中發展而成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老一輩人在國家危亡之際的以命相搏,他們的一個個故事化作力量,激勵著我們奮勇向前。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為基礎共同構成的,是新時代引領我們前行的旗幟,這“三大文化”是培育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重要源泉。在歷史的積淀中形成的先鋒事跡精神等都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可以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要因時因勢。在全國已經全面復學復課的情況下,應結合本校實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重大疫情防控沒有取得階段性勝利的時候,學生進行線上學習,各學校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也主要采取線上的形式,此時應以學生個人為主體,與家庭教育緊密結合,使學生受到家庭的熏陶感染。學校全面復學復課后學生由家庭回歸校園,線下活動逐漸開展,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由以線上為主,逐漸轉變為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因而應充分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第二課堂要唱響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旋律。疫情期間的線上愛國主義教育收獲了非常好的效果,雖然目前線下的愛國主義教育逐漸增多且形式多樣,但網絡陣地的愛國主義教育仍不能縮水,應該繼續深入探討線上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方法。學生的日常生活多與網絡相連接,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與新時代中職學生的時代性相結合,充分利用網絡媒體采用新的傳播形式,讓愛國主義教育更具時代特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目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總數近500個,這些都是學生深入體會歷史、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學習場所。目前各地相繼推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上展館,學生可以在線上對基地有基本的了解。不足之處則在于網絡展館沒有做到動靜結合,文字介紹加圖片配置既不生動又缺少互動性,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育實效性有待增強。要想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新時代的思想指引作用,需要利用新媒體、新技術,使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所承載的歷史精神得到傳承發揚。“故宮建成600年”超級大展中,超過200萬人同時云游故宮,8小時的直播在央視新聞等官方微博播出,不停切換的鏡頭與畫面,配上專業詳細的解說,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足不出戶游故宮,既達到了疫情防控減少人員聚集的要求,也讓觀眾在此過程中生動具體地了解到了故宮的歷史,提升了家國情懷。各中職學校應充分利用好各種紅色教育資源,一是學生在校期間既可以線下集中組織學習,也應充分利用直播等形式進行線上游覽;二是寒暑假期間調動學生積極性,利用學生生源地的廣泛性,讓學生在生源地開展“邊走邊直播,‘云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所展現的民族精神、歷史意義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有很好的思想政治引領作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教育方式要與時俱進,做到線上線下相結合,傳承與時代相結合,歷史精神與新興媒體相結合,院校與基地相結合,從而達到最高效的利用率,達到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學生重返校園的第一時間開展生動的“開學第一課”活動,結合典型事跡,利用圖文視頻素材與學生共同回憶抗擊疫情期間的英雄事跡,深入剖析其中所體現出來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融入、體會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無私奉獻、敢于犧牲,忠于人民、忠于祖國的愛國精神。通過身邊真實的案例輔以生命教育、責任教育,使其更具感染力、說服力,在增強教育實效性的同時鞏固學生在校期間疫情防控工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