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霞 楊鮮麗 葛 偉
南寧理工學院
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逐步提高,立足國際舞臺更需要展現民族文化內涵,彰顯民族文化自信。少數民族特色藝術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和取之不竭的創意源泉。同時,開放的商品經濟市場環境使消費不斷升級,消費者在產品的基本功能之外,還追求個性化和多元化的審美情感體驗,并且年輕人逐漸呈現出對民族文化新體驗的偏好。面對產品消費心理需求的變化,高校通過何種方式培養創新性產品設計專業人才,這就需要教師與時俱進,結合市場需求,思考、探索日常教學中的創新亮點。
廣西壯族自治區面向東盟,是我國最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域之一,這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豐富,文創發展市場空間巨大。過去的幾年里,相關研究人員針對廣西民族地區的文創產業可行性發展進行分析與判斷,鼓勵將廣西文創產業細化發展,從創意、制造與資源等方面進行模式分化。同時,發展廣西文創產業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以文化加速縮短與發達城市的距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結合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元素,是依托文創產業進行工藝傳承的表現,運用現代設計思維模式以及產業運營思路是對傳統民族工藝的創新推動。以上研究大多立足政府規劃與產業發展層面,針對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創意設計方式方法和產品實際應用等方向的研究仍然較少。
產品設計專業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應用型設計類人才,目前就社會環境、地理環境、民族文化傳承分層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廣西地區專業發展的桎梏,引發了校企合作難度大、“雙師型”教師缺乏、師生觀展及參加學術會議機會少、設計實踐類課程教學資源不足等問題。
目前大多數高校雖然具有藝術工作室或實驗室,并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很大作用,但是產品設計課程教學資源較為匱乏,校內外文創產品平臺或鏈接尚未形成。缺少具有針對性的課程教材以及創新性教程規劃,從而導致產品設計課程授課形式單一,教學模式較為傳統,均是根據課本知識點或者PPT內容進行理論解釋,再布置相應的作業,可能還有純理論構思的作業,沒有動手實踐作業,作業完成后由學生講解設計內容,并進行作業點評。這種教學模式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作業無法保證質量。
此外,現在大多數高校的新校區都位于郊區,部分硬件或軟件平臺尚未完成,從而導致產品設計內容匱乏或不過關,這將嚴重影響課程教學質量,另外對于運營、展示、銷售平臺的構建也是致命性打擊,對外窗口和銷售渠道等尚未形成閉環。
因無法有效運用廣西民族地區特色資源,很多產品設計仍然停留在紋樣圖案的復刻,產品也大多停留于小型文創,如杯墊、手機殼、帆布包、鼠標墊等,材料和呈現形式嚴重缺乏創意。同時,教師很少帶領學生開展民族文創產品設計課程的調研活動。大部分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對于廣西少數民族特色元素并沒有全面的了解,或者大多數學生只停留于網絡上的壯族銅鼓、花山巖畫等典型的廣西少數民族特色元素的認識層面,很難深入理解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并利用廣西少數民族特色元素進行二次創作。因此,需要帶領學生進行實地采風考察,不僅是針對民族元素調研,還需要考察市場前沿、產品設計風向。然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課時安排、經費問題等因素導致教師只能通過網絡給學生展示圖片信息,使得學生的理解和再設計往往停留在機械地運用民族符號分解、重構的局部層面,很難系統地設計較為完整、更加豐富立體的作品。
202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從我國國民經濟規劃中可以看出我國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視,對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的鼓勵與促進。在國家相關政策背景之下,以創意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產業備受社會各界的重視。博物館、景區、公司紛紛舉辦文創產品設計大賽,旨在增強地域文化軟實力,促進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于民族地區而言,互聯網的普及、交通的改善、旅游業的興起、民族文化傳承保護與設計的熱潮,為廣西民族地區高校文創產品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自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行動計劃》到現在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文化產業改革發展的政策文件,專門編制《“十四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和《文化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為文化產業發展和交流合作提供支撐,努力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發展優勢,推動廣西文化產業實現平穩健康發展。
在面向市場、面向全球的今天,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環境與經濟狀況不同,所以市場對設計人才的需求就各有側重,其教學體制的建設也應各具特色,更需要探討富有區域民族文化特色的產品設計課程體系實踐之路。廣西地區由于其獨特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富有民族個性的傳統藝術形式。隨著廣西壯族自治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地方工業經濟發展的加快,特別是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建設發展的需要和區域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經濟的興起,產品設計類專業教育越來越受到學院、自治區等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目前高校產品設計專業教材大多為通用教材,針對民族區域特色版塊體現較少,因此缺乏特色內容,民族文化主題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的支持。這種情況需要調整教學規劃,可以由學院牽頭制定特色計劃,產品設計專業教研室組織教師研討課程內容,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注重分析介紹民族演變過程與設計領域發展趨向,對廣西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分類呈現,當然在前期課程內容中還將以專題形式授課,通過專題訓練在學生的作品中篩選優秀課效作品,形成專題研究案例,從而達到豐富教材內容的目的。
除了針對性編寫教材之外,還需要著手開展課堂之外的實踐教學。廣西由于不同的地理環境、民族習俗,從而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區的地域特色產品視覺風格。廣西民族地區擁有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有美術門類,而且有活態遺產,這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民族元素的提取渠道。如果能在外界資源的基礎上形成與高校的合作內容,便是拓展了產品設計的外部實踐資源,不僅可以給高校帶來工藝技術,還可以直接與大師面對面交流,進行民族特色的深入理解,當然這有相互作用,只有更多年輕人了解非遺文化,才能更加真切地促進民族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廣西民族地區文創產品設計課程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運用接軌市場的產品設計項目進行教學,通過廣西民族特色元素的提取優化,結合市場潮流設計,靈活實踐創作,讓民族符號傾向年輕的審美,走進大眾視野?;趯W院層面,可以通過邀請工藝大師舉辦實訓專題班,讓學生學習基礎工藝技法,這是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后進一步了解民族工藝的進階階段,同時也需要邀請優秀的設計師開展關于具體實踐的講座,依托消費者心理、行為、需求和動機分析當下市場IP現象需求,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設計元素與市場元素的關系,從而形成初步的民族產品設計理念與定位。
在學院內建立美術展廳展館、文化藝術研究所、高校博物館、藝術工作室及實驗室等,定期開展設計展覽、產品設計專題項目研究匯報,不同的教研工作室進行優質作品的思維交流,形成良性學習循環。利用網絡平臺進行項目征集或發布,如手工產品藝術集市、潮玩產品周邊等,通過內容與形式的碰撞,滿足不同的需求,這也是不斷嘗試的過程。當然,需要根據廣西地區民族特性與產品傾向,從實際考慮,引領本地的產品設計風潮。
利用專業藝術賽事促進教學,這是較為常規的一種方式。根據地方政策的目標要求,近些年來,各個文化單位、文化公司等都在積極舉辦藝術設計賽事,其最主要的目的便是開發地區特色符號,打造城市IP形象,從而達到宣傳地域文化、吸引投資、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等目標,最終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此類專業藝術賽事為高校師生提供了現實市場平臺資源,教師可以在產品設計專業授課過程中,結合設計比賽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創作,并精心深入指導,這樣不僅增強了師生黏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作業質量,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外化呈現,這是突破傳統課堂的重要一步。
另外,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商業思維,鼓勵學生參加申報校級、區級和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這是讓學生主動研究的最好方法之一。申報的民族產品設計項目負責人是學生主體,自身的責任感與鉆研精神將會被激發。在團體合作研究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分組管理,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并根據分配的主題;小組負責人與組員需要自定義時間計劃安排,查閱相關資料,全方位撰寫申報內容,結合前期比賽積累內容,切合實際做好預期成果,立項后落地開展實際項目的活動;項目小組可進行廣西民族地區實地考察,深入體驗當地的民族風俗之后,通過頭腦風暴激發靈感進行實物制作。當然,也可依靠課程教師本身的科研或教改項目開展活動,教師也可以組建學生團隊,根據其內容進行實踐研究,當然此類方式需要依據各高校具體政策開展,也需要教師擁有足夠的外界資源,從而達到以研帶教的目標。
在學校層面,整合學生的優秀設計作品,形成優秀民族文創產品設計學生資源庫,構建以高校為創意設計生產聚集地,通過地區創意園區、商場等平臺進行展覽展示、產品運營等,健全校園與外界的產業鏈閉環,加大民族文化宣傳,打造廣西民族品牌。
在高校大力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形勢下,文創產品設計課程由于其應用性強且課程教學目標與社會需求緊密相連,可以作為藝術專業課程改革試點。與此同時,在產品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強專業學科整合,通過跨專業或跨學科的合作訓練,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并使學生通過理論與實踐課學習廣西少數民族優秀的民族文化,不僅夯實了課堂基礎,拓展了課外實踐活動,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