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驥
摘要:目的 探討在急診創傷性休克患者治療中運用限制性補液方案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21年8月~2022年5月我院急診收治的創傷性休克患者6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例。對照組運用積極補液方法治療,觀察組采用限制性補液方案,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1)治療后,觀察組心率、平均動脈壓均低于對照組,血氧飽和度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2)急救前,兩組患者NE、COR、CLU指標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急救后,觀察組NE、COR、CLU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3)急救前,兩組患者PT、TT、APTT、FIB指標水平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急救后,觀察組PT、TT、APTT、FIB優于對照組(P<0.05)。(4)觀察組休克指數低于對照組,GCS評分高于對照組,休克糾正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5)觀察組并發癥率為6.1%,低于對照組的24.2%(P<0.05)。結論 在急診創傷性休克治療中,運用限制性補液方案可以提升治療效果,減輕應激反應,使患者生命體征處于正常狀態,改善凝血功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應用效果及安全性均較高。
關鍵詞:急診;創傷性休克;限制性補液;應激反應;并發癥
創傷性休克屬于急診最常見的一種急癥,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導致機體、器官受到嚴重損傷,而且會出現大量出血表現,導致患者機體的內循環快速下降,使機體的微循環灌注不足,從而誘使機體出現程度不一的缺氧、缺血、休克等現象。如不及時治療,會在病情的發展下引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器官衰竭等嚴重的并發癥,甚至還會導致患者死亡[1]。在創傷性休克治療中,通過大量的補液可能會對機體的滲透壓、體溫等產生影響,同時還會損傷組織器官,誘使內循環紊亂[2~3]。本研究以2021年8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66例創傷性休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限制性補液方案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8月~2022年5月我院急診收治的創傷性休克患者6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例。納入標準:符合創傷性休克診斷標準者;均有治療適應證;病歷資料完整;家屬知情,并在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非第一次創傷性休克者;入院前開展過系統的治療者;出現合并全身疾病或是惡性腫瘤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1.2 方法
入院后,及時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預測患者休克、出血量,為患者配合心電監護干預,并監測與觀察尿量、心率、呼吸情況、血壓水平等。若患者此時出現呼吸不暢時,及時為其開展吸痰、吸氧治療,清除分泌物,對有活動性出血的患者需立即展開止血治療,通常臨床采用止血鉗或是止血帶處理出血,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對照組運用積極補液的方法治療,即靜脈輸注0.9%氯化鈉注射液,將患者平均動脈壓控制在70 mmHg,晶體液與膠體液的比例為2∶1。首先為患者輸入晶體液,之后再輸入膠體液,配合常規檢查,之后及時開展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限制性補液方案,靜脈輸注0.9%氯化鈉注射液,將患者平均動脈壓控制在50 mmHg,之后緩慢降低輸液的速度,晶體液與膠體液的比例為2∶1。首先為患者輸入晶體液,如患者的尿量較少,及時開展補鉀治療,之后開展常規檢查,并配合手術治療[4~5]。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心率、平均動脈壓、血氧飽和度。(2)比較兩組應激反應指標:NE(去甲腎上腺素)、COR(皮質醇)、CLU(空腹血糖)指標水平。(3)比較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包括PT、TT、APTT、FIB。(4)比較兩組休克指數、GCS、休克糾正時間。(5)比較兩組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心率、平均動脈壓均低于對照組,血氧飽和度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急救后,兩組NE、COR、CLU指標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NE、COR、CLU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急救之后,兩組PT、TT、APTT、FIB指標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PT、TT、APTT、FIB值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4 兩組休克指數、GCS、休克糾正時間比較
觀察組休克指數、休克糾正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GC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各項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5。
2.5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出現并發癥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1%,對照組出現并發癥8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4.2%,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機體出現創傷性休克后,會因相關組織出現缺血、酸堿失衡、低體溫等的出現,降低循環血量,對患者的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脅[6]。創傷性休克的出現是因出血過多、嚴重的細胞損傷而增加機體的創傷性,導致患者的機體因缺血過多而產生組織缺血,導致患者出現血液灌注不足、缺血等表現,對機體的循環功能造成較大的破壞性;而且機體的細胞在受到損傷之后,會釋放炎性因子,激活血小板因子,引發微血栓,損傷全身臟器,從而是引發呼吸窘迫、腎功能衰竭的發生,增加死亡率[7]。因此,在創傷性休克治療中,需盡早對機體的循環血量進行補充。以往,臨床認為,在創傷性休克治療中,可以通過補液復蘇療法,幫助患者快速地恢復丟失掉的循環血量,從而提高血壓水平,保持機體的心、腎、肝、腦等器官的血流灌注[8]。
以往創傷性休克多取常規補液的方法進行治療,在快速、大量補液中,可以改善機體的血液循環,并在高滲鹽水的作用下增加心回血量,降低機體中血液的黏滯度,改善尿量、心功能,快速降低顱內壓,糾正血流動力學紊亂情況,促使患者生命體征保持平穩,如補液量此時超過失血量的50%,可以輸入膠體液、晶體液開展補液治療[9]。但近年來實踐表明,常規補液治療所用的液體量過多,會阻礙凝血功能的恢復,快速改變其壓力,導致血栓出現脫落,增加出血量與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可能會增加患者的死亡率[10]。因此,限制性補液運用而生。限制性補液治療的開展,可以有效地控制好機體的平均動脈壓,降低輸液的速度,保證正常的血液灌流,穩定機體的內環境,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此外,限制性補液的開展,是以患者的體質、年齡、病情等為依據,合理、有效地控制輸液的劑量與速度,讓血壓保持在較低的狀態下,有助于止血;而且限制性補液可以幫助血流灌注的恢復,改善機體的缺氧與缺血癥狀,促進血容量循環的恢復,使血壓水平恢復正常,保證重要臟器的供血[11]。
此外,限制性補液可以在保證機體供氧、供血基礎上減輕對凝血功能、攜氧功能的影響,并在治療中尋找到平衡點,快速恢復組織器官的血流灌注,減少對機體內環境、代償機體的影響,進一步提高治療的效果,快速糾正休克狀態,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另外,限制性補液方案的開展,能預防血液被過度稀釋,減少酸中毒的出現,且不會對凝血機體產生破壞,有效阻斷神經調節,減輕應激反應。
綜上所述,在急診創傷性休克治療中,運用限制性補液方案,效果顯著,其對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有積極的影響,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宋輝.亞休克療法對院前急救治療創傷性休克的影響[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21,12(10):27-30.
[2]朱利君.限制性補液在急診創傷性休克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1,13(2):159-161.
[3]王光.探討限制性補液在急診創傷性休克治療中的應用[J].智慧健康,2020,6(33):51-52.
[4]孫海中.限制性補液對急診創傷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并發癥的影響[J].西藏醫藥,2020,41(3):50-52.
[5]吳戀.限制性補液在急診創傷性休克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39):12,16.
[6]李智.限制性補液用于創傷性休克患者治療中的價值分析[J].世界復合醫學,2020,6(5):89-91.
[7]張耀秋.限制性補液對急診創傷性休克患者應激反應及急救結局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20,32(4):57-59.
[8]李軍.限制性補液在急診創傷性休克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9,6(36):9-10.
[9]劉偉.限制性補液在急診創傷性休克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人人健康,2019,(23):67.
[10]卜立欣,王作醒,馬軍恒.限制性補液在急診創傷性休克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心理月刊,2019,14(22):166.
[11]宋軼.限制性補液在急診創傷性休克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