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紅衛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固定方法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110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按照治療方法分組,觀察組采取外固定支架治療,對照組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比較兩組各方面的差異。結果:觀察組各方面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外固定支架具有較高的療效與安全性,可改善患者的腕關節功能,促使患者盡早恢復正常生活。
【關鍵詞】外固定;內固定;橈骨遠端骨折
橈骨遠端骨折是骨折中的常見類型,其多因外力作用引起,由于傳統保守治療存在較多并發癥,容易導致畸形愈合,影響患者的關節功能恢復,因此許多患者選擇手術治療。目前橈骨遠端骨折可以采取內固定治療和外固定治療,且不同固定方法有著不同的優缺點,內固定治療可在直視下進行解剖復位,恢復橈骨長度,降低橈骨短縮發生率;但是內固定術后容易出現固定物松動、脫落、斷裂的情況,且影響關節康復訓練的早期開展;外固定治療具有微創、療效好的優勢,不需要二次手術,門診即可取出,患者的接受度高。為了觀察不同固定方法的應用效果,文章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110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觀察組有男33例,女22例;年齡為21~73歲,平均為(43.6±4.9)歲。對照組有男31例,女24例;年齡為22~75歲,平均為(43.1±5.2)歲。兩組差異無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觀察組采取外固定支架治療,具體措施為: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肢外展,止血帶止血并消毒鋪巾;根據術前X線片在橈骨近端骨折線2cm以上位置行2個1cm的總行切口,鈍性分離并注意保護神經、血管,直視下置入2枚螺釘并與橈骨干保持垂直;然后在第二掌骨橈背側行2個0.5cm總行切口,避開肌腱置入2枚螺釘,螺釘與掌骨長軸保持垂直,然后連接外固定支架,固定螺母;之后根據術前X線進行手法復位,糾正尺偏、橈偏、旋前、旋后等畸形,X線透視確定復位效果,效果滿意后固定支架,然后再次X線確認骨折無位移后即可縫合釘道,常規石膏固定。
對照組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具體措施為: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肢外展,止血帶止血并消毒鋪巾;在腕部橈掌側緣行一7cm切口,依次切開皮下組織并注意保護重要神經血管,先清理碎骨并進行骨折復位,平整關節面并恢復橈骨長度、掌傾角、尺偏角,確認復位效果之后先用克氏針臨時固定,之后使用T型鋼板進行固定,X線確認固定效果之后縫合切口并使用石膏固定。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各方面的差異。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結果
2.1兩組骨折愈合情況差異
觀察組患者的骨折愈合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差異
觀察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內固定治療是骨折手術治療的常用方法,其主要是通過切開骨折部位皮下組織,在實時狀態下進行解剖復位,可以確保對位準確,減少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但是由于切口大,出血量多,術后容易出現組織粘連,加上還需要二次手術取出鋼板,也會增加患者身心負擔,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外固定支架治療屬于微創手術,其切口小,且固定效果良好,可以恢復橈骨的長度、掌傾角、尺偏角,糾正關節面塌陷,并且由于切口小,術后康復速度快,可以促使患者早期開展康復鍛煉,確保患者關節康復效果,盡可能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符合現代患者對手術治療的需求。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各方面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外固定支架治療具有更高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外固定支架具有較高的療效與安全性,可改善患者的腕關節功能,促使患者盡早恢復正常生活。
參考文獻
[1] 楊志剛,甘霖,葉俊星. 切開復位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與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比較[J]. 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7,21(3):206-210.
[2] 李洪彬. 外固定支架結合小夾板外固定術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老年不穩定性橈骨遠端骨折的療效[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3):668-669,670.
[3] 柯巍,李珂,王思博,等. 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與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評分及線性回歸分析[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9,23(8):1196-1202.
[4] 王筠,呂剛,楊春,等. 外固定架和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老年橈骨遠端AO-C型骨折的療效[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7):1690-1692.
127350118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