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衛 王志輝
摘 ? ?要:借鑒積極情緒相關研究成果,推動積極情緒體驗與高校思政課深度融合,是適應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養成的現實要求,是深化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方式的有益嘗試。文章分析了高校思政課培育大學生積極情緒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礎上為推動積極情緒體驗與高校思政課深度融合提出建議。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積極情緒;培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3-0080-02
增強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使命[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事業的重要論述,是推動我國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以學生為中心,深化高校思政課改革,提升學生積極情緒體驗,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應有之義。
一、積極情緒與高校思政課的關系
?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2]。促使學生保持樂觀而穩定的情緒,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也是高校思政課亟需關注的問題。積極情緒的相關研究成果為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新時期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應當重視積極情緒對個體成長的力量,并在促進教育教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高校思政課培育學生積極情緒的必要性
(一)凸顯教育主體地位
弗雷德里克森積極情緒的“拓延—建構理論”指出,積極情緒具有拓展個體瞬間認知能力、增強個體資源的作用[3]。由此可見,積極情緒促使個體沖破一定的限制而產生更多的想法,提高個體的創造能力。在積極情緒作用下,大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而凸顯大學生在思政課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二)提升主觀幸福感
積極情緒是主觀幸福感的表現,也是誘發主觀幸福感的內因。從外部環境來看,畢業生激增,大學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網紅時代急功近利的不良風氣、互聯網時代良莠不齊的網絡言論對大學生的情緒產生了諸多不良影響;從內部環境來看,大學生心智尚未完全發育成熟,不能科學調控自己的情緒狀態。積極情緒能夠調節由消極事件產生的消極情緒和壓力反應,提高個體的主觀幸福感。
(三)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一方面,在積極情緒作用下,大學生能夠更加充分地體察自我內在需求,能夠積極、主動地吸收和反饋教育者所講授的內容;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讓大學生掌握知識,更在于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積極情緒在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和人格健全養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思政課培育學生積極情緒的對策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教育教學理念
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導力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是提升教育效果的有力保障。
1.提高思想認識,增加積極情緒。情緒具有感染性,教育者的情緒狀態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4]。教育者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強大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提升學生的積極情緒水平、保障課堂教學效果,首先要關注自身的情緒狀態,培養積極樂觀的個人品格,具備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
2.調節情緒狀態,減少消極情緒。教師面臨教學和科研的雙重壓力,這要求教師要具備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及時從消極情緒中走出來,以積極穩定的情緒與學生溝通交流,盡量做到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始終是積極的一面。
3.加強情感交流,改善師生關系。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兩個主體間的互動,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實現理想教育效果的有力保障。一方面,應當提高教育者的溝通引導能力,積極主動、合理高效地與受教育者溝通交流,表達對學生足夠的尊重;另一方面,應增強教育者幫助學生調節情緒的能力。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生,多鼓勵學生,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的優勢。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提升積極情緒素養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養成樂觀積極心態,提升學生的積極情緒素養。
1.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個體積極力量。只有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去,才能提升個體的積極力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關照學生的現實需求。在積極情緒培養方面,高校首先要重視大學生群體的主體性,讓大學生切實感受到自身的主體地位,感受到被重視、被尊重。
2.養成樂觀積極心態,建構個體積極認知。大學生正處于心理成長期,會遇到很多現實的問題和實際的困難,容易產生消極情緒。作為教師,一方面,要教會學生調節情緒的方式,幫助學生通過適當的方法和手段將消極情緒釋放出來;另一方面,要肯定學生的潛力和進步,引導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方式看待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從消極情緒轉移到能激發積極情緒的事件中,保持良好的心態。
3.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培養積極心理品質。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在團體中開展心理咨詢的方式。一方面,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與高校思政課均服務于大學生群體,在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人格健全養成、形成正確的思想行為認知方面具有目的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高校作為一個團體環境,能將個體聚集起來,使團體心理輔導中的人際互動成為可能。將團體心理輔導與高校思政課相結合,不僅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有效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新課堂教學方法
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提升離不開科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1.以需生情,關注學生合理需求。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制定既要符合社會發展和高校教育改革要求,又要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個性特征;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又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和社會實踐發展的步伐、回應大學生的思想困惑和社會實踐提出的現實問題。
2.寓教于樂,創設生動教學情境。首先,通過優美音樂渲染、立體圖畫再現、真實生活展現、具體事例展示、生動語言描述等形式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其次,通過組織自助式討論、小組辯論、戲劇表演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化理論認知,提升積極情緒體驗;最后,將新型技術手段廣泛應用到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通過建立網絡教育教學平臺,實現課上課下有機結合、線上線下有機結合,加強師生對話交流,了解學生動態需求[5]。
? ? 3.腳踏實地,推動開展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橋梁和紐帶。高校思政課鼓勵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調查實踐活動、拓展訓練活動等,引導學生將思想價值標準外化到自身行動中[6]。
(四)借鑒系統組織方法,優化教育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是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客觀因素和隱性條件,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大學生的情緒狀態和學習效果,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
1.構建“輔導員—思政課教師”育人共同體。思政課教師經歷過系統的教育培訓,有過硬的專業能力。輔導員與學生聯系密切,了解學生工作中的現實問題。推動高校學生工作與思政課教學工作深度融合,構建輔導員隊伍與思政課教師隊伍育人聯合體,既有理論優勢,又有實踐經驗,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真正實現長效育人。
2.堅持“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系統構建。高校是德育主陣地,以學校環境為核心,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共同為建設良好學校環境服務[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構建積極的學校環境,既要從學校的物質環境入手,加大校園物質環境建設投入,又要建設積極向上的學校精神文化,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要鼓勵家庭參與,給予大學生更多關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既要強化社會支持系統建設,又要重視主流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價值引領,對大學生加以正確引導。信息時代要注重大眾傳媒尤其是網絡傳媒的引導,通過網絡平臺構建“學校—家庭—社會”長效溝通機制。
3.推動思政課“時間—空間”雙向課程拓展。高校思政課的空間建設和時間管理問題對于教學質量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在空間建設上,一方面,走出教室的狹小空間,在廣袤的社會舞臺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實現思政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借助現代化技術手段,發揮在線教育優勢[8]。在時間建設上,一方面,根據課堂類型,如理論課和實踐課,靈活安排教學時長;另一方面,按照教學環節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如將課堂教學劃分為教師講解、學生獨立思考和師生互動交流等。
綜上所述,推動積極情緒體驗與高校思政課深度融合,關注大學生在高校思政課中的積極情緒體驗,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有益嘗試,對于增強大學生的精神力量、改善大學生的精神面貌、提高思政課教育教學效果、推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本報評論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N].人? ? 民日報,2020-12-07(5).
[2]中共教育部黨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 ? 要[Z].教黨〔2018〕41號.
[3][美]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積極情緒的力量[M].王珺,譯.?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56-62.
[4]程婧,段鑫星.論積極情緒情感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功能及? ? 其實現[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
[5]陳慧女.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設計的? ? 探索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2).
[6]湯志華,廖青清.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J].? ?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1).
[7]楊雄,劉程.關于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合作的? ? 思考[J].社會科學,2013(1).
[8]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 ? 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人民日報,2020-? ? 11-04(1).
2905500520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