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菁
摘 ? ?要:文章依據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復雜巨系統的內在規定性,在教學中堅持方向的統一性和內容的多樣性相結合,保持約束性和主體性之間的適當張力,促進無序性和有序性相融合,并參照元系統的方法論,使組成要素的微觀涌現性和對開放系統的自主適應性辯證結合。以此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要突出個體性,正確定位教與學的關系,促進教學內容的守正與創新,堅持系統觀,協同構建“大思政”格局,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復雜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方法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識別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3-0086-04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主要指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程度,而立德樹人目標是否完成以及完成程度如何是一個長時段演化、多要素合力、不容易量化的結果,其間蘊含著客觀的復雜性,進而指向思想政治理論課系統結構的復雜性。關于系統復雜性的內涵,錢學森有明確的解釋,“如果子系統種類很多并有層次結構,它們之間關聯關系又很復雜,這就是復雜巨系統。如果這個系統又是開放的,就稱作開放的復雜巨系統”[1]。由此可見,這里講的復雜性特征內涵了組成要素的規模化和差異性、系統結構的層次化和多樣化、系統環境的開放性等,它們構成了復雜巨系統的發展動力。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活動,具有復雜巨系統的內在規定性,應當基于復雜性理論的分析框架系統、整體地展開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個復雜巨系統
(一)系統規模的巨型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覆蓋大中小學各學段的公共必修課,目前已經形成大中小學一體化、循序漸進、具體完備的課程體系和專職化、龐大的教師隊伍。從學校數量、學生數量、課程設置和教師隊伍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系統規模是巨大的,而龐大的系統規模進一步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復雜性,包括不同課程的交叉內容應該如何處理、不同年級的課程應該如何有效銜接、不同專業的學生如何做到因材施教以及不同專業的教師應該如何提升自身素養等。
(二)構成要素的異質性
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不同的要素結構。從教學過程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過程要素包括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和教育環體;從教學目標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標分為個體目標和社會目標,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從教學內容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內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不同時期教學內容還有不同的表現途徑,如中國夢教育、勞動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等。上述要素彼此關聯,豐富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廣度和深度,但同時也加大了課程整合的難度。
(三)系統運行的非線性
非線性相對于線性而言是更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事物的基本特征和本質所在,具有變動性和不確定性特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線性和非線性的統一體,統一的課程目標、課程大綱、課程內容和教材體系呈現的是線性特征,不同的專業類別、學生層次、時代環境、教師水平和教學方法呈現的是非線性特征。非線性的存在彰顯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復雜性,但是它的積極作用是值得肯定的。雖然非線性的存在會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偏離教學目標和方向,但是它也構成了主體能動性發揮的重要條件,從而增強系統的組織調節能力,實現系統的整體優化。
(四)系統環境的開放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以人的思想和行為為對象的教育教學活動。人的歷史性和現實性決定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學校不可能完全封閉地對學生進行教育,而且環境的影響是復雜、開放、易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系統環境分為經濟、政治、文化等大環境和生活環境、學習環境、人際關系等小環境,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其中混雜著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對人的影響有時是單一的,有時是疊加的,整體上呈現出復雜性的特點。
二、復雜性理論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方法論啟示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國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十分重視,有關教授理論和實踐探索也在不斷提升,有效地改善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地位和效果。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依然存在問題,例如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程度不夠,學習目標有偏差,多數是為了學分而學,教師在平衡理論教學和社會需要、學生需求和課程要求的矛盾時常常難以自處,顧此失彼。諸多問題的存在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系統復雜性有直接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要用復雜性思維來指導教學實踐。
(一)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
復雜性科學認為,決定事物的因素是多樣的,不能將多種因素的作用簡化為一種因素,也不能僅僅突出某一個因素的主導作用而弱化其他因素的作用。埃德加·莫蘭在《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一書中借原人進化過程的影響因素闡明了這一原理,指出“所有這些特點都是根本的,但是對這個進化過程來說,它們特別是互為前提的”[2]。莫蘭對多種因素給予了同等的重視,因為分離這些因素并不能真正理解系統的復雜性。系統的涌現性特質恰恰在于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因此,需要“保護和促進多樣性的統一性和存在于統一性中的多樣性”[3]。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統一性是指教學過程要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方向,具體而言,就是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根本任務,培養有能力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現實生活中社會思潮的復雜性、教育對象攝取信息的龐雜化和由之而來的思想的多元化等因素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堅持方向的統一性和內容的多樣性相結合,做到既貫徹方向性,又兼顧靈活性,以增加其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堅持整體性和個體性并重
復雜性科學的方法論不同于簡單的還原論,也區別于傳統的整體論,還原論是只見部分不見全體,整體主義則只見全體不見部分,兩種方法都依循了簡單化原則。復雜性科學的系統方法論超越了二者的簡單化思路,“它通過統合兩派各自所有的部分真理來尋找一個理解原則:它不應該為了部分而犧牲整體,也不應為了整體而犧牲部分。重要的是闡明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它們互相憑借”[4]。“統合”這一詞表明,復雜性科學對還原論和整體論的超越不是完全的否定和拋棄,而是要堅持分析基礎上的綜合,包容基礎上的創新,辯證認識個體和整體的關系。在超越思維的主導下,莫蘭提出了“整體小于部分之和”的原則,以補充“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則。“整體小于部分之和”是說“部分孤立之時所有的優良品質會在系統中消失”,換句話說,“所有系統,甚至包括那些引起涌現的系統,都會對部分加以約束,約束就是對部分進行限制和束縛。這些約束、限制和束縛或者剝奪或者壓抑各個部分的優點或屬性”[4]。由此,復雜性科學強調要重視和提升組成元素的個體性和創造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明顯的約束性(整體性)和主體性(個體性),約束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有統一的課程目標、教學大綱、課程時長、教學內容等定性規定,主體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都具有突出的個體性,與約束性形成對立和挑戰的態勢。根據復雜性理論,我們應保持約束性和主體性之間的適當張力,只有存在適度的約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才能維持有序的狀態;只有尊重個體的發展規律和創造性,才能使教學形成上下聯動的協調效應。
(三)堅持有序性和無序性融合
有序和無序是世界存在的兩重性邏輯,絕對有序構成的世界和絕對無序構成的世界均不可能存在,唯有二者的共在及相互作用才是世界存在發展的動力。有序和無序的不可分離性開啟了與不確定性對話的大門,“這個宇宙從物理的相互作用出發自我產生的時候宇宙的有序就產生了,同時也產生了組織和無序”[5]。莫蘭提出了有序和無序進行對話的四聯式概念框架“有序—無序—相互作用—組織”,以及在相對應的環境下應對無序的策略。“復雜性思維是用有序性的原則、規律、算法、確定性、明確的概念武裝起來在迷霧、不確定性、模糊性、不可表達性、不可判定性中進行探索的思維”[5],這二者組織起來的方式對認識和把握事物有重大借鑒意義。
教師在關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系統時,要認識到系統的組成要素之間、要素與系統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一方面教學過程和人的思想行為發展有規律可依循,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穩定性、可預見性和有序性的來源之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所處的環境具有易變性、偶發性和無序性特點,人的認識有局限性和無規律性,這些不確定性是不可預見且不可消除的。我們能做的是重視無序性的客觀存在,促進無序性和有序性相融合,將無序性的破壞作用轉化為創造的積極作用。
(四)參照元系統的方法
復雜性科學發現了邏輯的矛盾和不完備性:“一個解釋系統不能解釋其自身,一個說明性原則對其自身是盲目的;定義者不能被自己所定義。[6]”解決的辦法是建立一個復雜的元系統,借助外在于系統的資源和方法考察系統、審視矛盾。而元系統本身也會包含一些自身無法回答的問題,需要借助于元—元系統,以此類推。元系統是相對于系統的封閉狀態而言,簡單化思想把系統孤立、分割、封閉、靜止化,遮蔽了系統的動態變化、涌現性特質和關聯性,無法達成對系統的完整認識和解釋。元系統是對系統的揚棄和超越,它將系統對象化,通過主體對對象的反思進行理論整合和建構。在此基礎上,主體的社會背景、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都被納入到系統的認識中,從而論證了系統的開放性和復雜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教書育人的實踐活動,其課程價值不能僅從課程本身來理解,而應從人與社會的關系層面來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與社會元系統有著廣泛的聯系和滲透。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組成要素受到社會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反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標是為社會發展培養人才、貢獻力量。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解決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與社會發展需要之間的矛盾,需參照元系統的方法論,使組成要素的微觀涌現性和對開放系統的自主適應性辯證結合,從而形成對思政課系統復雜性的恰當認識。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應對策略
思想政治理論課具備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基本特征,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必然要依據復雜性的方法論原則,著重考量個體性、多樣性、無序性、元系統等易被忽視的因素所能發揮的作用,全面系統地提出應對策略。
(一)突出個體性,正確定位教與學的關系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個體性主要針對教師(施教者)和學生(受教者)而言,是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對教學效果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辯證統一地分析二者的關系。首先,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相互依存、互為前提,統一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教師的主導性取決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權威地位,起緣于教師對課程體系的熟識以及對貫穿于課程中的知識和價值體系所擁有的專業度,表現為教師對課堂的設計和掌控、教學方式的運用、課程效果的測量等。學生的主體性以教師的主導性為開端和前提條件,但是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接受度和參與度主要取決于學生自身的價值判斷和主觀選擇,這就與教師的主導性發生直接或間接的沖突,進而導向了對“教”與“學”本質的理念探討和如何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探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在厘清矛盾產生根源的基礎上,探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后提出解決路徑。就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教”是職責、是手段,“化”才是精髓,化“所是”(個人層面)為“應是”(社會層面)是“教”的最終目的,“教”是化育學生成長和成才的雙重目的的統一。
“學”也帶有個人和社會兩個維度屬性,它思考的是“個體如何通過主動的自我修養和學習而成為一個真正的人”[7]。對受教者而言,“教”是學生學習的外因,“教”能否實現目標取決于“學”這個內因,而“學”是否會將所學內化又取決于所需。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解決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矛盾就需要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立足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掌握學生的思想需求,把課程的意識形態目標跟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要求相結合,并論證兩者之間的內在統一性。只有讓學生認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是學校規定的必修課,更是人生發展內在要求的必修課,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偏見和惰性,化被動為主動,并在教學相長的意義上促進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和諧統一。
(二)把握多樣性,促進教學內容的守正與創新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政治屬性規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統一性——要傳達主流意識形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能擔大任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基于此,我們必須堅持目標、方法和立場的統一性,但同時也要認識到通向目標的道路是多樣的,不應該用千篇一律的規則和模式束縛學生多樣發展的需要,以免造成統一性和多樣性的對立和沖突,進而限制教學的實效性。換言之,關注多樣性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統一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面向生活世界,與時代對話,與社會問題同頻共振,才能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要求。在把握多樣性時要堅持問題導向,及時回應時代的發展、民族文化的碰撞和多元價值的差異帶來的挑戰,直面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思想困惑,做到“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8]。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多樣性包括理論體系和價值的多樣性、學生思想實際和需求的多樣性、客觀存在和實踐活動的多樣性。把握多樣性并不意味著要把多樣性的內容全部納入到教學體系中,教學過程應處理好內容的多樣性與有限的教學容量之間的關系,對此,專題化教學是不錯的選擇。根據不同地區的特色和學生的個性化特點選擇具有典型性的內容素材,構建專題化理論體系,通過對個案的分析講授,串聯更多的知識點和價值觀,比起泛泛而談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堅持系統觀,協同構建“大思政”格局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應打破以往單兵作戰的思維模式,用系統的思維推動協同育人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育人是指拓展課堂教學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促進各個育人環節和要素的有序銜接、整體統籌、相互協作。第一,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促進理論講授與實踐運用的結合,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協同育人的格局。思想政治理論課因教學形式和教學時長的限制主要著力于價值觀傳遞及相關的知識詮釋,教學效果只能通過理論考核的方式檢驗,至于學生的行為表現和價值觀轉化則是短期內無法評價的方面。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側重于實踐層面,對理論闡釋不夠深入全面。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通過理論與實踐的互動能夠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第二,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專業課程的關系,應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格局。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改變教學中“兩張皮”的現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也有利于回歸教育的本質,培養真正自由全面發展的人。第三,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段差異,構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育人格局。不同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標和要求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關系,只有把握各個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具體目標,才能做好各個階段課程的銜接工作,避免內容的重復性,增加理論深度,從而統籌推進課程的一體化建設。第四,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環境因素,構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格局。教育系統的開放性決定了教育的復雜性,調查研究顯示,“學生的家庭環境、所屬學科專業等因素影響大學生對“概論課”的認知”[9]。家庭、學校和社會對人的教育不僅是前后的銜接關系,也具有同步進行、相互滲透的特點。
(四)發揮能動性,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方法是溝通主客體的橋梁,它的本質在于實效性,因而它的使用必須基于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遵循。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十分必要,這是由學科特點和課程屬性決定的。通過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確立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正確認識和價值定位,切實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第一,進行教學方法觀的改革。教學方法觀是“方法論意義上的教學方法,主要指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理念、原則等”,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的靈魂”[10]。教學方法觀必須超越傳統的“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基于“學”而設計“教”,從而增加教學的針對性、互動性和平等性。第二,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豐富教學方法。當下學生群體成長于互聯網和新媒體時代,對信息化手段依賴性很強,對新媒體等信息呈現方式非常感興趣,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及時跟上時代步伐,跟蹤學生興趣點,利用信息化手段包裝教學內容、闡釋價值理念,寓教于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邏輯延伸。實踐教學重在強調學生的參與性,通過具體的實踐體驗錘煉精神信念,達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的。第四,建立合理的課程評價機制。課程評價是對教學效果的考察和反饋,目的在于促進對教學設計的反思和改進,不應成為懸在教師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迫使教師為追求片面的高分而用花哨形式取代其深刻內涵來討好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應始終堅持以內容為根本的原則,著力于闡釋理論的思想性和主流價值觀念的傳導。
參考文獻:
[1]錢學森.一個科學新領域——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及其方? ? 法論[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11(6).
[2][法]埃德加·莫蘭.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M].陳一壯,? ?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43-44.
[3][法]埃德加·莫蘭.復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M].陳一壯,譯.?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42.
[4][法]埃德加·莫蘭.方法:天然之天性[M].吳泓緲,馮學俊,? ?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20,106.
[5][法]埃德加·莫蘭.復雜思想:自覺的科學[M].陳一壯,譯.?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61,185.
[6][法]埃德加·莫蘭著.方法:思想觀念[M].秦海鷹,譯.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05.
[7]楊柳新.《學記》中的古典儒家教育哲學[J].蘭州學刊,2010(8).
[8]本書編寫組.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8.
[9]彭曉偉,蔡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 概論”課學情調查與守正創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9(6).
[10]郭鳳志,熱合木江·巴拉提.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 ? ? 學方法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5(1).
17275005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