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迪 何 赟 張曉麗
(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目前,創新已經成為引領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產品的技術創新周期日益縮短,企業創新風險和創新成本越來越高。新能源汽車作為當前汽車產業重要的發展方向,已成為各大汽車廠商爭相搶奪的主要戰場。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汽車產業分工深化的背景下,我國各地區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優勢紛紛出現了汽車產業集群,如珠三角汽車產業集群、長三角汽車產業集群和環渤海汽車產業集群等。近年來,在政府的正確指引和支持下,這些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推動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力劑,但隨著國際競爭力的不斷提高,這些產業集群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十三五”規劃提出新能源汽車產業是一種戰略性新興產業,其規模迅速擴張。新能源汽車產業具有技術創新難度大、研發成本高等特點,單個企業很難依靠自身的資源進行技術創新。目前國內外有學者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成果依舊不足,關于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的研究更少,尚待學者進一步研究。本文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進行綜述研究,了解現有的研究成果及其不足之處,并以此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的研究和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升級。
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中提出使用產業集群分析集群現象,波特認為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相互聯系,且在地理位置上集中,有競爭和合作關系的公司、金融機構、教育培訓機構以及其他相關機構等構成的群體。產業集群是一個地區或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1],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2]。Porter M等學者指出產業集群能夠增強集群內企業之間的相互聯系,加快知識溢出,從而提高企業生產效率[3]。
汽車產業是一個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其發展水平不僅能反應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科技水平,也能帶動鋼鐵、機械和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4]。對于汽車產業集群的發展,學者也進行了相關研究:李琳、熊雪梅以我國六大汽車產業集群為研究對象,通過曲線擬合對集群的動態演化過程進行了實證分析,分析結果顯示,我國六大汽車產業集群均處在快速成長期[5]。顏炳祥等[6]運用AHP模糊評價法對中國區域汽車產業集群競爭力進行了綜合評價。閆鑫、王儉平[7]運用數據包絡法分析了京津冀汽車產業集群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范林勝[4]等根據鉆石理論模型建立影響廣西汽車產業集群發展的因素集,并運用因子分析法對其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發展廣西汽車產業集群要擴大企業規模以及增加設備臺數。從上述研究可知,汽車產業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競爭力、影響因素以及效率等方面,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關于提高汽車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績效水平等方面的研究涉及較少。由集群網絡和供應鏈網絡耦合而形成的基于供應鏈的產業集群成為值得深入研究的集群類型[8]。左志平等學者以復雜環境行為理論,建立了產業集群供應鏈生態合作績效關系模型,并指出通過產業集群供應鏈生態合作對產業集群供應鏈生態合作績效產生較強的正向影響[9]。鄭君君、柯輝等指出應該利用供應鏈思想來增加我國汽車產業集群,進而提高我國汽車產業的競爭力[10]。王文賓等的研究指出,共享經濟背景下,新能源汽車供應鏈成員企業合作成為趨勢[11]。程永偉等采用博弈論建立了補貼政策下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生產決策模型,解析了新能源汽車補貼機制及其影響,求解并證明了最優補貼強度及退坡臨界點的存在,設計并提出了政府補貼效率、消費者補貼獲得率等指標[12]。然而,目前從供應鏈視角研究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文獻較少,定量分析更是少之又少,鮮有文獻主要集中于定性分析。
目前,國內外學生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協同創新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成果不足。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汪沁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研究對象,探討了該產業商業生態系統中核心企業的協同創新能力問題。通過社會網絡分析法、跨案例比較法,從動態的角度分析了核心企業的協同能力的演化[13]。劉建華等基于扎根理論,以宇通公司為例,探討了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戰略,研究發現,宇通公司通過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和產品創新等多維度創新,形成了協同創新戰略,這是宇通新能源汽車取得目前成績的關鍵[14]。雷星暉等從知識共享導向的角度對比分析特斯拉和比亞迪的協同創新網絡,研究指出,我國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研究有待加強[15]。管璐璐從結構—動力—績效的視角進行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協同創新研究,采用DSGE模型(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對豐田新能源汽車進行模擬仿真,結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得出豐田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啟示[16]。張敬文、王丹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的15家上市企業為研究對象,運用RS-DEA模型,對新興產業聯盟組合協同創新效率進行測度,通過投入產出屬性約簡,得到影響協同創新效率的關鍵屬性,并據此進行規則挖掘,根據規則集給出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聯盟組合協同創新效率策略和建議[17]。武建龍、郝蒙曉等從創新生態系統子系統層級結構出發,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對蔚來新能源汽車創新生態系統構建過程進行探索性研究。結果發現,“互聯網+”環境可以從互聯網技術交叉融合與互聯網平臺集成兩個功能維度進行審視,互聯網技術與其他領域技術交叉融合有助于創新生態系統特色優勢構建[18]。上述研究發現,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研究不多,尚未從協同創新視角研究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需要學者進一步研究、探討。本文在現有的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生態系統的協同創新機制,如圖1所示。

圖1 協同創新機制
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積極探索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發展路徑,提高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和績效水平,對提高區域競爭力,促進區域產業升級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相關文獻分析顯示,未來關于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研究趨勢主要集中于以下兩個方面。
(1)基于供應鏈視角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研究。供應鏈管理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供應鏈主要是從微觀層面對企業管理進行研究,而產業集群主要是從宏觀層面對區域經濟發展進行分析。對于汽車產業來說,基于供應鏈視角研究汽車產業集群的發展和升級,將會帶動區域相關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同時能夠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2)構建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式供應鏈。集群式供應鏈是在產業集群和供應鏈相互耦合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型的供應鏈[19]。盧志平等在新能源電動汽車換電模式背景下,分析換電模式供應鏈結構差異,并據此構建了三種不同權力結構的供應鏈博弈模型,探討了消費者平均電池租賃時長與研發成本分擔比例對雙方利潤、換電技術研發水平的影響[20]。未來研究可以從產業集群理論和供應鏈管理理論之間的相互聯系出發,研究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與新能源汽車產業供應鏈相互協調的發展模式和路徑。
(3)建立基于供應鏈視角的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生態系統。依據已有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建立具有協同協作關系的創新主體網絡系統,基于供應鏈視角建立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