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彩
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類設計最鮮活的文化資源,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活著的人類財富”,傳承是將這些財富代代相傳的唯一手段。近年來,帶有非遺核心元素的設計作品備受追捧,非遺創新也擁有了不可估量的當代價值。當今世界是一個多元的世界,多元的思潮推動藝術審美的不斷變化,產生了多元的設計美學,一成不變的傳統老底子手藝,不受年輕群體的歡迎。與時俱進地創新發展成為非遺在當代得以傳承的有效方法。
一方面,營造社會大環境,建立傳統文化生態系統,改善外部生存環境有利于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通過政府指導、企業參與、高校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協同創新,促進活態傳承。如近年來政府出臺各類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件,對非遺保護工作提出具體指導意見;相關企業根據文件精神積極參與其中;教育部也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正式納入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專業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建設向前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與非遺相關的社會組織積極開展以非遺項目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交流和推廣活動,激發當代傳承人的內生傳承動力。另一方面,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構建“非遺+”傳承創新體系,促進非遺項目的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推動非遺重新深入當代生活。從“非遺+文創”“非遺+文旅”“非遺+文娛”等方面使非遺沉淀融合。“非遺+文創”通過傳承人與設計師的融合,使每一個元素既能恰如其分地符合傳承人對藝術的展示,又能符合當代受眾的審美標準。此時,產品的內涵已與技藝無關,追求內在價值被市場認可,非遺項目傳承下去的可能性才能更加廣闊。“非遺+文旅”通過傳統資源與文旅品牌的融合,依托非遺技藝體驗,促進文旅融合發展,使受眾以沉浸式體驗對非遺的了解更加深入。“非遺+文娛”將傳統技藝與數字媒體相融合,以紀錄片的形式,通過各種媒體平臺,展示非遺技藝或講述傳承人的故事,細致展現工藝制作過程,傳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圈粉無數,營造傳統文化的歷史美感,激發當代設計者的內生創新動力。
非遺是我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對其傳承與創新要有更加全面、系統的認知。此事知之非難,行之不易。非遺的傳承發展,只有巧借創新活水,使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得到有機鏈接,創造出豐富多元、與時俱進的產品,用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方式和智慧讓傳統成為時尚,才能讓中華文化繁榮昌盛、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