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倩茹 趙建中
太原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在唐代以前多是方形套疊式的藻井,沒有天花板的遮擋,建筑結構暴露在外,使得殿堂內整體呈現樸素的風格。之后由于人們審美需求的提高,開始對天花板進行設置,這一舉措使得殿內空間顯得矮小壓抑,無法容納高大的佛像,于是便有了突起狀“藻井”的出現。藻井是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構件,也是裝飾性與象征性的集合體。一方面,藻井的出現使殿堂內的裝飾空間和造型藝術更為精美;另一方面,藻井的造型藝術越復雜,象征的等級也就越高,并具有防御火災、擴大空間等各種功能,還融合了“天人合一”的理念。總之,藻井的裝飾圖案之豐富和紋樣的排列組合之多樣,都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的天穹之美,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
山西應縣凈土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重修,平面呈方形。大雄寶殿深廣各三間,殿頂覆蓋著筒板瓦,檐頭鑲綠色琉璃瓦,檐上用斗拱鋪作,屋頂四角檐角翹起,呈現出柔美的弧線。該建筑最為突出的亮點是金代的天花藻井及天宮樓閣小木作裝修依然保存完好。應縣凈土寺的藻井構思精巧,玲瓏入神,被人們視為“應縣三大寶”之一,可見其藻井結構的精致、繁華。藻井是我國古代天花裝飾的一種處理手法,在宮殿或寺廟中多做成斗八藻井,藻井上通常裝飾各種花紋圖案、雕刻及彩畫,面闊三間或五間的建筑大多只在明間正中使用一個藻井,而凈土寺卻使用了九個藻井,鋪滿殿堂內全部天花,足見其藻井宏大的規模。
凈土寺藻井的天花平面呈“井”字狀,以房梁為依據劃分為九眼藻井,分為三列,每列三個,分別對應殿內供養的西方三圣佛像,雕刻精細、色澤華麗。明間正中藻井面積最大,也最為奪目,為斗八藻井,位于殿內主尊佛像的頂部,藻井中央為黑底,在其上鑲嵌浮雕二龍戲珠紋樣,周圍繪寫生花,雙龍皆貼金,須眉神動,氣勢磅礴(如圖1)。藻心四周有壓槽板和斗拱作為支撐并向外延伸,斗拱為綠色,壓槽板為紅色,支條為素綠,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并在八角形藻井邊緣套疊四方形藻井,形成四個三角區域,中間皆以綠地為襯托,繪有鳳鳥紋樣,周圍繪寫生花,整個色調和諧統一。斗八藻井外沿用斗拱向內做凹狀,在斗拱四周形成三角形區域的天花也繪有龍紋,全部貼金。在與中央斗八藻井平齊的四周雕刻了天宮樓閣,樓閣下層四周以小斗拱圍成紅色邊緣的平座,在平座之上與樓閣屋頂相連接的空間設有通廊,通廊旁有紅色欄桿,每座樓閣屋頂為歇山式屋頂,尤其是北面的樓閣做成四柱三樓牌坊式造型,飛檐高挑,再現了古代宮殿華美的精致樣貌(如圖2)。整個樓閣及欄桿正下方的平座區域全部貼金,具有金碧輝煌、雅致莊嚴的效果。閣內木壁板上還描繪了欄桿和門,門內繪有佛像。

圖1 凈土寺歇山式木質小殿

圖2 凈土寺四柱三樓式樓閣
中央斗八藻井縱深較長,兩次間藻井縱深僅次于明間藻井,僅斗拱部位用金,其余六個藻井皆不用金,深度較淺,結構簡單,充分顯示了主尊佛像的崇高地位。其余八個藻井有四方、六方、八方、菱形等各種不同形狀,斗拱和藻井層數變少。其中一個藻井為長四方形,兩邊各用綠色支條圍成一列空間,再分隔出三個小長方形空間,內部以黑色為底,繪鳳鳥紋樣,旁靠一個八角形藻井,用斗拱向內聚攏到八角形藻心,藻井中心以黑色為底,繪雙龍紋樣,雙龍中間有圓圈,旁邊點綴了大大小小不同顏色的寫生花,支條為素綠,綠色斗拱裝飾都是以紅色壓槽板為底。長四方形藻井用斗拱支撐其向外擴展,與緊靠墻壁內外側的天花背板相連接。墻壁內側的天花背板是用綠色支條分隔的兩列正方形空間,每列七個,共十四個,皆繪形態、色彩各異的寫生花,其外側有一列六個長方形的天花背板,在黑底上繪鳳鳥紋樣(如圖3)。相對中央斗八藻井來說,其余藻井的圖案紋樣幾乎一致,裝飾較為簡單,等級規模變小。

圖3 長四方形藻井
殿內所有藻井周邊斗拱的小斗皆貼以金箔,金光點點,光線灑進寺廟昏暗的環境里,天花猶如天上的繁星閃爍光芒,效果極佳[1]。在整個藻井最下層左右兩壁畫像上方的頂部,還設置了一層木質雕刻的歇山式小殿,之間以連廊相連接,以此象征佛居住的世界(如圖4)。應縣凈土寺中斗拱、欄桿、天宮樓閣等都是小木作雕刻,構件玲瓏精巧,制作精致,層層疊加的藻井配上多變的紋樣圖案,美輪美奐,增強了大雄寶殿華麗的視覺效果。

圖4 木質小殿
1.以水制火
在古代,人們認為天主宰一切,火災的發生也是天意所為,所以在壓制火災方面生出許多奇思妙想。井中有水,可以克火,于是人們便憑著豐富的想象力把井的形狀搬到了屋頂,因此,室內藻井的設置大多是考慮其實用性才得以產生的。在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中記載“爾乃懸棟結阿,天窗綺疏。圓淵方井,反植荷蕖”,即在天花上繪出蓮花、荷花等水生圖案植物,表示以水制火之意。比如: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墓頂的藻井就繪有八瓣蓮花紋樣,說明文獻的記載是有依據的。古代傳統建筑為木質結構,容易發生火災,人們便利用藻井,并多在其上飾以水生類植物,借此來壓制火災的發生,以護佑建筑的安全,有吉祥之意。
2.拉大空間
藻井不僅有防火的作用,還能拉大殿內空間。漢代的藻井一開始就被設置在殿堂頂部的中心位置,多為方形疊層式,這種形式一直延續到唐代,起到保護梁枋、裝飾殿堂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建筑的要求越來越高,藻井的結構愈加復雜、精致,再加上殿堂內主尊佛像的放置,多層套疊式的藻井就顯得空間過于矮小擁擠,不能滿足建筑需要,于是便出現了深凹的井口狀藻井,縱深變長,不僅從視覺上拉長了房屋的整體高度,而且在藻井上用多樣化的技法裝點圖案,也為殿堂的裝飾增添了光彩。
除此之外,藻井的作用還有很多,它的設置還能遮擋屋頂暴露在外、相互穿插的木結構,起到視覺上的美觀作用;還可以起到阻擋殿內灰塵、保護主尊塑像、保持室內恒定的溫度的作用。
自古以來,室內的藻井都是中國古代建筑裝飾的重點。藻井的紋樣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加入新的圖式,漢代多為斗四藻井,套疊兩層方形,在中心繪荷蕖、藻紋。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吊裝天花,由于佛教文化傳入中國,花紋多采用忍冬紋、火焰紋,圖案多樣。唐代有平棊和平闇兩種,藻井層數增多,更加復雜,多采用寶相花、卷草紋等,構圖簡化,圖案漸趨統一,更加注重整體效果。宋代藻井的造型出現斗八和小斗八,頂心下施垂蓮,出現明鏡,多做圓形,整體簡素。明代天花已無平棊和平闇的區別,造型由簡到繁,統一制作成方形的井口天花,內繪圓光及四岔角,圓光圖案有西番蓮、六字真言等,岔角圖案為三合云等,有的還在岔角圖案中間加繪小圖案,實現了實用向裝飾的演變。清代的藻井設計和彩繪更為出彩,藻井多是內凹式兼懸垂式的圓井,其規模增大,圓光范圍擴大,內部多雕刻蟠龍,口中懸掛吊燈,造型生動,也稱“龍井”。如今,藻井的紋樣和結構也被運用在現代室內設計中,古代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巧妙結合,為室內裝修增添了別樣的風味。總之,天花藻井的紋樣和形制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精致、復雜,呈現富麗堂皇的風格,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由于人們生活實際的需要促成了藻井的產生,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審美需求隨之提高,在注重實用價值的同時,也開始注重藻井的審美價值,藻井便成為中國傳統建筑中重要的裝飾物。
在古代,藻井的使用是地位高貴的象征。西周崇尚“禮制”,將人的身份按照等級分為三六九等,統治者制定一套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將此制度推行到各個不同的階層之中,目的在于擴大周文化的影響及維護宗法制度,也體現了上尊下卑的等級關系,這種等級制度也反映在建筑的構造上。藻井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構件,其本身就是身份的象征,是古代建筑中的裝飾奢侈品,它的使用本身就有著嚴格的限制,多用在皇家宮廷建筑中和佛家寺廟中。“非王宮之井不施重拱藻井。”在唐代,藻井僅在皇室貴族中使用,象征了地位的高貴,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藻井的發展。到了宋代,隨著等級限制的放寬,藻井可以在平民家中使用,因此藻井的發展自然加快了步伐。直到清代,藻井的構造發展到達頂峰,圓光內蟠龍紋的雕刻越發精致,只有在最高等級的皇宮建筑中才會出現。另外,建筑等級越高,瀝粉貼金面積越大,斗拱數量越多,藻井結構也就越復雜。
藻井的設計不僅反映出強烈的等級象征觀念,還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天人合一”作為一種哲學觀,可作用于萬物。眾所周知,老子為道家的代表人物,他曾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可見道家主張“天人合一”,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漢代董仲舒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主張,認為人的一切活動皆服務于天才能達到理想的目的。藻井正是在這種理念的作用下出現在建筑中的。
古代的藻井通常位于室內的上方,呈傘蓋形,并由細密的斗拱承托,藻井上圓下方,符合古代“天圓地方”的天地觀,因此藻井就被賦予了“天”的意味[2]。人們認為人死后要升天,因此對天格外敬重。同時,“天”也變相地與宗教文化聯系到一起,成為人們的精神寄托。王延壽在《魯靈光殿賦》中提道:“神靈扶其棟宇,歷千載而彌堅。永安寧以扯福,長與大漢而久存。實至尊之所御,保延壽而宜子孫。”可見人們對上天寄予殷切的期望。凈土寺藻井四周設置精雕細刻的宮殿樓閣,與現實世界中的宮殿樓閣造型一樣豪華,全部貼金,這些宮殿在殿內主尊佛像的正上方,象征主尊在上天的豪華居所,人們認為,他們在功德圓滿飛升天界后依舊擁有崇高的地位。在左右兩壁畫佛像的頂部還設置了木質小殿,象征上天的佛國世界。人們格外注重天意,經常設置天文觀測臺派遣天文官(古代對星象觀測并記錄的朝廷官員的統稱)觀測天象,天象可以預測世間未來,并通過天象決定人間的一切事物,比如:預測一個朝代的興盛、風調雨順等等。因此“天人合一”觀念在政治層面就是王權與天的結合,將統治者的地位神圣化、絕對化[3]。皇帝被認為是替天行道的使者,在一定程度上穩固了統治者的權威。藻井象征了天宇的崇高,被認為是人與神交流的中介,因此一般在皇帝寶座正上方設置藻井,藻井圓光內多雕刻蟠龍,口銜巨珠,向下俯視,目光直視皇帝,表明皇帝替上天傳達旨意來掌管人間萬事。
藻井作為中國傳統建筑構件,它的出現是由于人們在生活上的需要,隨著經濟的繁榮穩定、審美需求的不斷改變,藻井的發展也添加了一些新的時代元素,在實用的基礎上增添了豐富的裝飾圖案和紋樣,此時的藻井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裝飾物而存在,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但在古代藻井不單純是作為建筑裝飾物而存在,也具有它自己的文化內涵。藻井是等級制度的象征,也是“天人合一”思想觀念的體現,古人認為但凡行事便要遵從上天的旨意,即可萬事康泰,是人們深厚期望的寄托,也是宗教文化的體現。總之,藻井的發展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由簡單到復雜、由樸素到精致的發展歷程,是中華傳統文化和藝術多樣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