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坤
(比什凱克國立大學,陜西 咸陽 713400)
促進素質教育創新與發展,這是教育課程持續化整合的關鍵任務,新時代教育教學要把基礎教育以及學生素質教育視作核心內容,盡可能的增強學生綜合素質,讓學生可以身心健康成長。美術教育的發展應適應這一要點需求,傳統的應試教育存在不足,主要是教師以升學率為目的淡化美術等相關考試科目的教學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全面發展。新時代下,美術教育是增強學生素質比較有效的一種手段,能夠促進學生審美意識的發展、鍛煉學生思維能力,逐步推動學生個性成長存在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從美術教育的理論出發,完善美術教育實踐方式,這是新時代教育教學的重點任務,具體如下。
1.美術教育可以讓學生形成審美感知
審美感知是社會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人們在文化的長時間發展中形成的。美術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增強學生審美意識,讓學生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本質上,不管是分析學生今后的成長方向,還是分析社會變化的需求,美術教育并不是讓所有的學生成為畫家,而是樹立學生審美意識,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任何一個階段的學生都在不斷地成長與發展,在審美意識有些模糊的情況下,美術教育應發揮審美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1]大量實踐證明,美術教育的實施能夠滿足學生對美的認知需求。如果想要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學生要擁有較強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美術教師具備上述基本能力,那么美術教育便發展為增強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途徑,代表著學生要參與美術學習活動,強化自身的審美能力。由此,審美能力猶如推理能力以及道德思想,美術教師應盡可能地喚醒學生、引導學生。
2.教育大部分都可以觸動心靈
在自己的情感和知識儲備因素影響下,美術教育具備觸動學生心靈的作用,從而陶冶學生情操,強化學生精神境界的感知。把美術實踐以及欣賞過程當作核心途徑的教育教學,本質上也是情感和情操互相結合的流程,美術實踐以及欣賞過程體現一定的社會化趨勢,實際上是整體呈現美術教育的情感功能和感情功能。[2]在學生能夠完全沉浸在某種生動的形象中,藝術可以讓學生從以往的自由狀態轉變到道德狀態,便于建設和諧社會。由此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觸動學生心靈,讓學生的情感能夠升華,最終致力于個體與社會的統一發展。美術作品是比較豐富的,作用的范圍也是比較寬闊的,不只是需要對學生加以審美教育引導,還要加以思想道德引導。教師應關注德育教育工作,通過美術教育挖掘德育教育的多個組成要素,也就是說,美術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最佳輔助工具。對美術教育和德育教育進行充分融合,讓學生從理性層面感知事物。平時的美術課程教學,教師給學生介紹美術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時代,研究美術作品的表現內涵和表現語言,學生能夠從多個層面上感知歷史和領悟傳統文化,讓學生主動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鳴,賞析美術作品的韻味。學生欣賞《狼牙山五壯士》這幅油畫之后,能夠從心中歌頌英雄的積極精神,促進學生之間團結互助,對當今的幸福生活有深刻了解,從而正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有深刻認識。中國畫的學習,學生領悟審美趣味,相關的情感因素是德育教學的輔助要點,教師潛移默化滲透情感元素,創新以往單一化的教學模式,逐步把德育教育落到實處。
3.美術教育可以樹立正確認知觀與價值觀
立足于思想和行為層面,大多數的學生都表現出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處于完善自我人格的關鍵階段。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成長特點,培養學生興趣和愛好,端正學生思想和行為,時刻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一些成果能夠明確,美術教育可挖掘學生智力,美術這門學科體現出實踐性特征,繪畫表現不只是涉及理論指導,還涉及創作者直覺感受。直覺感受和美術創作是相輔相成的,直覺感受可培養學生想象力和觀察力,對學生今后的成長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3]在平時的美術教育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擴展美術知識面,學生從整體方面分析美術作品的結構和色彩表現,讓學生形成一定的空間感覺能力。與此同時,美術作品的色彩訓練,學生融入繪畫認知,把原有單一的顏色轉變為彩色,感覺與認知對學生而言存在新奇的特征,學生可以通過美術教育,更多的表現自我心聲。在端正學生思想和行為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給學生介紹美術知識,另一方面妥善利用美術課堂教學陣地,不斷革新教學形式,讓學生的創造力可以增強。一些人在童年階段對畫畫感興趣,美術創作活動便是學生最早感知的一種藝術現象,美術教育培養學生思維,大多數情況借助內部動力的驅使感染學生,學生在今后的工作與生活中會投入飽滿的熱情與積極的心態,由此利用美術教育健全學生人格,保證學生按照積極的方向成長。
1.優化學習內容,創設良好學習環境
新時代的美術教育,教師應關注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優化學習內容,增強學生美術表現能力,加大力度推動美術教育的創新。要想實施有效美術教育的實踐,教師要有感召力、親和力的生動課堂內容,挑選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喚醒對生活與自然中美的探索、思考和認知,同時能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和分享美。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應該一味地脫離教材,即便對學生來講美術教材的內容可能是乏味的,可教材的深度以及廣度正是學生藝術修養不斷增強的核心。所以美術教師應優化學習內容,逐步結合美術知識及新時代的思想理論,保留傳統美術精髓,使學生對美術教育課堂有更多的熱情與精力。另外,教師需要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在美術教育的實踐中,教師嘗試轉變以往的教學思維,納入全新的教學理念,不斷增強學生創新能力。[4]新時代的美術教育,教師要綜合美術課堂的特點,觸動學生感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由此學生能夠釋放天性,積極大膽的創新,逐步強化學生創新思維,一堂好課是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基礎的孩子進行因材施教的引導、溝通、實踐、創作和欣賞的過程。
2.引導學生積累實踐經驗,搭建美術學習情景
針對學生而言,開展美術教育活動,單一的理論知識不能讓學生有熱情,更不能記憶猶新,可是結合大量的美術實踐過程,能夠直接增強美術教育的質量,喚醒與激發學生在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美育的探索與發現。教師講解美術課程后,鼓勵學生參與實踐過程,以課堂學習的主題為核心發散性思維創作美術作品,學生這樣能更多的記憶美術知識,起到課堂教學事半功倍的效果。與此同時,教師給學生搭建美術學習情景,從審美觀和美的定義,到相應的教育和傳播,以及現實客觀環境中的應用與彰顯,最終落實到將美留在人的身上、心里,美要能走心,美更要培育。美術學習階段,教師應動態掌握學生學習規律,帶領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美術學習訓練,不斷促進學生學習,繼而保證學生學習到更多知識。美育走入孩子的心靈是啟發學生對美的興趣和探索的催動力,學生會將情感內化成美育的實踐,就會開啟學生對美的發現與探究。
3.引進生活元素,幫助學生明確價值取向
我國較多的學生都缺乏對生活感知,在一定程度上與大自然產生較遠的距離,實則生活便是美術創作的重點素材。美育的核心在育、育的核心在人,需要有情懷的美育人,喚醒對生活,自然中美的探索、思考和認知,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分享美。美術創作的靈感來源于生活,本質上是生活事物和情感抒發的真實表現。[5]所以美術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把生活中的元素和課堂教學融合起來,讓學生感知較強的生活氣息,培養學生美術創作感知。美術教育中,教師運用思維引導模式,影響和感染學生,轉變學生思維認知,讓學生的思想觀念能夠向上發展。教師要觀察學生具體表現,特別是表現不積極的學生,因為他們會對美術學習產生自卑或者焦慮的情緒,那么教師要更多的關懷和關注學生,多給學生提供關愛,利用積極的心態感染學生,在溫暖學生心靈過程中,給學生提供美術創作的方向,學生能夠不懈地朝向理想方向前進,在畫紙中抒發自己的情感,明確正確的價值取向,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4.靈活運用互聯網技術,重構網絡模式的美術教育方式
以說教模式為主的美術教育活動,不只是約束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還會制約教學質量。美育是人本身的課堂,老師對學生的影響要考慮學生心理、身體、材料和環境。[6]在互聯網技術日益創新下,人們能夠依托網絡全方位分析外面的世界與事物的特點,同樣,美術教育實踐中,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技術呈現生活中的美好,培養學生對新鮮事物生成無限的想象和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在網絡背景下學到更多知識,在網絡軟件的支持下,從單一課堂變成繪本、科技與藝術以及元宇宙的結合。把美術學習的主題以及美術學習的目標傳遞給學生,學生利用課堂與課外的時間,針對性進行學習和探索。在碎片化的時間里,圍繞美術主題區域,通過學生之間互相分享學習心得,體現美術教育的互動性,推動美術教育的創新和實踐。[7]
5.通過激勵開展教學工作,增強美術教育的效果
教師在美術教育實踐中,應時刻保持激勵的教學觀點,一方面做到靈活施教,另一方面做到科學的激勵評價。美育是審美素養的提升,審美素養包括審美認知、審美情感和審美行為,關于這方面學術界沒有統一標準,目前,應該關注最終的審美行為這個結果。學生作為美術教育的主體,教師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權利,讓學生能夠自主創新和探索。教師帶領學生感知事物和研究事物的本質,學生在觀察中認真思考,開展有益的嘗試活動。教師鼓勵學生大膽創作,特別是強調因材施教和因需而導,有效培養學生繪畫能力。在科學評價學生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足夠的信任和贊揚,科學利用激勵評價,使學生能夠從心中生成成就感和自豪感,直接把美術學習興趣拓展到對藝術活動的創新期待。[8]教師利用新時代的教學工具,促進學生素質和修養發展,為學生成為國家需求型人才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要求每一科目的教師關注學生個性成長和創新能力培養。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落實的必備環節,教師應結合美術教育理論,全面挖掘美術教育的價值,幫助學生積累和掌握美術技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滿足新時代社會創新對美術教育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