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敏
(河南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中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道理。”[1]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認為勞動創造世界、創造歷史以及創造人本身,勞動教育作為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實踐載體,借助高中思想政治課主渠道的工具性作用,對培育高中生正確的勞動觀大有裨益。勞動教育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目標上存在邏輯自洽關系,均致力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即五育協同推進,培育時代新人。
2015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均強調要通過勞動教育達成“樹德、增智、強體、育美”,一育輻射四育,合力提高學生建設本領。其一,以勞樹德。中學階段是鑄牢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錘煉實踐修為的重要時期,勞動教育作為中學生成長成才的必修課,通過開展勞動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勞作與服務性實踐活動,在參與中提高自主勞動的積極性,切身領會勞動不易,進而樹立珍惜勞動成果的優秀品質,實現“內外兼修”。其二,以勞增智。唯物史觀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勞動是實踐,亦是真理。勞動的過程即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過程,強調手腦并用,通過勞動檢驗認識的成果,深化對勞動知識的見解,增強動手實踐才干。其三,以勞強體。高中階段因學生的升學壓力,勞動主要表現為腦力勞動為主,勞動教育的特性決定著勞動教育中蘊含體力勞動,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都將在勞動中淬煉品性,強化勞動擔當,增強責任意識。[2]其四,以勞育美。美育強調精神層面的獲得感,是勞動教育的最高境界。教材中描繪的新中國輝煌歷程是人民群眾所創造的,引導學生明晰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即實現審美理性上升到價值理性。
勞動教育是品德自覺的底層邏輯,本質在于道德培養。首先,涵養社會公德。社會公德是公民應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通過學習教材中“法治社會”章節,引導學生恪守道德底線,承擔應盡的責任與義務,珍惜他人勞動成果,提高學生社會公德素養。其次,樹立職業道德。通過學習“勞動者”章節,引導學生遵守職業道德,增強職業道德素養,樹立正確的勞動就業觀,了解勞動者的責任與義務。最后,塑造個人品德。通過學習“勞動實現人生價值”章節,引導學生理解勞動人民在改革開放、脫貧攻堅、疫情防控等成就中的突出作用,將“小我”融入“大我”,奉獻個人勞動,在不斷勞動的過程中形成與完善個人品格。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強調勞動教育要有鮮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會性、顯著的實踐性。[3]勞動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是加強高中生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對中學生立人、立德、立行有重要影響。首先,增強政治認同。通過學習“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學習他們身上的優秀閃光點,領悟勞動精神內核,凝聚前行力量,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認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其次,培育科學精神。勞動是探索世界的基本手段,勞動教育引導在真實的實踐活動中去批判、質疑,牢固樹立實事求是精神,培育理性思維。最后,踐行公共參與。勞動教育通過真實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動手參與,獲得真體驗,引發真感悟,使學生能夠切實參與到勞動活動中,激發學生身體力行勞動,從而體悟勞動精神內涵,弘揚勞動文化。
勞動教育是借助實踐的力量塑造學生品行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培養時代新人,但在實踐過程中依然面臨以下幾方面的挑戰:
教育主體觀念上的片面認知是影響高中學生勞動教育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受高考制度影響,學校對勞動教育重視不足,未能認識到勞動教育對培養學生各方面發展的價值所在。一方面,部分學校認為“老師的任務是教書,學生的任務是學習”,分數依然是學生的重中之重,因此沒有開設專門的勞動課程,缺乏體系化的理論指導。勞動教育沒有專業的內容設置,教學內容隨意性較大,不利于學生系統掌握勞動知識,提升勞動素養。少量的勞動教育內容也停留在表面的學習,造成學生無法把握勞動精神背后蘊含的深層內涵。另一方面,重視勞動教育的“形”,忽視“神”。部分學校在組織開展勞動實踐時是“為了實踐而實踐”,勞動效果無法達到預期水平。實踐活動結束后,極少對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予以總結與反思,不利于發掘學生對勞動的潛力和創造力。同時,缺乏制度保障。很多學校無明確的勞動教育管理制度,班內無勞動規則,無法保障勞動教育課時,勞動時間遠遠低于國家標準。
家庭教育方式的好壞對勞動教育的開展起到基礎考量的作用。家庭勞動教育缺失雖各有不同,但仍存在共性。第一,部分家長對勞動存在片面化認知,望子成龍心理導致家庭教育中出現“重智輕德”現象,忽略勞動觀念的培育,造成學生勞動意識淡薄、勞動技能匱乏,甚至出現逃避勞動責任、破壞他人勞動成果等問題。“包辦式”的撫養方式導致孩子缺乏動手操作的機會,忽視學生的勞動表現直接影響到勞動教育的成效,“學生不會系鞋帶、不會疊被子”等現象屢見不鮮。第二,獎懲制度刺激勞動加劇了勞動教育的困境。中國式家長善于利用獎勵或懲罰的方式讓學生被動接受勞動,合理的獎勵有助于提高學生勞動實踐的積極性,但如果不加分類的概而論之,長此以往學生容易形成利己主義思想,對勞動實踐產生叛逆心理,以獎勵促勞動的效果會適得其反。
在學校、家庭雙重片面觀念的熏陶下,學生對勞動教育也會產生錯誤認知。其一,面對時間緊迫的高中生活,部分學生認為勞動會占用學習和休息時間,未能清晰認識到勞動教育對塑造個人全面發展的精神意蘊。因此,部分學生勞動觀念淡薄,勞動態度消極,對勞動存在認知偏差,不愿意勞動,更不愿意主動勞動,從而有礙于提高勞動素養,對勞動實質的把握也存在片面化。其二,公益活動參與不足。勞動實踐作為一種交往行為,使青少年在勞動中交流,在勞動中合作,真切體會勞動價值。學生在參與公益活動時僅刻板完成任務,不對任務加以總結與反思,因此在對勞動的認識上只能是量變,而不能實現質的飛躍,無法在勞動與奉獻中成長,公益活動的價值也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勞動教育不僅是培養學生良好勞動習慣、激發學生熱愛勞動情感的重要途徑,更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由此需要加強重視,在社會、學校、家庭三重教育合力作用下,幫助學生成為更加和諧發展的個體。
開設勞動課程,豐富課程形式。勞動教育作為中學生成長成才的必修課,接受專業勞動知識成為上好必修課的關鍵。《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勞動教育的重點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勞動實踐。因此,學校通過開設勞動課程,選擇固定的實施勞動的場所,集中展開日常服務性勞動與公益勞動,幫助學生樹立勞動意識,習得勞動技能。除學習專業課程外,學校通過開展“節氣勞動周”“生肖勞動周”等方式豐富勞動教育形式;還可以開展記勞動日記、參與農耕實踐、制作“立夏面”等勞動實踐,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勞動課程,有利于引導學生關注自然,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挖掘勞動元素,拓展課程內容。思想政治課作為知識傳授與素養達成的主渠道,在學科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是推動勞動教育常態化的重要途徑。[4]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在鉆研、吃透教材上狠下功夫,挖掘顯性勞動教育元素,提取有益于教學內容的勞動資源,結合實際融入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活動作為教材的有益補充,在其他課程資源中要統籌梳理勞動素材,整合貼近生活、緊跟時代熱點的勞動素材,結合學生發展規律有機滲透勞動教育。以“政治+勞動”課程的融合形式學習必修課中“階級社會的演變”“按勞分配”“在勞動中實現價值”等章節,將其涉及的勞動教育素材進行整合,化抽象為具體、化繁為簡,厚植學生的勞動實踐活動。課余時間在學校長廊制作班級勞動成果展,引導學生分享勞動經驗感悟,促進學生合作學習,激發學生內驅動力,調動學生主體參與意識, 真正做到“以勞育人”。
活用教學方法,發揮育人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六個下功夫”,強調“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即勞動教育助推學生在勞動實踐鍛煉中獲得奮斗經驗,培養艱苦奮斗品格。實踐活動的特性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改變原有的灌輸式教學法,采取平等交流、指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方法開展勞動教育。活用議題式教學法,分類梳理和歸納整合教材中、課堂外的勞動教育元素,依照學科邏輯、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分類呈現議題。通過選取貼近學生與時代發展相對接的議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借助議題開展辯論賽,選取正反觀點引導學生思維碰撞,在討論中培養辯論思維。巧用案例教學法,將“勞動模范”“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體現的紅色精神借助案例教學法引入思想政治課堂,課前讓學生搜集人物素材,整理人物事跡,課中與同學分享勞動模范英雄事跡,鼓勵學生學習勞動模范精神,繼承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傳遞勞動精神,發揮榜樣的道德向善力量。
家庭教育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扮演中介的角色,對勞動教育的開展起直接促進作用。家庭教育中重視學生勞動將有利于勞動教育的開展,反之不然。因此,家庭教育要積極配合學校開展勞動實踐,提升學生勞動技能,實現家校合力育人。
首先,學校、教師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互動,方便全面掌握學生信息,形成教育合力。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家校溝通的渠道不能僅限于手機微信的交流,應多次進行面對面溝通交流,以過程性家訪為主,及時發現存在問題,幫助學生提升勞動素養。其次,建立勞動教育信息交流平臺,及時發布勞動教育內容,相互了解學校與家庭兩者的教育內容、進程以及成效,方便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在校的勞動實況。教師應在勞動教育實踐活動開始之前,在勞動教育平臺發布實踐活動的內容,以便家長掌握學生勞動教育情況。在活動結束以后,教師要針對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優勢與劣勢予以反饋,對長處加以表揚,短處加以改正。同時,教師要對開展的實踐活動進行反思,總結活動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學生是否能夠真學真用等經驗,提高教育實效。最后,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學校應對家庭的教育理念、方式等進行積極的引導與規范。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在實施上各有優缺點,應積極推進家庭和學校合作,取之長、補之短,助力以家庭教育之優勢彌補學校教育之不足。
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應當對勞動教育制定實施計劃,健全制度,嚴格考核,完善監管,促成勞動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落地開花。
第一,建立勞動教育評價指標。把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勞動技能等指標納入考核標準,設置優、良、中、差四個等級,按照學生平時的勞動表現分級評定。同時,學校還應該對各個班級的勞動教育整體情況進行綜合評定,在班級之間、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勞動教育競爭機制。第二,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對于勞動教育中成績突出的學生和表現優異的教師予以獎勵,加大宣傳力度,在學校宣傳欄張貼“勞動能手”事跡,鼓勵學生向勞動能手學習,渲染“勞動最光榮”的良好校園氛圍。第三,堅持勞動共育形成反饋機制。社會、學校和家庭都要積極參與勞動知識的學習,培養勞動教育共識,形成學生參加勞動實踐、老師指導勞動實踐、家長監督勞動實踐的三重作用力,以保障勞動教育實效。第四,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挖掘社會資源中的典型勞動者形象,鼓勵創作歌頌勞動精神的文藝作品,發揮榜樣力量,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勞動教育是提升中學生勞動技能、鍛煉勞動品格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勞動教育應重視家校合作,強化勞動共育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激發中學生愿意勞動的內驅力,樹立自主勞動意識,提高勞動素養,增強團結協作能力,發展學科核心素養,實現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相統一,促進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