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興,劉安巍,夏宏偉
(重慶第三十中學校,重慶 400014)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都提到中華傳統文化,并且強調“要堅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是一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乃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內在肯定和積極實踐,并對其生命力有著堅定的信心。2010年教育部制定并實施《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我國中小學禮儀教育具有里程碑意義。《綱要》提出中小學開展文明禮儀教育,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道德,遵循中小學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全面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禮儀素養。《綱要》強調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堅持知行統一,堅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
學校致力于禮儀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學校文化內涵品質,切實提高素質教育質量水平。提升學校禮儀文化建構的關鍵是基于自身實際情況,深刻把握禮儀文化體系內涵。
《易經》中所描述的文化為:“剛柔交錯,天地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人文化成”可理解為文化乃人文活動的結果。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伯內特·泰勒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2]這種以人的存在形式為基本內容的概念更加寬泛和明確。禮儀是文化的一個核心要素,禮儀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禮儀包羅萬象,涉及道德與法制、修身與養性,同時涵蓋謀略與準則。狹義的禮儀從社會層面來講是人際交往活動中一系列禮節、禮貌和規范的總和;從精神層面來講是人際交往中的個體思想道德、精神面貌的整體水平;從實踐層面來講是個人修為和素養水平的外在表現。本研究所指的禮儀是狹義層面的,是指學生在學校特定文化氛圍下,通過長期的教育引導和實踐,最終獲得的內外一致性優良表現,包括儀容儀表、禮節、儀式、風俗習慣等。
建設一所學校的禮儀文化,根本出發點是通過禮儀文化建設提升學校文化品質,使其更能體現一所學校的內在特質和本性。要滿足這一建設實質,先決條件是學校是否有相應的禮儀文化建設規劃(目標);基于該目標是否有相應的育人體系(過程);并且要有相應的評價機制,以判斷學生經過學校的文化培育后,是否達到了預先設定的目標(評價)。禮儀文化建設目標方面,需要學校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發展愿景,制定出符合學校整體育人目標的禮儀文化建設子目標。一所學校的文化不只存在于表象的硬件設施中,其存在形式更為抽象,是一種隱性的涵養。學校的禮儀文化建設既要扎根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國家教育宏觀意志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體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時代發展之需。禮儀文化建設過程方面,要求學校構建清晰的禮儀培育思路,指向明確的實施過程是禮儀文化建設的核心,屬于實踐操作層面。通過創新開辟出一條屬于學校自身的模式,如通過改進學校的存在形式、優化師生存在關系、提升學校發展品質等。禮儀文化建設評價方面,需要學校探索出一條完整的“教—學—評”一致的評價模式,依托評價模式檢驗禮儀文化建設的達標效果。
境界即價值追求,禮儀文化建設的境界是學校禮儀文化建設中的縱向價值層次,決定了一所學校的禮儀文化建設水平。學校禮儀文化建設絕不是一套方案或一項制度就可以順利實現的,也絕不是學校管理者一廂情愿就能夠達成的。文化的建設非同實物建設,文化建設需要日積月累、逐層深入,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成果顯現,而不是逆向的灌輸。在教育實踐中發現,禮儀文化建設的最高境界是形成學校獨特的德育文化價值,并使得這種文化價值深入到學校的育人文化中,形成學子獨特的文化氣質。
將學校禮儀文化建設納入學校課程,通過構建學校課程、禮儀課程、綜合實踐課程“三位一體”課程體系,全方位開展禮儀培育(見圖1)。其中,禮儀課程應注重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并且兼顧時代性和發展性,禮儀課程的設置還應注重青少年心身發展規律。中學階段的禮儀課程可跨學科開展,如體現在思想政治學科教學、主題班會、家長會、主題活動、其他學科教學中等。同時,學校還應加強禮儀教材建設,禮儀教材不局限于某本特定的書籍,可以是一個故事、一堂課或者一項活動。在學校禮儀文化課程中可引入《弟子規》《青少年文明禮儀教育讀本》等優秀讀物。

圖1 “三位一體”課程
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教師起主導作用,課堂中處處充滿禮儀細節,課堂中的禮儀具有最基礎、最豐富的特征,伴隨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始終。在實踐過程中學校可成立禮儀文化研究骨干隊伍,將一部分有經驗、善思考、肯研究的班主任組織起來,逐步提升禮儀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水平。要求教師在教學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舉止有禮,特別是課堂禮儀、儀表風范、精神風貌。[3]教師的言行和舉止直接影響學習者習慣,這就對教師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禮儀約束要求,盡可能為學生做好表率和引導。
禮儀文化培育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實踐證明最優的方式是建設暢通的家校合作共育平臺,以家校共育為載體,家長參與學生的禮儀養成。相對于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家庭的影響對學生至關重要,特別是家長的言行舉止。構建家校共育平臺一方面調動家長輔助教育,另一方面組織家長進行相關禮儀培訓,促進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學習,可以“以禮帶禮”,突出表率作用。古人云:“正其身,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禮儀教育的實施應當加強禮儀文化教育者自身修養水平。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是禮儀文化培育的良好素材,弘揚傳統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展現文化自信的表現。學習地方特色文化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可以嘗試引進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通過非遺傳承人的言傳身教,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還可以組織學生游覽文化古跡,通過親身體悟、實踐觀察,增強弘揚民族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學校課程建設做了具體要求,特別是在新課程、新教材(簡稱“雙新”)實施過程中,學校將課程建設放在首位,個別先進“雙新”國家級示范區,如重慶市渝中區將學校文化體系建設納入課程建設,其中重慶第三十中學校經過長期德育實踐探索,形成了以“三禮·五心”為特色的禮儀文化課程體系,并納入學校德育工作計劃。
重慶第三十中學校基于“成長”課程體系,確立“三禮·五心”禮儀文化建設目標。講“三禮”,筑“五心”,“人立于禮,人貴于心”。“三禮”——“禮貌”,凸出為禮之貌,容色和悅,言語謙敬,強調待人接物之態度;“禮儀”,凸出為禮之儀,舉止得體,行為有度,強調公共場合之儀節;“禮節”,凸出為禮之節,約束心欲,節制妄行,強調養心修身之習慣。“五心”——“感恩心”,由愛己而生,至于愛人愛物,培育學子愛己愛人之性情;“進取心”,因夢想而生,至于鍥而不舍,培育學子立志行志之愿望;“責任心”,由榮譽而生,至于愛崗敬業,培育學子自矜自守之尊嚴;“寬容心”,因憐憫而生,至于包容萬物,培育學子豁達寬廣之氣量;“愛國心”,因熱愛而生,至于奮不顧身,培育學子無私奉獻之行為。因此,禮,為天地之經義,國民之規矩——成長,讓人有禮,因禮而立;心,為情志之源頭,言行之出處——成長,育人之心,因心而貴。
近年來,重慶第三十中學校從本土實際出發,結合教育教學實際,采取“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辦法,選取契合“三禮·五心”內容的本土禮儀素材。2021年4月19日學校邀請中國著名作家、編劇、“中國兒童科幻之父”張之路先生來校開展“成長”專題講座,與2020級全體同學進行了面對面零距離交流,受到全體學生一致好評。活動結束后,學生紛紛表示期望類似活動經常開展。通過引進一系列禮儀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開闊了學生視野,更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禮儀之趣。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重慶第三十中學校以“三禮·五心”作為年度禮儀文化工作主線,圍繞建黨百年主題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禮儀活動。圍繞“三禮·五心”課程,以2021年國慶為契機重點培養學生因熱愛而生,學會為他人奉獻的“愛國心”;通過團校培訓、重慶“11·27”紀念等活動,重點培養學生的“愛國心”與“責任心”,讓學生明白新時代學子肩上的責任與擔當;通過傳統文化教育、迎新年活動等,讓學生感受時代發展進程中不變的中國傳統民族文化,重點培養學生的“感恩心”及“愛國心”,切實增強學生發自內心的名族自豪感。
為了達到潤物無聲的禮儀文化培育效果,重慶第三十中學校在“三禮·五心”實踐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創設逼真的聲光電情境,讓學生沉浸式體驗,激發學生愛國情感。例如,在2021年4月16日舉辦的“尋根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主題班會競賽活動中,學生們自編自導節目內容,抒發愛國情感;2021年5月舉辦“美在成長之中——烈火中永生”紅巖精神主題音樂會,引發學生情感共鳴;2021年6月舉辦“尋找最美紅色班級”教室環境育人評比競賽活動,班級學生全員參與,向紅色經典致敬,為榮譽而團結奮斗。近年來,重慶第三十中學校通過開展“三禮·五心”系列實踐活動,用學生喜聞樂見和全員參與的方式,將禮儀文化建設付諸實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重慶第三十中學校基于“成長”課程體系,為每一位學生建立了個性化成長記錄檔案,通過學校統籌、年級統一部署,定期在評價系統中錄入學生的禮儀達標情況。具體步驟要求是:真實記錄、整理遴選、生成報告、公開公示。要求班主任和學科教師客觀、公正記錄學生的禮儀表現情況,并且要收集相關事實材料。學校也配備了相關資料的專屬管理員,每學期定期對學生的過程檔案進行整理記錄,文本材料和電子材料都進行入庫存檔。每一屆學生畢業時,學校會生成禮儀情況報告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參考。在最終報告上班主任會有總結性評語,并將禮儀評價情況進行公示,無誤后反饋給家長或提供給高校做錄取參考。
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靈魂,禮儀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慶第三十中學校基于“目標—過程—評價”模式,構建“三禮·五心”為特色的禮儀文化課程體系,在禮儀文化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來,我校學子在各行各業涌現出一批又一批扎實肯干、努力上進的時代新人,他們以良好的風貌傳承了學校禮儀文化。例如,2020年我校學子冉俊超成功當選“中國最美孝心少年”,其孝敬父母長輩、勇擔家庭責任的事跡被中央電視臺評選組凝練成獲獎關鍵詞——分擔。相信在學校“三禮·五心”的涵養之下,一定會涌現出越來越多優秀的社會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