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冬紅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38)
教科書是國家意義的文本表達。[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課程內容的主題與載體形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這些主題大多融于閱讀課文中。閱讀課文主要分為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閱讀課文教學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是一項非常基礎的工作。
2019年9月開始,統編本新教材大范圍投入使用,小學高年級閱讀課文分單元組織編排,每一冊約八個單元,并且具有專門的“閱讀策略”單元。筆者通過對統編本小學語文高年級四冊教材內容進行研究,從教材中梳理出閱讀課文具有以下編排特點:
統編本教材每冊八個單元,采用的是根據主題進行單元組織編寫的形式,一般由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組成構建一個單元的基本要求。[3]以人文主題為第一條線索進行統籌安排,有利于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各種先進優秀文化的熏染;將語文要素作為第二條線索,有利于加強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雙線”組織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良好的引導作用。
人文主題鮮明突出是“雙線”結構的第一線。統編本語文教材編寫理念中強調立德樹人,要“整體滲透,潤物無聲”。[4]人文主題能突出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著力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必須貫穿到閱讀課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這樣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情懷。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每單元都圍繞一個比較寬泛的人文主題進行閱讀課文的選取,注重學生階段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小學高年級一共30個單元,人文主題鮮明突出,有“革命文化”“多元文化”“真情流露”“關愛生命”“愛護環境”“童年往事”等方面的人文主題。譬如“革命文化”主題中,六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專門介紹魯迅先生,精讀課文《少年閏土》與《好的故事》,略讀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都是為了紀念魯迅先生而選。“單元導語”更是強調魯迅先生的作品和事跡,以此懷念魯迅先生。
語文要素具體細致是“雙線”結構的第二線。統編教材試圖建構聽、說、讀、寫能力訓練和思維發展的目標序列,以語文訓練基本要素作為組織單元內容的主線、明線,[5]強化教學要素的彼此銜接,凝聚育人合力,[6]讓教材變得精要、好教、宜學。小學高年級閱讀課文語文要素包含“閱讀訓練”要素,還涵蓋了“習作表達”等,包括讀法與寫法,從而共同促進閱讀課文教學,見表1。

表1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中語文要素內容及分布
統編本教科書各個模塊與欄目都涉及閱讀課文教學的內容。教材的編寫理念其中之一是“守正創新”,從統編本小學語文高年級四冊教材中可以看出,小學高年級每一學年教科書中都有一個“閱讀策略”單元,五上是“提高閱讀速度”,六上是“有目的地閱讀”。圍繞策略組織單元,這在小學語文教科書的編纂史上是一個創舉。[7]
統編本小學語文高年級教材加重了記敘文、詩歌、散文、小說的選文比例,并且增加了說明文體裁、非連續文本以及融合性文本等體裁。融合性文體是“兼有實用文體和文學文體特質”的體裁,屬于不同文體跨界聯通所形成的一種中間文體,也被稱為“交叉文體”,[8]包括新聞、報告文學、游記、科普作品等。它基于“實用”、真實客觀的人和事,輔以文學手法,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感染力,具有“兩棲特性”。[9]
融合性文本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程內容的重要體現。“實用文體”有利于學生學習生活中需要用到的一些內容,像如何寫申請書、如何進行演講等;“文學特質”有利于學生學習、運用好語言文字,培養仿寫能力和鑒賞能力,有助于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會中華優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不可替代的語文教學價值,見表2。
在日常生活中、工作、生產勞動和科學研究中,凡涉及數量關系和形式方面的問題,都要用到數學。培根說過:“數學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高斯說:“數學是科學之王”。因此在教學中,介紹數學在學生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也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表2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各體裁篇目選文例舉與占比
從表2中可知,統編本語文小學高年級“融合性文體”課文有15篇,占總篇目(95篇)的16.1%,占比排第二。在融合性體裁課文中,回憶錄和人物傳記是弘揚革命精神、了解國家歷史的需要;游記、訪談、新聞是增強中華民族自尊心、培養愛國意識、集體意識和文化自信的需要;科普作品是發展科學思維、培養科學精神的需要。譬如,五年級上冊第10課《青山處處埋忠骨》是一篇人物傳記,可以算作融合性文體。雖然記述的只是人物的一個片段,但是寫出了毛澤東主席心里裝著天下百姓、愛民如子,隨時準備為中國革命獻出生命的大無畏精神。閱讀課文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賡續紅色血脈。要想讓下一代傳承好紅色基因,就必須從了解歷史人物開始。[8]
通覽統編本小學語文高年級教材,發現課外閱讀有兩大特點:第一,專設閱讀欄目,課外閱讀課程化。統編教材通過專設“快樂讀書吧”欄目,對學生如何讀書、讀什么書給予指導,克服課外閱讀邊緣化的弊端,開拓學生視野。“快樂讀書吧”由“你讀過這本書嗎?”和“相信你可以讀更多”兩個欄目組成,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文章中篩選自己需要的信息,培養良好的溝通交往能力以及文章分析和概括能力,從而做到書面表達有條理。
第二,依托“閱讀鏈接”延展課外閱讀,鼓勵海量閱讀(見表3)。例如,《為人民服務》的“閱讀鏈接”為《十里長街送總理》,課后練習題為:“結合下面的閱讀鏈接,說說對‘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句話的理解和體會。”可見,課后練習題中的閱讀片段體現了課外閱讀依托課文延展這一大特點,引導力度很大。

表3 “閱讀鏈接”的內容和適用舉例
統編本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課文主要有兩大核心教學內容: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和應用文章表達手法。
閱讀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如果缺失與文本主動交流的態度,離開了與文本的相互作用,讀者是不能從讀本中構建出意義的,[10]同時也不可能了解到每一篇課文的思想內容。統編本小學語文高年級教科書共四冊,各單元閱讀課文主要有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每一單元包括“單元導語”“課程泡泡語”“課前提示語”“課后練習題”“閱讀鏈接”等部分。每個單元的“提示語”都在唯美的插圖中用兩部分進行表述:第一部分用一兩句話點明單元人文主題,通常為名言警句或部分改編、自編的句子;第二部分從閱讀與表達的訓練角度,說明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和學習任務。
統編本小學語文高年級教材“單元提示語”多關于文章思想感情,單元中的閱讀課文也注重培養學生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的能力。譬如,第一單元的人文主題為“關愛生命”,提示語為“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該單元第二篇閱讀課文《落花生》的第二個課后思考練習題為:“從課文的對話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樣的特點?父親想借花生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很明顯其為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并且習得“‘花生’不圖虛名與默默無聞的品格”。文章從種花生到收獲果實,從講花生的用處到花生的外表,從而引出父親的一句話“所以你們要像花生一樣,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最后引出文章的中心“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課文內容環環相扣,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閱讀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個人腦海中固有的知識、經驗與讀本的碰撞。統編本高年級語文教材每個年級各個單元的內容目標更加清晰,教學的要點也更明確,要讓老師備課時了解應當有哪些“干貨”,做到“一課一得”。[11]修辭、描寫手法等文章表達方式就是“干貨”,這些“干貨”尤為重要,已成為統編本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課文的新課內容并要求應用。
文章表達的基本方式主要有描寫、記敘、議論、說明、抒情五種;修辭手法主要有比喻、頂針、排比等;文章表現手法有烘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好的文章表達手法不僅可以為文章添磚加瓦,提高學生的仿寫能力,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教材中,閱讀課文課后練習題的訓練點多關于文章表達手法。譬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閱讀課文《白鷺》的課后練習題之一為:“朗讀課文,說說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白鷺是一首精美的詩’。”第一題即為“在朗讀中還原畫面,體會作者借助白鷺的優美外形、水田釣魚、清晨望哨、黃昏低飛幾個方面抒發情感”,[12]讓學生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手法,并且學會運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再如,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語文要素為“了解文章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課文《開國大典》的課后練習第二題就體現了這一點,讓學生學習如何點面結合寫場面,并且在“學法大視野”以及“課后練習題”中都會讓學生進行仿寫,從而學習并應用點面結合寫場面。再如,《白鷺》《青山處處埋忠骨》《北京的春節》等課文,都會訓練學生運用動作、語言、神態等人物描寫方法,以及詳略得當、動靜相宜等描寫手法。
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相比中低年級認知能力不斷發展,想象力更加豐富,情緒也更加穩定,學習遷移能力變強。基于對統編本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課文的編排特點以及高年級階段學生特點的分析,針對閱讀課文的教學內容,筆者從四個角度提出教學策略:
統編本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課文“雙線”組織編排,立足于核心素養,注重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相結合。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要摒棄傳統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中的弊端,將新媒體技術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并提升自身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力。[13]
在閱讀課文教學之前,立足核心素養,充分有效地利用新媒體,如音樂、視頻、動畫等創設舒適的閱讀情境,營造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滲透人文主題,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熱愛閱讀的情感,在教學實施層面充分彰顯教材的育人功能。[14]運用新媒體教學可以充分展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譬如,六上第七單元《京劇趣談》教學中,可以直接以京劇視頻作為導入,營造一個文化情境,吸引學生去讀課文,在一定程度上也弘揚了中華傳統民族文化,傳播了“多元文化(民族文化)”這一人文主題,培養學生的價值觀。
教師需要學會使用大數據、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虛擬空間技術等來構建更加良好的閱讀情境,使學生在課堂上擁有具身臨場感,快速獲得多重感官刺激。在學習五年級下冊課文《威尼斯小艇》時,教師可以運用圖片或者視頻進行新課導入,在設備上展示威尼斯水城的照片和相關資料簡介,使得學生可以快速了解威尼斯水城的真實全貌,仿佛身臨其境,這樣有利于構建趣味橫生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了解所學知識,并且增強閱讀學習興趣。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閱讀也是這樣的,教師教學時不管是精讀課文還是略讀課文,最好的就是授之以“漁”,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策略與方法。統編本小學語文高年級教材中融合性文體課文非常多,文字表達非常文學化。對于學生來說,不同的課文也需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有的課文適宜精讀,有的課文適宜略讀。
根據新課標,教師應該教會小學高年級學生運用“默讀”和“瀏覽”這兩種讀法,并且通過“閱讀策略”單元,讓學生掌握閱讀策略與方法。讓學生掌握適當的讀法,培養運用閱讀策略與方法的自覺性,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寫讀書筆記。讀書筆記不是簡單的對一本書進行摘抄或者進行名人名句抄寫,讀書筆記最重要的是根據學生實際提出一些具體的要求。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讀書筆記還需要讓學生寫明出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文獻習慣。如六年級上冊《竹節人》一課的教學,就不僅要停留在閱讀上,還要讓學生動手實踐,去做他們想象中的“竹節人”,并寫下自己的動手實踐心得,這樣會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愛上閱讀課文。
第二個方法就是讀寫結合。運用讀寫結合教學法進行閱讀課文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還可以提高閱讀課文的課堂教學質量。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課后“小練筆”為:“照片凝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個瞬間。從你的照片中選一張,仿照第1自然段寫一寫。”這一題先建立在讀第1自然段基礎上,在“讀”的基礎上進行“小練筆”,讀寫結合,也是一種很好的閱讀策略。
統編本教材中每個單元教學都分為很多部分,從單元導語開始,到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再到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在進行單元教學時,各個模塊協同教學,把握某個單元或者某一節課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每個單元教學有哪些“干貨”,做到心中有數。[15]突破一篇閱讀課文精講精練、細細分析的固定模式,將各個模塊相互協同教學,這對于閱讀課文教學是添磚加彩的一筆。
閱讀的目標是為了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16]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主要分為閱讀、習作、口語交際與語文園地四個模塊,每一個模塊都與人文主題遙相呼應,在落實語文要素上具有明顯的關系,所以需要把握好模塊之間的關系,理解模塊內容,從而協同教學。譬如,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真情流露”,主要表達的是父愛與母愛,有《慈母情深》《父愛之舟》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三篇文章,習作內容為“我想對您說——寫一封信向爸爸媽媽訴說真心話”,口語交際的話題是“父母之愛”,以這個話題進行交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很明顯,這個單元的內容就是有關父愛與母愛的話題,單元四模塊相互協同教學,規劃協同組織單元學習,既能始終保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能讓學生體會到人文精神,使得單元語文要素的落實擁有堅實的情感基礎。
“統編本語文教材比起以往的教材,更加注意往課外閱讀延伸了,但閱讀量還是不夠。”[17]統編本小學語文選材也更加廣泛,有親情、友情、校園、成長、文化等多方面,所以小學語文教師也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閱讀素養,廣泛閱讀,擴大自身的閱讀量。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研究表明,教師需要額外的培訓、支持和資源來最大化教學實踐效果。學生是否喜歡閱讀與教師是否熱愛閱讀關系很大,很多學生都以教師為榜樣,教師需要身正為范。讀書多,能豐富一個人的文化內涵,身上無形中有一股文化氣息。譬如,授課《牛郎織女(一)》時為學生講授有趣的神話故事,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這是教師授課前專門準備的嗎?專門準備是一部分原因,可實際上并非如此。確切地說,是因為教師涉獵較廣,在多年閱讀中學會了某種“閱讀語言”,[18]從而保證了閱讀課文教學質量,也會使學生愛上閱讀文章,對學生閱讀具有引導性,極大地提升閱讀課堂的教學效果。
現在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給學生安排的自主閱讀時間還是不夠充足,統編本教材作了改進,除了區分課型,把略讀課歸還給學生外,還想各種辦法加大閱讀量。[4]但課外閱讀在統編本教材中還是很有限,教師可以結合“快樂圖書吧”欄目,開展大量的課外閱讀實踐,使課內外閱讀相結合。如果教師的閱讀量足夠大,授課就能如虎添翼,可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引導學生去閱讀,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