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育新
(哈爾濱市保國第一小學校 科任組,黑龍江 哈爾濱 150066)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了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對促進社會進步、人的全面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所謂“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和諧社會的建立,以及高素質公民的培養均有賴于從小抓起。作為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做名副其實的靈魂工程師,在小學生的心靈深處早早埋入一顆道德理想的優良種子。公民道德規范是一個國家所有公民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規范的總和,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則、道德基本要求和一系列行為規范。我國公民道德基本規范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思政教師要關注國家教育思想和理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注重把公民道德規范融入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去。
道法課堂重在適時育人,在恰當的時機采取適當的方法進行德育教育。例如:我校與韓國某小學建立了友好交流學校,韓國小學生被分配到各個班級上課。在我去某班上課時,進入班級聽見有兩個學生因為彼此桌椅擺放的問題在爭吵,兩個學生互不相讓,我立即讓同學們和我一起說“歡迎韓國小朋友!”以示提醒這兩個火氣很大的同學。結果這兩個孩子就像家里有客人知道家長不好意思批評似的,對身邊人和事無所畏懼。于是我在黑板上寫出一行字——“我是中國人,我今天代表的是中國少年先鋒隊隊員”,并讓同學們大聲朗讀兩遍,這兩位同學才安靜下來。
“愛國守法”是我國公民對國家的最首要的道德義務,這是作為小學生必須從小懂得的道德規范。針對這兩個同學的行為,我接下去對學生們及時進行了愛國禮儀教育,告訴他們作為中國少年兒童在外出或任何時候遇到外賓時都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因為你代表的不只是自己,你的行為舉止及語言表達代表的都是中國人的形象。如果這種教育說辭不是在上述有外國同學在場的情況下進行的,學生的印象便不會很深刻,也沒有切身感受。因而,道德教育的時機很重要。
通過此事,我又借機對學生進行了一次道德規范教育。上課時,我讓其他同學進入角色換位,即如果是你該如何處理,讓學生們自己體驗后總結出啟示。四年級的學生最后自己總結出:做為小學生我們要學會寬容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學會忍讓、原諒與感恩。教師只有準確把握教材,把身邊事務融入教學,幫助學生樹立規則意識,才能體現對教材核心的把握力。
這次課前突發事件的處理,讓我感悟到:學生之間的吵架或矛盾事件處理得好,勝過一節課的理論性說教。運用角色換位法,學生自愿地投入活動,讓學生們自己思考對與錯、是與非,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成思想品德,獲得知識,實現生活、成長和經驗的改造,從小即灌輸“明禮誠信、團結友善”這一中國公民基本道德規范。
道法課堂重在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引導兒童發展其道德自主建構的能力。
教師要想在有限的45分鐘課堂教學中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投入其中,課堂設計必須精準,做到潛移默化。新版《道德與法治》教材遵循“按兒童生活路徑、以兒童的成長與發展生活邏輯為核心”這一設計理念,教材編寫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呈現了清楚的邏輯順序,體現了由知到行的提升,引導學生實現道德的自主建構。只有我們理解了教材的編寫意圖,理清了教材的邏輯順序,并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設計思路,課堂教學板塊才能清晰,教學環節才能層層遞進,課堂教學融入道德規范教育才能真正有效。
教學中我會把教學內容設計成分幾次講授,每一環節后留下懸念,下一堂課再繼續。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期待著下一堂的精彩內容。例如:在一年級的教學中,我運用繪畫板的形式給孩子們講解“快樂過新年”一節。首先讓孩子們畫出來以前自己新年的時候都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自己做了什么。有的孩子畫了各種水果,畫了鞭炮,得到了紅包等等。我問孩子們:“你們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們做了什么?”大多孩子說不上來。于是,我說:“今年過年我們每個小朋友都要畫出自己最滿意最喜歡的畫,老師會給你們寫上批語,你們作為禮物送給家里的長輩們,好不好?因為他們都很辛苦地工作,還要照顧你們的生活和學習,很累,我們應該感謝他們,對不對?”孩子們的熱情終于被調動起來了,有的小朋友一次交了三幅畫。孩子們的熱情蘊含在天真純潔的基因里,從小學會感恩,學會尊敬長輩,長大才能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使教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才能聯系生活、指導生活,道德規范才能更好地融入道法課堂。
道法課堂重在讓學生從實踐參與中增強體驗感。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取典型案例進行表演、游戲、想象續編等環節,以兒童的世界為核心讓孩子們充分表現自我,做學習的主人,在表演、游戲等過程中探究知識,自己領悟案例中和游戲中的道德與法治理念。例如,在一年級“上學路上”一課,我們采用了表演法:一位“家長”一邊看手機一邊過馬路,另一位“家長”開車在預定的位置剎車,造成了一次有驚無險的事故。然后讓孩子們談談誰錯了,為什么錯,應該告訴爸爸媽媽怎樣過馬路才是正確的。同時,我們請學生表演交警叔叔,給其他學生講解一些交通知識和交通信號的識別,體驗交警工作,這在學生心中既強化了交通法規,又讓他們學會從小知法守法,做合格公民的意識。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實踐,我不拘泥于科任課室內教學,經常帶學生們走出教室。在“課間十分鐘”一課,我首先表揚合理安排課間生活的那些學生,然后給孩子們提出思考的問題。在行為上運用對比方法,回到課堂上讓學生當主持人,對課間活動的實際觀察作總結,最后教師歸納,讓孩子們感受到校園生活的快樂與文明。在“我們的校園”教學活動中,針對剛剛走進校園生活的6周歲小學生對校園缺乏了解甚至還會迷失方向的情況,我采取了走出課堂帶學生參觀的方法,對學校的每個功能室的作用進行講解,讓學生從實踐中了解學校空間布局,尋找到自己在學校喜愛的空間。在參觀過程中,給學生講解在學校生活需注意的事項,傳授在校日常行為規范,建立學生與學校的感情,實現教與學的互動共生。
道法課堂重在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從生活經驗中獲得知識,加強道德修養。學生們都是帶著學習的本能和幼兒時期積累的生活經驗走入小學生活的,他們先天的潛能和家庭環境各有不同,生活經驗也大相徑庭。小學教育不能只是采用簡單刻板的說教式方法,不能強制灌輸,特別是德育教師一定要走近孩子的生活,因材施教。
我利用教學生活情境化,在“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一課的講授中,提前給學生布置“做一天的家庭主人”周末實踐日任務,讓學生體驗安排家里的一日三餐,安排家里周末應該做的所有事情和家務勞動,寫出自己的家庭實踐報告,上道法課時做匯報交流。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意識和責任感,使他們感受到在承擔家庭事務的過程中要負起責任,堅持到底,懂得為父母分擔。同時,對學生傳授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家庭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道德觀念。
在四年級“我們的班規我們訂”一課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小學三年的學校生活,整理已有的班級生活點點滴滴,總結經驗,設計“查找自己班級的優缺點”“查擺自己在校行為上的不足”這兩個板塊,使學生在回憶、回味中感受班級活動取得成績時的激動、同學之間互相幫助時的感動,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把學生感覺與自己無關的一課上得趣味十足。最后我又針對學生們的年齡特點,運用兒歌、拍手歌的形式制訂自己的班規,學生創作出的作品讓聽課的領導和同行贊嘆。制定班規不僅讓學生體驗到班規制定過程的民主意識,同時會讓學生自己接受班規的約束,培養了他們的規則意識。有明確的法制觀念,這是現代社會文明教養,即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
深挖教材的內在規律,把握孩子們個性,掌握教與學的辯證規律,讓道德與法治課堂變成孩子們鑒賞、識別、表達、辨析的天地,將學生才藝表現作為課堂的資源,與各學科進行整合,這些都是我作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的感悟和做法。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不能拘泥于教材,而要站在兒童的角度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資料。課堂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現實社會的變化,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不斷體驗、探索和解決問題,從而豐富經驗,培養自身的素養,成為未來社會的合格公民。小學思政教師要在教育教學、學校日常生活中堅持貫穿、融入公民道德規范教育,落細落小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小規范學生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潤物無聲地傳播和弘揚崇高的道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