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敏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0)
為了適應國家各個方面的重大變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出重大調整,提出“四個全面”的新內涵,這是新時代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創造性運用,主要體現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轉型的重要發展階段,思想極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面對這種情形,依據馬克思的人本思想,中學教育應以“四個全面”新內涵為指導,立足于實踐基礎上保持時代性,勇于開拓創新,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搭建思想堡壘。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發展是一個理論和思維不斷成熟的認識過程。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三個全面”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對社會、經濟、法制、黨的建設進行深刻闡述,形成了“四個全面”思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將“四個全面”思想確定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豐富了黨的思想理論體系。現如今,經過全體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國需要開啟新的歷史征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內涵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較之十八大時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第一個“全面”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轉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我們黨和人民在新的歷史時期作出的新的戰略目標,其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居于提綱挈領的位置。“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就如同鳥的兩翼,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共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重要支撐;“全面從嚴治黨”是領導核心,始終發揮著引領作用,為其他“三個全面”提供根本保證。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深度轉變,既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成就的深度積淀,又有“全面建成現代化國家”新目標的蓬勃朝氣。可以說,這一轉變做到了兩大戰略目標的緊密并全面的銜接,確保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延續性和完整性。這“四個全面”要素之間的關系是內在的、有機的,是互相聯系、協調統一的。
中學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關鍵階段,是人生轉型的重要發展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為關鍵的時期,也是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等尚需完善的階段。因此,中學教育是培養中學生成長成才的最好時機,萬萬不可使中學教育脫離國家的方針政策,使其滯后于時代的發展,將“四個全面”與新時代中學生的教育結合起來是非常有必要且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的。這有利于為我國培養更多新時代的接班人,有利于培養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有利于當代中學生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更好地參與到實踐中去。因此,對當今中學生的培養教育也必須目標清晰,即要使中學教育與“四個全面”新內涵緊密銜接,進而確保學生在中學階段受到完整全面的思想教育,并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階段適時地調整教育方案。
鑒于此,在把“四個全面”新內涵融入中學教育的過程中,要深刻把握新“四個全面”的有機聯系以及它們和中學教育的緊密聯系。一方面,中學必須以人為本,把學生放在教育的首位,與時俱進加深學生對國家政策變化的敏感性,從而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增強學習的本領。另一方面,通過“四個全面”與中學教育的結合,為當代中學生提供理論指導,學會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相結合,使其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在“四個全面”思想做出調整的時代背景下,中學教育也應做出相應的調整,應跟隨現代化的步伐,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思想現代化以及教育產業現代化。我們要將“四個全面”和學生的思想教育結合起來并不難,但是要將“四個全面”新內涵融入中學教育絕非易事,需要在潛移默化中花費大量的精力成本,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這是無法逃避的艱巨復雜的任務。“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內涵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今時代的鮮明體現,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體現,是新時代新思想的鮮明體現,猶如指南針一般在我們身處迷霧時給我們提供了可行的方法與具體的行動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馬克思的人本思想基礎上提出教師要做學生的四個“引路人”,這對于中學生的教育來說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尚未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三觀”與獨特的人格品質。要通過國家政策的培育引領教師做好“引路人”工作,使得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做學生品格錘煉的“引路人”,做學生知識學習的“引路人”,做學生思維創新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目標清晰才能指引明確方向,具體規劃才能引領長遠未來。中學在踐行教育工作前,必須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即教育所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使學生掌握哪些本領以及達到何種程度。在課堂教學中,中學教師應做到善于觀察學生,及時掌握他們的知識掌握度與課程跟進度,并針對不同學生的程度和特點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最大程度上最好地接受思想教育。教師目標的設置必然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當代中學生,使他們在學習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做到目標先行,使他們能夠腳踏實地、有方向、有目標,并為這一目標不懈奮斗。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思想引領下,中學教育也應跟隨現代化的步伐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思想現代化以及教育產業現代化。只有實現教育現代化,中學發展的步伐才能一直往前走,社會的發展才不會寸步難行,學生的教育也不會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只有教育思想現代化,中學教育才能跟上國家的政策方針,才能營造社會充滿知識文化的氛圍,學生的內在思維才能得到提升,并有助于學生形成明確的自我意識與獨特的人格品質;只有教育產業現代化發展,國家才能一步步實現既定的目標,給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社會才能不斷產生出滿足人們需要的產品,學生才能在享受高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提高學習效率。
對于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三個必須,即必須要“兩手抓”,既抓頂層設計,又抓制度建設;必須要明確改革、發展、穩定三者在社會發展中處于不同的地位;必須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推進中學教育的發展而奮斗。眾所周知,學生是建設我國未來“摩天大樓”的中堅力量,是使社會不斷向前進的推動者,是思想教育中的主體部分。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學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催生他們奮斗的動力和全新的活力,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教育具有深層次的現實意義。因此,在新時代,中學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學會抓重點,抓住當代學生這個主體,增強他們的綜合素質,拓展知識寬度,為社會培養適應性人才,為國家培養優秀的接班人。反之,脫離了“四個全面”,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指引的中學教育,容易停留于照本宣科階段,思想無法進步、解放與創新,無法實事求是。與此同時,這種脫離嚴重阻礙了中學教育的素質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因此,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必須將“全面深化改革”融入中學教育中去,從而使教師能把工作做到位,以高尚的人格鼓舞學生,以深厚的知識底蘊熏陶學生,塑造學生的靈魂,塑造學生的生命,塑造學生的品格、品行、品味,強有力地促進學生思想教育改革。當中學生身處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時,他們才能從容應對,實現思想的內調作用,自我消化,自我應對,勇于創新,不斷奮斗。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提到2035年長遠目標時,提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即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在“四個全面”新內涵的發展背景下,中學教育工作者應學會把“全面依法治國”思想與課本知識相結合,進而融入中學教育的課堂教學之中,使學生在自我意識、“三觀”與人格品質生成的黃金時期習得“全面依法治國”的內涵要義與原則,使學生既要明白每個人都身處于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具有合理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權益的權利,又要明白在行使權利的同時也需要自覺守法,進而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理解和掌握“四個全面”思想,深化學生的守法意識與政治意識。
與此同時,法治國家、政府、社會的建設也離不開中學教育工作者與學生的努力。只有將“全面依法治國”融入中學的思想教育當中,中學教育工作者才能更好地緊跟時代的步伐,更好地傳授自己的法治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進而提升自己的法治思維,為學生領悟法治內涵做出榜樣;只有將“全面依法治國”融入中學的思想教育當中,學生才能在教學熏陶中明白自己既要合理使用權利,又要正確履行義務,才能增強對法治知識的了解,學會在自己遇到困難時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更好地為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們深知,黨要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必須做到“打鐵必須自身硬”。教師在中學教育中發揮的也是引領作用,應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成為學生做人的一面明鏡。教師需既通過顯性教育傳授學生知識、思想與真理,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奉獻意識,又要通過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去感染、熏陶學生,達到“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回望歷史、聯系實際可知,黨是一切行動的先導,為把“四個全面”融入中學教育提供了根本保證。一方面,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高速發展,社會上不斷涌現出形態各異的思潮,中學十分有必要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堅持立德樹人,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提高他們辨別多元思潮、抵御錯誤思潮的能力。另一方面,學校應根據馬克思所提出的人本思想與《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一文中提到的建設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要求,為中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有必要將“全面從嚴治黨”融入中學教育工作者的隊伍建設中,使教育工作者保持高度的紀律性與自律性,并在教學過程中與日常生活中通過以身作則與模范行為給學生樹立榜樣。總之,我們必須把“四個全面”中具有根本保證作用的“全面從嚴治黨”融入到中學教育中去,幫助學生實現人生轉型,借此培育新一代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新人。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思想是前進的旗幟。“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具體表現形式,是與國情實際相符的,是理論與實踐、具體和歷史的辯證統一。其蘊含著深刻的思想積淀,具有現實的意義。把“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新內涵融入中學教育是立足于實踐基礎上所作出的重要的、必要的且正確的決定,是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與中國實際的結合,是“四個全面”理論與中學教育實踐的結合,是具體和歷史的辯證統一,必須要牢牢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