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超,陶芳芳
(1.杭州師范大學 經亨頤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2.杭州市濱江區新天地幼兒園,浙江 杭州 310053)
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一環,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所在,因此,地方和學校音樂課程的設置能夠契合學生發展需要就顯得尤為重要。多年來,我國在中小學課程方面積極改革,探索其與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通過設置多樣的地方或學校課程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需求。[1]浙江象山縣S中學因地制宜,根據本土音樂“細十番”開發校本教材,建設校本課程,可以說是一良好探索。但在實施過程中反映出一些問題和不足還亟待改進,以期進一步完善本土音樂的校本化發展。
本土音樂指以某一地區或者民族為發源地的音樂,是該地區或民族特有的音樂,并且有其特定的調式、曲式、色彩風格、語言、民俗及其特定的理論。例如,寧夏、青海一代的“回族花兒”,曲調高亢、節奏明快,音樂中富有生活氣息,大多以歌頌美好愛情、懲惡揚善、反映人間疾苦為主題;陜北地區民歌“信天游”,形式自由靈活,反映了歷代陜北地區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感情,是陜北地區人民生活最真實的反映。縱觀各地區各民族不難看出,本土音樂所映射的不只是簡單的旋律、唱詞、曲調,更是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價值觀,其中包含了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懲奸除惡的情感。“細十番”是浙江象山地區的本土漁家民間音樂,屬于“十番鑼鼓”中的絲竹鑼鼓,主要用于宗教的超度、蘸事與傳統民間的各種風俗禮儀活動,具有濃厚的歷史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2]
西方許多教育文獻將“校本”譯為“school-based”,“based”是“底部、基礎”的意思,也就是說校本課程是建立在學校的基礎上。[3]進入21世紀,教育部提出“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體制之后,學校也成為了開發課程的主體,校本課程即成為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背景下,校本課程的建設更加要立足“本土”。
第一,以學校為基礎建設校本課程。也就是說,建設本土音樂校本課程,規劃課程發展,自始至終要考慮學校的歷史和現實條件,不能脫離學校的實際情況,一切以歷史地點條件為轉移。學校是校本的重要場所,課程的建設與發展和學校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這一過程更加需要學校的支持,將學校作為課程開發和研究的中心,從學校的角度思考問題、尋求策略。第二,以本土為內容編纂校本教材。課程是校本的核心,建設校本課程,編寫校本教材,其目的在于彌補國家課程所沒有收錄的內容。本土音樂除了能培養師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以外,同時能夠逐步提高師生的審美意識。當前我國中小學大多數仍然使用教育部統一編制的國家課本,盡管其中有收錄部分地區的本土音樂,但是由于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難以將各地區本土音樂盡數收錄其中。完善學校的本土課程體系,提升學校的綜合競爭力,這就是課程建設的依據。第三,構建學校文化形成辦學特色。對于校本的建設,其最終目的就在于校園文化的構建。這種文化以學校為基礎,是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凝聚全體師生共識,可以推動學校探索出一條充滿活力、以人為本的發展思路,提高辦學品質,形成具有特色的辦學思維和模式。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出于傳承本土文化、改革學校教學、形成辦學特色和促進師生發展等多方面因素考慮的。
“細十番”作為一種民間風俗禮儀、祭祀中的場面音樂,集中地表現了象山地區人民的勞作特點、生活方式、地域特點、信仰習俗以及豐富多彩的音樂特征,是象山地區民俗的結晶,也是重要的海洋音樂文化,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細十番”發展歷史進程中,口傳親授的傳統傳承方式使“細十番”發展停滯不前,瀕臨滅絕的原因之一是許多珍貴的史料、譜例在傳承過程中遺失,許多優秀的傳統藝術無法再現,本土文化急需守護。以“細十番”為代表的傳統藝術、民間音樂不在少數,在眾多保護和傳承的方式中,教育是最為直觀也是最為持久的一種形式。通過整合譜例、編寫教材,改編創作為更加符合大眾審美的傳統民間藝術,使傳統藝術更為大眾所接受,這是本土音樂校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課程的校本化也意味著國家課程的校本化,使國家課程更加符合學校和師生的實際情況。在校本課程長期發展過程中,學校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本土音樂資源,這些資源已經應用于實踐并證明是有效的,是符合師生的審美與價值取向的。當前我國大多數中小學使用的是由教育部統一編制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教材,教材中對部分本土音樂有所收錄,但依然存在局限性。設置校本課程和教材不僅可以實現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同時也豐富了國家課程資源。學校所開發的校本課程是基于本土音樂的特色、學校的特定環境、本校學生的發展需求。開發的主體是學校,在選擇課程內容、實施方式、評價方式、組織形式等方面其都具有一定的主動權。因此,選擇本土音樂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對象是在此基礎上根據學校已經把握的資源,使本土音樂的優勢轉變為特色校本課程。
國家統一的音樂課程具有普遍性,所規定的課程標準也是音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多樣化需求。音樂教育具有實踐性、人文性和審美性,課程和教材可以在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基礎上,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通過學習校本課程,學生真切地接觸到當地的風土人情,在領略本土音樂魅力的同時,培養自身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
教育部自1981年開始提倡“一綱多本”的教材編寫制度,提倡各省市、自治區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編寫具有本地區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鄉土教材。自90年代以來,根據國家教委“一綱多本”的教材編寫精神和1992年頒發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規定的“鄉土音樂教材比例可占教學內容總量20%”的規定,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教委組織人員編寫適合本地區中小學音樂教學使用的音樂教材。[4]例如,人民音樂出版社和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九年義務教學五年、六年制小學使用課本·音樂》(1993年7月)、泉州市教育局和泉州市文化合作出版的《泉州市中小學音樂試用本·南音教材》(1990年7月)、北京教委和人民音樂出版社合作出版介紹北京地方民間音樂的《北京市中小學課本·地方民間音樂》(1997年),等等,可以說從上世紀90年代始,我國的本土音樂教材建設進入了繁榮時期。各地區、學校貫徹“一綱多本”的教育指導方針,根據當地特色積極建設本地區、本校鄉土音樂課程和教材。
2001年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 》,提出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為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發展提供了空間,確定了地方課程和鄉土課程的地位,同時將鄉土教材納入地方和學校課程體系。《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地方課程的建設和校本課程的建設,都應該充分利用當地和學校的資源優勢,各地紛紛出臺地方和校本課程實施方案。[5]《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廣泛而有針對性地利用地方和社會文化資源。[6]然而,在發展校本課程的過程中,也暴露出許多問題:
在國家大力號召建設地方、學校課程的方針指導下,浙江S中學加大了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盡管表面上一片“繁榮”,但是縱觀近幾年校本課程建設情況,具有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校本課程開發過分“自我中心”。浙江S中學在課程建設中過分關注于“細十番”本身,忽略了校本的真正內涵,實際上并沒有對于學校課程改革和創新提供良好的范式和借鑒。校本課程建設的重要前提是在于對課程本身的把握,學生是課程實施的對象,學校是開發課程的主體,不能囿于“自我思維”,需要找出課程本身與學生、學校之間的契合點,三者之間的關系應該達到最佳的平衡狀態。第二,校本課程建設脫離課程整體。在此之前,浙江S中學已經編寫了比較完整的校本教材,也是所謂的“官方教材”。這一教材是以“細十番”樂曲《歡欣鼓舞慶佳節》為例編寫的,分為四個部分,主要是針對拉弦、吹奏、彈撥和響器樂器組的訓練。實際上,該校本教材所關注的焦點更多在于對學生技能的訓練,部分課程目標設置脫離學生實際情況,課程的構建也缺乏銜接性。完整的音樂教學課程體系應該包括課程的目標與任務、課程內容、課程的組織形式以及課程評價與評定。校本課程隸屬于課程的整體,隸屬于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部分,整體課程又對校本課程起著主導和決定作用,校本課程的構建需要服從課程整體。第三,校本課程研究缺乏“專業性”。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行確定和組織實施的,但這并不代表學校可以“隨意”確定,“毫無目的”地實施,尤其是課程的建設涉及到多個領域的相關專業問題。筆者在之前通過訪談了解到,S中學開發、編訂、實施“細十番”課程皆是同一位教師且不是相關專業的人員。尚且不談這位教師是否具備扎實的音樂素養,單是通過這本“官方教材”產出的過程,我們不難看出課程內容很難保證具備本土音樂的特性和專業性。
校本課程的研究逐漸成為近十余年來的一大熱點,它的出現得益于國家教育權力的下放,“一綱多本”的提出也是中國教育走向多元化的必然結果。[7]隨著基礎教育深化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同時又基于近幾年來傳統文化正處于“風口浪尖”的現狀,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挖掘地方素材,“追逐”校本,本土音樂的校本建設一度出現“狂熱化”。浙江S中學“細十番”校本課程只是形形色色校本課程中的“滄海一粟”。然而,我們是否過分夸大了“校本”的作用?浙江S中學對于校本的實施通過兩個途徑:一是音樂課中的拓展延伸部分;二是日常的社團活動開展。那么,在這種形式下,如何能保證國本的教學計劃?如何確定校本的加入不是在國本為前提下對學生的增負?如何確保校本的實施一定可以改善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這些問題關系著研究者對于校本和國本之間主次之分的認知。如果不解決好這些問題,任由國本“失衡”,校本“泛濫”,那么所謂的校本建設終將流于形式。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地區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本土音樂,如青海地區的“回族花兒”、新疆地區的“維族木卡姆”、川渝地區的“川江號子”等等,這些中華民族的瑰寶都值得被保護和開發。浙江S中學“細十番”校本課程是當前中小學課程的縮影,校本課程建設和研究的成果經驗也為各地區各民族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建設提供了良好的范式。也正是基于此,浙江S中學校本課程所映射出的問題也是大多數課程所具有的。因此,當前課程發展模式在“建設”和“研究”兩方面的轉型不論從理論角度還是實踐角度來看,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筆者在這里所探討的“課程建設觀”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一是教材編纂,一是教學改革。
校本課程教材編纂是基于對“細十番”校本教材分析所提出的。第一,契合學段特點,完善課程目標。2022年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針對各個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特點規定了不同的課程目標。調查顯示,在“細十番”校本教材中,課程目標較為籠統,沒有明確針對各個學段提出相應的課程目標。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很難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發展特點制定課程目標,以致于低段學生無法完成高段學生的要求,而無法達到整體目標。因此,教材應當考慮到學生自身的能力,有步驟、有層次地編寫,使學生得以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第二,整合珍貴史料,傳承傳統藝術。以“細十番”為代表的本土音樂多數處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局面,傳統的“口傳親授”傳承方式正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讓專業的研究人員準確記錄譜例和演奏音頻。編制“細十番”校本教材的教師盡管是“細十番”傳承人之一,但不一定具備專業的音樂理論知識,在記譜方式上可能也存在一定的誤差。因此,對于教材中譜例和演奏范本的記錄則更加需要專業的研究人員整理,才能最有效地傳承民間藝術。第三,創新藝術形式,契合學生審美。當前大眾對于音樂審美取向更偏重于旋律性和節奏性更強的流行音樂,在發放的100份問卷中,僅有2.5%的同學表示喜歡傳統本土音樂。因此在教材的編制和開發過程中要更多去考慮當前師生的審美特點,創編一些更加契合學生審美、耳熟能詳的本土音樂。例如,在“細十番”校本教材中收錄一首改編的音樂《金蛇狂舞》,在傳統中融入現代元素,學生在了解傳統的同時又能感受到現代元素,才能真正熱愛上這一本土音樂。
校本課程教學改革主要是針對課程實施層面,即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出的。首先,教師提高業務能力,保證教學規范。“細十番”主要的表現形式為敲打和民間器樂合奏,這就在指揮和器樂合奏等多個方面對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指揮民族樂團的知識和理論,同時在不同程度上也要了解每件樂器的使用和演奏特點。實施本土音樂校本課程的教師多數為學校的音樂教師,只有他們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才能促進校本課程教學規范化,保證校本課程教學的正確實施。其次,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教學策略。各地區各民族的本土音樂雖然不勝枚舉,但我們能明確感受到這些民間藝術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例如音樂編曲缺乏規范性、流傳范圍小、辨識度不高、缺乏整理等。以“細十番”為例,這一本土音樂不具備和聲的色彩,缺乏層次,僅僅是單聲部的樂器齊奏。教師可以根據原有譜例加以修改,編寫與原聲部相差三度音程的第二聲部,在不和諧處進行修改,以此來達到和聲的效果。但這對教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要求教師要因地制宜,及時發現問題,調整課程教學策略,不斷完善校本課程。最后,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內驅力。如何提升學生學習內驅力是影響校本課程實施實效的直接因素,本土音樂成功的教學案例不在少數,如世界上著名的柯達伊教學法。該教學法以匈牙利民歌為素材進行教學,是當前熱門的教學法之一,在中小學課堂中經常被使用,深受師生的喜愛。因此,教師應當著重考慮運用現代且前沿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內驅力,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家鄉本土音樂文化的魅力。
所謂“課程研究觀”,即在課程實踐的基礎上確定研究目標、制定研究程序、編擬研究方案,這是課程實施的理論來源,對下一步發展具有指導作用。在研究觀上,根據不同維度對課程整體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豐富課程活動,拓寬課程開展形式。當前本土音樂實施的基本途徑有兩種,一是音樂課中的拓展延伸部分,二是日常的社團活動開展,形式較為單一,受眾面小。通過調查,浙江S中學參與該校本課程人數不到年級總人數的10%。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著重探究豐富課程形式,不僅局限于以上兩種開展途徑。例如,組織學習成果展示匯報演出、公益匯演等形式,吸引同學積極參與。第二,加強財政支持,健全教師培育機制。本土音樂作為地區性的民間藝術,多數音樂教師對其并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例如“細十番”的演奏包含管樂器、弦樂器和打擊樂器,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與樂器相關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樂器演奏能力。而學習這些技能的方式只有向民間藝人以“徒弟拜師傅”和“口傳親授”的方式進行。但是這樣的學習方式并不規范,因此為了更好地從演奏層面上提高課程質量,學校和政府要加強財政投入,聘請專業的演奏人員定期進行指導,建立健全教師培養機制,切實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能力。第三,加大研究力度,完善課程長期規劃。當前眾多學校面臨著升學壓力,臨近升學的年級便不再參與課程,課程面臨著人員銜接上的問題,所以長期的課程規劃對于課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應當加大對于課程的研究力度,針對現狀不斷調整課程體系,在考慮到學生發展的基礎上解決課程在參與人員上的銜接問題,對課程的實施要有長期、系統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