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 鶴
(哈爾濱市宣慶中學校,黑龍江 哈爾濱 150090)
2022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提出,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引導學生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豐富審美體驗。“雙減”之后,人才培養的目標和選拔標準就是以美為媒,美育未來,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初中音樂課本身就是綜合的審美教育。班級器樂教學不同于課外活動小組,受課時及各方面重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需要慎重考慮樂器的選擇。一般應選擇相同的樂器,而且音色要優美,簡單易學,同時要考慮校情、學情、樂器價格、教法學法、音色特點、演奏方式等因素。滿足這些條件的樂器有葫蘆絲、豎笛、陶笛、口琴、口風琴等,都比較適合班級器樂教學。
2006年我校曾開展過三年“豎笛進課堂”活動。雖然豎笛價廉物美,簡單易學,但從教學反饋來看,它的音色不適合共同演奏,有一些“刺耳”。于是,2009年我校規劃配備了35臺電子琴,數量正好滿足小班額學生每人一臺的需求。從2009年開始我們一直在六、七年級開展電子琴教學,學生通過兩年的學習基本都能雙手演奏一些簡單的樂曲。由于電子琴本身擁有豐富的音色且音量可以自動調節,還適合集體演奏,在合奏中甚至可以演奏出管弦樂隊的效果,深受學生的喜愛。同時它還可以模仿一些常規樂器無法發出的聲音,如合唱聲,風雨聲,宇宙聲等。另外,電子琴在演奏時,還可隨意配上類似打擊樂音響的節拍伴奏,適合于演奏節奏性較強的音樂,可以表達各種音樂情緒,特別適合初中班級器樂教學。
任何器樂教學都需要通過一定的樂曲練習來完成。在教學過程中,要選擇循序漸進的教材及內容,同時也必須符合審美教育的要求,不能選擇枯燥的技巧練習。課程標準中提到“器樂教學應與唱歌、鑒賞、創造等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由于我校學生都是零基礎,因此我選擇了《兒童電子琴大教本(2010最新版)》的部分內容。這本書的教學目標是對學生進行較全面的訓練,如掌握樂器的性能,了解演奏技巧,學習樂理知識,以及樂培養感等,并學會演奏一定數量的中外樂曲。我覺得這本教材在指法的運用及標記方面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惰性,指法標記過于頻繁。通過多年的教學我發現,部分學生將指法當成簡譜不看樂譜,反而影響學生對于五線譜的學習。因此我選擇了教材的部分內容進行編輯,同時選擇一些適合學生演奏的小型作品,整理成校本教材供學生們使用。
在學習一段時間后,學生們掌握了相關演奏方法,就可以選擇初中音樂教材中的內容作為輔助教學,與演唱、欣賞及創編相結合。例如,六年級音樂教材中的《DO RE MI》《歡樂頌》、七年級《紅河谷》等作品,這些內容本身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學生之前通過演唱或欣賞已經熟悉樂曲旋律,這時候再用電子琴演奏出來能更好的表現歌曲或樂曲的內容及音樂情緒。還可以利用電子琴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如創編節奏、創編八小節的旋律等,通過自創樂曲所蘊含的美感激發學生學習電子琴的興趣和信心。
五線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工具,識讀五線譜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器樂教學是識讀樂譜最佳的實踐方式之一,學習器樂演奏的過程同時也是識讀樂譜的過程。器樂教學過程使學生不僅能正確的演奏出樂譜中的音符,還能通過反復聽的過程潛移默化建立音高概念,有效增強識譜能力。學校在六、七年級開展電子琴教學,我對學生的要求是必須邊彈奏邊唱樂譜。孩子們經過兩年的學習,常見的音符以及節奏都能夠掌握。由于電子琴教材在識讀樂譜方面是循序漸進的,因而對于學生識譜是非常有益的。
班級器樂教學改變了原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彈學生唱的傳統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把興趣轉化為動力,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實現了美育功能。學生通過器樂練習和演奏實踐,能較快地提高識譜、視奏、視唱、欣賞、創作等方面的能力,加深對音樂知識的理解,給枯燥的音符注入活力。還可以在聽覺上更加有效的建立節奏感,建立“多聲部”觀念,注重樂曲表現速度、力度的變化,體驗樂曲的體裁、風格、形式變化,進而與音樂情感產生共鳴,易于受到音樂美的熏陶。識讀樂譜是音樂教育的基礎和前提,老師要在教學中注意教學策略,循序漸進地夯實學生的音準和節奏基礎,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參與,從而提升合作能力、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讓每一個孩子得到一定的音樂審美陶冶,從而走進音樂、感悟音樂。
學生會“親其師,信其道”,因此音樂教師要與學生形成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作為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喜歡你和你所講授的知識能夠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如何吸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注意,并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要思考的。
第一,利用好教師的“范奏”。良好的示范演奏可以給學生直觀、生動的音樂印象,使他們盡快掌握演奏技巧,讓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的速度、情緒等音樂要素,給學生完整的審美體驗,從而引導學生模仿、實踐,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提高學生演奏水平。
第二,充分發揮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模式。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參差不齊的,有的學生已經學會,有的學生還表現得茫然。對于30多人的班級來說,顯然老師一對一是不可能做到的,這時就要利用學生的“兵教兵”方式,將學生按照學習能力分為若干小組,每組成員包括各種水平不同的學生。每節課一定會有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先學會,已經掌握的同學帶一個稍微弱一點的,達到都掌握的程度;兩個人再分別教會另外的同學,達到全都掌握的狀態,這樣就完成了全班共同學習。
第三,以班級為單位注重器樂齊奏。在班級器樂教學中,無論是比賽還是常規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學生的“齊”,整齊的參與,整齊的演奏,通過器樂合奏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和音樂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既要面對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提升學生整體音樂素養,培養學生自信和團隊合作精神。
第四,平時教學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為了更好的進行器樂教學,激發學生的情感,開拓想象空間,可以定期舉行班級音樂會,給學生表現和展示的機會。通過班級器樂教學成果展示,使學生在反復識譜、演奏中習得相應的技巧,在演出中獲得成就感。班級器樂教學是一個可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音樂教學形式,可以深入挖掘學生的音樂潛力,培養學生的音樂邏輯,樹立形象思維,培養審美情趣,以及良好的合作品質。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予以評價,可以起到鼓勵、督促音樂學習的作用,查擺自身不足,進一步提高對音樂的興趣和審美能力。
初中階段的樂器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重點感受作品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等要素,進而更好的感受和表現作品的風格及音樂情緒,感受不同地區及各種風格的作品所呈現出的審美特征。音樂中不同旋律和音高的變化,使學生在聽覺上感受到樂曲的韻律;節奏及節拍的變化,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樂曲中的美好與快樂;樂曲力度的變化能夠讓學生感到音樂情緒的變化。這些音樂要素能使學生去理解、感悟、實踐作品。
學生是在循序漸進的練習中習得樂器演奏的,一旦他們發現自己能夠用雙手演奏的時候,興趣和自信都會有所提高。學生從“我行嗎?”到“我能行!”是一個質的飛躍;從“這太難了”到“我們沒問題”,需要我們師生的共同努力。通過兩年的學習,如今的音樂課我看到的是孩子們一張張微笑的面孔,學生們享受著演奏多首小型音樂作品的快樂,大部分學生都能自信地用雙手合奏,提高了視奏能力和自信心。學生在器樂課堂中體驗美、享受美、才真正體現出器樂教學的美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