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娜 廣州城建職業學院
我校藝術與設計學院構建以國家教學名師+行業名匠工作室為平臺, 實施“廣譜(職業素養教育)+卓越(實戰訓練)”式設計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教學名師引導創新思維,設計名匠傳授新理念、新技藝,合力培養對應崗位需求的設計能手,通過名師名匠邊做邊教、學生邊做邊學, 名師、名匠導師能力相互促進,使工匠精神在項目實戰的耳濡目染中積淀。
“廣譜”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即“普及”,而“卓越”即:出色、優異。 面向全體學生,結合專業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強調“校園人”與“企業人”的角色轉換,讓學生在實戰訓練中發現潛能、發展特長、培育創造性。以國家教學名師、名匠工作室為平臺、實施職業素養教育+項目實戰訓練設計創新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國家導向及設計創意產業發展需求,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及行業專家的研討、論證完善以真實項目為驅動的教學方法,重構職業素養教育+實戰訓練兩大課程模塊。
“實戰訓練”模塊,緊貼國家導向、行業趨勢、社會需求創設了互聯網+設計、漢字與文創設計、非遺與文創設計、民俗節慶活動設計四大專項。通過國家名師、行業名匠共享互聘相得益彰,構建了雙師教學團隊的培養路徑。通過國家名師、行業名匠雙方共同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果,形成了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新體系。
名師、名匠工作室按照設計公司工作流程和崗位需求標準建設理實一體化實訓室、設計成果陳展室、影像制作工作室、絲網印刷工作室,真正做到“工作室就是設計公司,課程作業就是項目成果”。
設計創新模塊課程由項目工作室團隊教師組與企業共同開發,項目任務由項目校企導師、教學班級協同完成,開展專業技能的講授與演示,完成案例實操及創意執行,圍繞技能訓練和理論知識的配合,使每個課題項目都能講授、示范、訓練同步進行,有效實施理論—實訓—設計的課程教學,保證專業學習的適應性。
為了進一步深化“以德立教、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中,本團隊負責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積極推行實施的課程思政“城建模式”的“三個一”課程(一個展覽現場新生專業教育課、一個寫生路上的思政課程、一個紅色文創專題設計課),把教書和育人有機結合起來。
1.藝術展覽,第一堂專業思政課。國家級名師結合專業內容和思政教育, 開設新生第一堂專業思政課,為以后的專業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拉近了專業學習與思政教育的距離。
2.風景寫實,堅定理想信念。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去井岡山,進行了一場以“弘揚井岡山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在寫生路上構筑起人生價值觀”為主題地邊走、邊看、邊畫的寫生課程。學生身著紅軍服、身臨井岡山,感受先烈們為革命不畏艱苦、不怕犧牲的豪情壯志,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更加炫麗的時代光芒。 當一張張記錄學生現場揮毫潑墨的圖片、一幅幅“即興”創作的墻繪被“移植”到校園時,更多的師生體會到美育的精神內涵。
3.文創開發,藝術設計融入紅色精神。通過參觀紅色基地、到鄉村上寫生課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使他們的思想與偉大的時代同頻共振。將立德樹人融入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從專業啟蒙到專業基礎、再到專業核心課程,有機融入藝術設計教學的全過程。
在學校公共課美育教學實踐中,以美育欣賞與美育實踐為基礎,聯合學生社團和美育主題工作坊,將本地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整個美育教學中。
1.香云紗非遺傳承。本團隊聯合佛山市香云紗博物館共同研發開設了香云紗制作、體驗、欣賞、保護等相關課程。 由本校教師與香云紗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共同擔任授課教師,一方面教授香云紗博物館觀眾、香云紗產品愛好者等社會人士,另一方面教授本校在校學生。
2.貓頭獅非遺活化。從化貓頭獅又叫客家獅,是從化特有的舞獅品種,因獅頭形狀似貓,造型較一般本地獅個頭小而得名,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在貓頭獅傳承項目中,本校以傳統傳承與學生專業課程相結合的形式,結合貓頭獅獨有的造型特征,將貓頭獅的卡通形象設計和文創產品開發融入專業教學中。
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基層品牌化建設工作結合起來,打造具有藝術與設計學院特色的基層工作品牌,開拓高?;鶎庸ぷ餍戮置?。藝術與設計學院打造“師德師風”“家風家訓”系列主題活動,教師參加“家規家風與廉潔文化學術交流會”;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規劃館開展師德師風專項活動,引導教師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學院增設“優秀文化與修養”專題講座,積極建立師資庫,組織一些在國學研究與教學方面資深的教師,為學生做主題培訓。如“非遺+美育教育與核心價值觀踐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參觀紅色基地、“試金石”學術沙龍、國學宣傳與普及等專業實踐活動,將非遺+美育與新時代先進思想文化融入教學實踐中,引領學生修養與專業能力的雙提升。
重塑核心能力與內容知識體系,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主動適應職業崗位所需的專業創新能力,以“設計相關造型力、設計相關軟件應用力、設計創意發想力、創意策略思考力、互聯網思維與運用”五大核心能力的培養為目標,緊貼國家導向、行業趨勢、社會需求,構建四大模塊課程:互聯網+設計、漢字與文創設計、非遺與文創設計、民俗節慶活動設計四大專項。以企業項目驅動,跨專業組隊,名師名匠邊做邊教,學生邊做邊學,在實戰中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學生的“三創”能力和匠心精神。
校企合作共建國家教學名師+行業名匠工作室。把行業先鋒設計名師請進校園,突出行業設計創新導師在專業建設和實踐教學中的指導作用。通過以老帶新,培養雙師素質的年輕教師,工作室安排2~3個年輕教師作為名師的助手,直接參與人才培養、設計研發、設計項目管理等工作,快速成長為具有雙師素質的專業教師。 推動教師主動融入行業,努力實現專業教師“設計師化”,支持鼓勵在設計行業學會任職,提升在行業中的參與度。
以國家教學名師+行業名匠工作室為平臺,打造內外開放的多元設計服務實戰教學載體,服務區域經濟、文化振興,為企業提供優質、創新設計服務的同時,人才培養質量也要得到顯著提升?!皬V譜式”創新創業教育以基層教學為起點,從“宏大敘述”走向“瑣碎描述”,從“激情神話”走向“白手起家”,從“概念性視角”走向“固定口令操作”。四個階段融會貫通,給予學生一種腳踏實地、理性質樸的學習及創新創業風格;一種優勢互補、團隊合作的生活及創新創業意識;一種倡導成功、認知自我的積極心理及健康人格。合理性的選擇與社會情景關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合理性就是一種實踐合理性,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效果是它的最終追求。因此,“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讓創新成為意識,讓創業融入教學,用一種寓于實踐的姿態彰顯了其時代合理性及價值品性。
下面以“設計創意實戰先鋒班”為例,探討在品牌化建設中的工作思路。
明確課程思政創新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重要舉措,國家級名師推動課程思政的創新,創建“三個一”紅色課程,即:一個展覽現場新生專業教育課、一個寫生路上的思政課程、一個紅色文創專題設計課。將思政內容貫穿學生的專業啟蒙、基礎、核心技能三個階段。同時,在項目實訓和競賽實戰課程中融入探索式的立德教育,通過前人分享、自我實踐、教師引導等方式,突出德育在個人成長和社會競爭方面的積極作用,從而增強德育的長效機制。
首先,依托行業設計協會,瞄準設計類崗位能力要求及職業發展,將課程教學轉化為具體的職業素養、專業技能課程模塊和教學內容。 其次,引入資深設計名師進課堂,將鮮活的設計一線資訊融入教學, 強化基于消費市場需求下的設計創意及創新訓練,通過技能實訓、設計實戰、頂崗實習等課程提高學生的創意設計理念。
首先,與行業設計協會共建“名師+名匠”工作室,由國家教學名師、行業設計名師及相關資深專家共同組建高水平的師資團隊。 其次,學生通過自主報名選課的方式獲得“設計實戰”公修課,來實現學生個性的培養。
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的專業教育課和基層活動中,在課堂內外自覺閱讀和學習傳統文化經典,和古圣先賢對話,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為指導,與實踐相結合,鍛煉學生及教師的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能力。
基層工作充分汲取和利用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拓展學習的內容和教育實踐活動在教學中的內容和思路,擴大基層活動的內容和范圍,豐富基層活動和教師教學的形式,讓基層充滿生機與活力。
結合現行民辦高職教育教學中的具體問題與多年職業教育實踐中摸索出的規律,總結出以下策略。
育人是使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民族復興的思想信念;育才是培養高水平技術技能和綜合創新能力的人才。而課程思政是統一育人育才的有效手段,是融合立德樹人與專業教育的重要舉措。 在教學規劃與實踐中,院校應集中優勢教學教研資源導入課程思政建設;鼓勵國家級、省級名師帶頭推動課程思政創新;結合學科及專業群的優勢與特點,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思政體系。圍繞學生關注的熱點、興趣點,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內涵和元素,打造一系列終身受益的專業課。
長期以來,高職教學偏重于中端人才培養,以學生就業為終極目標,忽略了高水平綜合型人才的培養。本文針對民辦高職生源多樣、基礎不同的實際情況,結合民辦高職教育在國家教育改革發展中的定位要求,以差異化教學與分層教育理念為理論基礎提出了“廣譜 + 卓越”兩層培養模式。第一層:廣譜教育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為導向,通過專業技能教學、職業素養教育、校企合作項目實訓、頂崗實習等專項課程全面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第二層:卓越教育,在廣譜教育的基礎上,通過職業技能競賽和創新創業競賽培養高水平的職業技術人才,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和綜合創新能力。在滿足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基礎上,為社會培養高水平的職業創新人才。
通過“引進來,走出去”搭建校企聯合育人機制?!耙M來”就是聘請行業專家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參與教學方案的討論與設計。將人才職業技能和綜合素養要求結合教學課程轉化為具體的能力培養目標,為學生就業競爭打下基礎。同時,聘請企業設計名師進課堂,將鮮活的一線設計資訊和真實的項目融入教學,強化基于消費市場需求下的設計創意、創新訓練?!白叱鋈ァ币髮W校與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將部分實踐教學課堂轉移至校外實習基地,校企共同組織實訓,使學生在真實的項目驅動與管理下提高設計實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