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杰
寫實或抽象的陶器紋飾從出現到夏朝時期,更富于規律性或具有象征意義。商周時期陶器紋飾并不特指某一獸面,到春秋戰國時期逐步解體,并演化為具有鮮活生命狀態的龍蛇造型。戰國時期,紋飾的裝飾性逐漸取代意識形態反映,成為展示工藝、財富的媒介,青銅器上的水陸攻戰、狩獵、宴飲等圖像,可以看作漢代畫像的肇始。陶器、玉器和青銅器紋飾均由抽象起始,逐步與具象事物的鮮活形象靠近。
紋飾的起源很可能是人類無意識的創造,是一個不斷被賦予新功用、新含義的過程。如二里頭陶器表面紋飾中常見的刻畫紋、按壓紋、戳壓凹點串珠紋、繩紋等,多為制作過程中形成的紋飾,工匠發現其審美價值和使用中的防滑功能,逐步轉化為設計制作的裝飾性紋飾。紋飾設計的發展從生活而來,從抽象起始,又歸于生活。
夏商周青銅器紋飾同樣呈現了類似的發展規律,從抽象的線條、圓圈、雙目暗示符號發展到具象的動物造型,到秦漢時期,青銅紋飾則逐步發展為幾何化裝飾性紋飾。一般認為,饕餮紋以牛羊等祭牲動物觀照現實,通過形式化、抽象化、象征化手法,加入威嚇的精神力量而成為青銅禮器紋樣。然而通過梳理紋飾史視角下的青銅器紋飾演變脈絡會發現,青銅器紋飾始于線條,饕餮獸面始于抽象的雙目,逐步參照牛羊等祭牲形象發展為具象紋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紋飾的歷史發展與文化、思想發展史相對應。回望我國陶器、玉器、青銅器紋飾的發展脈絡,我們發現傳統需要延續,文化需要繼續前行。研究中國的紋飾藝術,有利于構建設計學的特色體系,培養創新設計人才;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引導設計學科在美學價值層面上翻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