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海斌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敝袊湃伺c山水林泉素有一種解不開的情緣,在山水間安居,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禮贊和推崇,并和山水結下了深厚的淵源。古人對山水的體悟散見于歷朝歷代的山水畫和山水文學作品中,評頌刻畫之風甚至蔓延至晚清的青田石雕中。在晚清石雕藝人的刀下,以山水為題材的藝術創作漸成風氣,直接表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把內蘊的感情引發出來,同時反映到書畫和石雕中。所以對石雕山水而言,可以從山水畫中尋求到一些創作的靈感和思路。
中國山水畫最早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而形成的,真正成熟于五代,至宋代達到鼎盛。伴隨著藝術創作的高峰,山水畫創作理論逐漸形成。其中,北宋畫家郭熙的《林泉高致》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解讀這部著作,試圖尋覓到對青田山水石雕創作或鑒賞大有裨益的見識。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首推精神陶養,而莊子說畫史“解衣盤礴”。莊子之說,在郭熙的實踐中得到了證明。一切藝術表現都應當是由藝術家的精神涌現而出,只有淡忘名利,淡忘了自我,才能天人合一,才能達到鬼斧神工的境界。
山水畫家或者雕刻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藝術觸角伸向自然,通過把握自然而賦予自然新的生命,深入自然便成了修養的另一面。山水之所以會成為藝術家描寫的對象,主要是因為能在自然中發現新生命。這種新生命就是藝術家潛伏在自己生命之內以及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所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就成為藝術家必修的功課。
心與物統一是藝術創作與審美的最高境界。同樣是對美的觀照,藝術家與普通人之間是有區別的,藝術家對美的理解往往會產生創作的沖動,也就是郭熙所說的“欲奪其造化”。在對山水的觀照中,要窮其變化,得其統一,在變化中得到山水生氣,在統一中得到山水諧和。
在描繪自然山水時,郭熙認為不是只繪制一山一水,而是要通過山水景物的出神入化將環境中的各種關系顯現出來。真山水四時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p>
自然景色隨著各種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要求畫家和雕刻家能精細準確地去觀察、把握和描繪,表現真山真水的生命活力,借助周圍的景物來映襯,即充滿生機的意境是通過景物間的相互關系得到的。這種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正是中國古典美學“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雖然山水畫與山水石雕的載體材質和表現形式不同,但它們對主體和客體互相融合的要求卻是相似的。如筆者恩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觀博的代表作《萬里江山一片紅》所展現的物我合一之境界。作品取材于青田石中的紅花凍,其紅色之濃艷,堪稱青田紅花之王。作品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中古七大奇跡之一——萬里長城為題材。高處,萬里長城起伏綿延,若隱若現,仿佛游龍不驚,至“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則如海納百川,氣勢雄偉;近景層林盡染,秋色醉人,以參天大樹高高托起萬里江山。上下呼應,渾然一體,寓意祖國萬歲、江山永固、民族昌盛!作品寫實而尚意、精妙而顯大器、細膩而見難度、抓形而見神采。其原材料的不可再生性、藝術的超凡脫俗性、構思的不可復制性,尤其是借物言志、以山水達情的巧妙融合,堪稱山水類青田石雕的代表作。
“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須遠而觀之,方見得一障山川之形勢氣象?!币簿褪钦f,山水之宏大,要想看清楚整體,須遠觀得見。這對從事山水石雕創作的藝人來說非常重要。藝術家必須掌握郭熙的“三遠論”:高遠、深遠、平遠。所謂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所以,郭熙提出的“三遠法”就成為山水畫和青田石雕的不二法門。他需要藝術家內在的精神修養、對山水美的觀照以及觀看方式的變換,對于石雕藝術家而言,既要學以致用,又要有自己的個人面貌。
以筆者近作《水精宮殿五云飛》(如圖1)為例,作品采用“深遠式”構圖,因色取巧,因材施藝,遠景把黃色部分雕刻為桃花、宮殿,春色催生桃花,月夜下繁花舞弄著清影,流瀉出瓊玉般的銀輝,好一派繁華盛世的京城風光。近景把黑色作為巖石,作品色彩對比度強烈,把白色作為云霧,霧在山間游動,使遠山變成景,從而使絢麗美好的意象呼之欲出:花弄影,月流輝,水精宮殿五云飛。

圖1 《水精宮殿五云飛》 繆海斌/作
又如筆者另一近作《暮云樓閣古今情》(如圖2),作品整體對比強烈、色彩分明,采用“高遠式”構圖,把白色部分作為云霧,有著虛無的美麗,把黑色部分作為山巖,把黃色部分作為亭臺樓閣和桃花,五步一座樓,十步一個閣,組成了一幅“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美麗圖畫,表現出人間春色,美不勝收。

圖2 《暮云樓閣古今情》 繆海斌/作
再如作品《朝辭白帝彩云間》(如圖3),材質為封門紅花石,以一道跨越天際的彩虹作為作品主體,一側的高大楓樹和彩虹構成了奇特的比例和構圖,這兩種元素采用了青田石雕的“夸張”手法,而觀者能躍然彩虹之上、大樹之頂、群山之巔,則在于筆者大膽嘗試了“俯瞰”視角,在“三遠”之外,以“全景”構圖予以展現,體現出當代青田石雕藝術的韻味和魅力。

圖3 《朝辭白帝彩云間》 繆海斌/作
青田石雕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豐富、蛻變、發展,拓展了博大而深邃的審美領域,逐漸進入完美的技巧境地,造就了一代代聞名遐邇的石雕藝術大師,也流傳下來青田石雕的精髓和菁華,逐步形成了青田石雕技藝的“三個要素”,即“巧、化、細”?!扒伞笔乔擅畹乩檬系膬瀯?,包括巧依石形、巧取石色、巧用石釘、巧配底座;“化”是指化裂紋、化帶筋;“細”是指必須精細雕琢,運用圓雕、鏤雕、透雕、浮雕、線刻等種種技術手段。
近年來,在繼承青田石雕技藝“三個要素”的基礎上,筆者通過“師古人、師自然、師今人”等多種途徑,通過“近山習水”,即“近”者師法自然,“習”者中得心源,從山水創作的“由人之逸向畫之逸”推進,使青田石雕山水題材由工藝品向著藝術品轉變。換而言之,作品之“神”,忘之規矩,作品之“逸”,超出規矩,達到物形和精神的合一、人與自然的合一,最終使石雕山水作品與傳統作品遠遠拉開距離,形成藝術反差,為青田石雕拓展更為廣闊的創新之路。
《子孫滿堂》(如圖4)便是筆者的探索之作。作品采用封門三彩石,繼承青田石雕“因色取巧、因材施藝”的表現手法進行創作,把黃色部分雕刻成一群猴子,白色部分作為葡萄和花果,成為猴子的喜愛之物,黑色雕刻為假山山巖,底座取材于周村夾板凍石,青色為花草,黑色為山巖,襯托上身內容。猴子自古受人們青睞,在我國的猴文化中,猴子融匯了喜慶元素,在民間廣為流傳,也包含著人情味。猴子也被視為自由敏捷、聰明靈巧、智勇雙全、重情重義的象征,同時也代表吉祥寓意。筆者此作融合了山水畫創作的藝術要素和動物雕刻的藝術要領,兩相結合,既在精神文化上表達了家庭團圓、子孫滿堂的美好意味,又在形式上不同于傳統的山水畫作品。

圖4 《子孫滿堂》 繆海斌/作
作品《江南彩霞映晴川》(如圖5)則在雕刻載體自身的紋理和色彩應用上因色取巧,盡其自然,多條黃色條紋施“不雕”之藝,以留白之法在整體造型和布局構思上將其作為天邊的彩霞,明亮的霞光將天空映照得五光十色。作品充分應用其色彩張力構筑了一幅壯麗的圖景,邊角部位的紅木色作為山川,從山川里傾斜而下的瀑布美麗又壯觀;青色部分作為水面,碧水如鏡,漁民在小船上觀賞美景,山川碧水,彩霞滿天。

圖5 《江南彩霞映晴川》 繆海斌/作
筆者始終這樣認為,一件藝術作品是否有生命力,就看它能否有其他人不能替代的風格特點。這種風格特點就是一個藝術品種的優勢,一旦失去,也就失去了自己,那它便無所謂存在和不存在,也就消亡了。
郭熙的理論是針對山水畫而發的,對山水石雕創作并不全然恰當,但是在面對千變萬化的自然時,題材無須任何的限制。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以最大的力量迸發出來,才是藝術家最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