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碧輝,段艮芳,于曉斌,趙 玲
(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a.行政辦公室,b.科技產業處,c.招生就業處,四川 綿陽 621000)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集團化辦學既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四川省中醫藥職業教育協會(集團)(以下簡稱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是全國最早成立的中醫藥職業教育協會(集團)。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整合省內中醫藥職業教育資源,初步構建起了“政府推動、行業指導、醫教協同、企業參與、共同發展”的長效運行機制。
產教融合是指職業教育與社會產業發展相適應,“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四方聯動,共同培養社會產業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集團是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組織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發展而組織的教育團體[1]。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既是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種組織形式和有效途徑,也是實行政府統籌、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的重要實現形式。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作為全國成立最早的中醫藥職教集團積極探索構建“協會+集團”運行新機制。
2016年4月,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四川中醫高專)牽頭成立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2016年5月,四川省教育廳批復同意組建四川中醫藥職教集團。2016年12月,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批復同意籌備成立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2017年7月,四川省民政廳批復同意成立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現有成員單位56個,其中高職院校9所,中職學校7所,醫院31家,企業9家。在實際運行中,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秘書處負責制,協會和集團共設一個秘書處,秘書長為協會法定代表人。協會(集團)秘書處加強制度建設,牽頭制定了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章程》、《2017-2021五年發展規劃》、《財務管理辦法》、《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建設專家委員會實施管理辦法》、《專業委員會管理辦法》、《表彰獎勵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組織召開了理事會4次,研究和審定管理和運行中的重大事項。
行業協會與職教集團相結合,通過行業協會引領作用,克服了單一職教集團運行的松散性。四川省教育廳是主管職教集團的部門,以服務咨詢、宏觀指導、支持和協調的職能而存在。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作為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的主管單位,掌握著全省中醫藥行業的資源,對協會的活動開展、規范管理、繼續教育、評先推優、專家庫建設等給予了大力支持。協會成立以來推薦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先進工作者2人、四川省中醫藥文化專家1人。參加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全省中醫藥健康旅游管理人才培訓1人,中醫藥對外合作交流管理人才培訓1人。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與協會(集團)成員單位學校共建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4個。協會(集團)初步構建起了“學校、醫院、企業、政府、行業”廣泛參與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成立之初,就把提升成員單位教師和醫師的教學能力和臨床技能放在首位。協會(集團)舉辦了中醫藥職教論壇2期,邀請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湯之明教授、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洪兵、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婦產康復中心副主任劉藝為成員單位教師和醫師開展專題講座。協會(集團)承辦了全國中醫藥高等職業教育傳承與創新高峰論壇、岐伯中醫藥文化論壇、中醫藥森林康養論壇、中醫藥鄉村振興戰略研討會、四川省民族地區衛生人才培養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活動,開闊了成員單位教師和醫師的視野。
在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的支持下,協會(集團)組織實施省級繼續教育項目2期,培訓教師和醫衛類專業技術人員100余人;組織說課和教學設計比賽4期,參賽教師48人;組織論文評選4次,教師參評論文95篇,匯編論文集4冊;開展中醫優秀病歷評選1次,15家醫院參評病歷31份;開展中醫辯證論治比賽2次,參賽單位24家,參賽教師和醫師75人;開展中醫臨床技能比賽2次,參賽單位24家,參賽教師和醫師72人;開展了中醫藥文化知識競賽1次,參賽教師30人;開展了太極拳和太極劍比賽1次,參賽教職工100人;舉辦大學生中醫藥創新創業比賽1次,7所中高職院校13個項目參賽;開展校企合作優秀案例評選1次,案例入選2個。4年來,共有500多名教師和醫師參加各類比賽活動,以賽促學、以賽促訓,賽教融合,增加了成員單位之間的交流,提升了教師和醫師綜合教學能力和臨床技能,增加了協會(集團)的凝聚辦和吸引力。
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成立4年來,集聚成員單位力量,發揮成員單位作用,在校校聯合、中高職銜接、醫教協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實現了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發展模式的創新,形成了有利于中職、高職、企業、醫院高質量發展和學生卓越成才的職教發展良好生態。
醫教協同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加強醫學人才培養,是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基礎工程,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保障[2]。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成員學校共有直屬附屬醫院8所。協會(集團)常務理事單位四川衛生康復職業學院與附屬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通過領導班子交叉任職和共同設立教學、專業、科研、教材建設指導委員會,實現了管理融合;通過人、財、物統籌規劃,實現了資源融合;通過系科合一,實現了專業融合;通過人才互聘,實現了師資融合;通過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了標準融合;通過雙主體育人,實現了過程融合。“一校兩附院”已建成命運共同體,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得到根本保障。
對醫學院校來講,醫院是絕大多數學生見習、實習、實訓、規培、就業的主渠道,產教融合的重點是醫教協同育人。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成員學校除直屬附屬醫院外,還有30多家非直屬教學醫院。學校與非直屬教學醫院通過簽訂合同協議,舉辦臨床醫學專業醫院教學班、現代學徒制班和護理全程教學班等,構建契約式醫教協同育人模式。從2015年春季學期開始,四川中醫高專在非直屬附屬醫院中遴選出教學意識強、教學條件好、教學質量高、具有三級乙等及以上資質的醫院開設“臨床醫學專業醫院教學班”,采用3+3的合作模式,即前三學期學生在學校完成公共基礎課程、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后三個學期學生在醫院完成臨床醫學專業臨床課程的學習和畢業實習。5年來,共有400多名學生參加醫院教學班學習。與醫院合作開設醫院教學班,充分利用醫院臨床教學資源,讓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臨床實踐能力和醫患溝通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3]。
訂單班是學校與企業簽訂訂單培養協議,由企業提前預定或簽約職業院校在校學生組成的班級。學校與企業共同開發課程體系、共同授課和指導、共同確定培養進度。培養結束,校企雙方共同對訂單班學生進行評價,企業依據訂單協議和學生成績擇優錄取學生為正式員工,實現學生畢業就業“零距離”[4]。從2015年開始四川中醫高專與四川綿陽科倫醫藥貿易有限公司共同開辦“科倫班”,2015年至2019年5年共計招收學生250余人。公司建立“科倫班”獎學金,對優秀團隊及優秀學生進行獎勵,每屆約80%的學生選擇留任科倫,為企業的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基礎。從2016年開始四川中醫高專與陜西康源集團合作設立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康源班”。康源集團每年向學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捐資5萬元用于“康源班”日常教學和實踐活動,并設置“康源向日葵獎學金和助學金”。訂單班增加了學生接觸了解醫藥企業的時間,使學生在學習中熟悉企業工作的范圍和環境。企業通過“訂單培養”,將企業精神、企業文化、企業員工的基本素養融入學校教育中,推進了產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有效促進了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提高。
2019年6月,四川中醫高專引進四川常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進入校園,雙方合作在校內共建了常樂亞健康調理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基地由學校提供場所和水電,常樂公司出資100萬元按照實體店進行裝修和購置設備。常樂公司管理人員對學生進行實操訓練,全方位呈現客戶服務的整個流程。實訓基地建成后整體移交學生經營管理,企業和學校不收取任何費用,構建了課堂練崗、校內試崗、企業頂崗的“三崗漸近式”的實踐教學體系。目前已有100多名學生通過編組編班輪班,全程參與了實訓基地實體店的經營管理,零距離接觸社會,積累了職場經驗。2020年6月,四川中醫高專與四川麥殼孵化有限公司在校內共建了集教學實驗、競賽訓練、師資培訓、技能測試、創新創業服務“五位一體”綜合實訓基地。近年來學校師生創辦了四川乾灸堂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業。
2019年9月,四川中醫高專與六度康養集團合作共建醫學美容技術學院。企業、學校雙主體共同管理、共享資源、共同發展。醫學美容技術學院由企業選派經營管理人員擔任院長、學校選派教學專家擔任副院長,配齊配強專業負責人和輔導員。醫學美容技術學院依托六度康養集團在綿陽的三大美容實體店建設產教融合教學實踐基地和學生實習基地。學院聘請企業、研究院、行業協會等骨干人員作為產業導師、產業教授,組建以“行業專家+技術能手”為核心、專業帶頭人為引領的跨專業、跨校企的雙師型教師團隊,培養懂管理、會經營、有技術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019年至2020年,醫學美容技術學院已培養雙師型教師25名,培養醫學美容技術技能人才360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30人,開展職業技能簽定1200人,組織編寫培訓教材《氣血推拿168式》1套,自主研發體質產品60余種。醫學美容技術學院現已成為一種集課堂教學、實訓實習、生產實踐、就業創業、社會培訓、醫學美容產品研發及應用推廣產學研于一體的人才聯合培養基地,是依托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的有益嘗試。
中高職銜接是指按照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要求,推動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系統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成立以來,四川中醫高專充分發揮理事長單位引領作用,與集團內6所中職學校共商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方案,溝通“3+2”五年制高職招生計劃,檢查督導中職學校教學工作進度和教學質量,確保了中高職銜接工作的有序開展。2017年至2020年四川中醫高專與集團內6所中職學校聯合招收“3+2”五年制高職4750人,招收對口高職學生295人,共計5045人。
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常務理事單位樂山職業技術學院積極開展多層次、寬領域、多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先后與境外39所高校或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引進美國、加拿大、日本、芬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優質教育資源,常年開展師生的交流互訪和進修學習。在四川省高等職業院校中,樂山職業技術學院首先招收學歷制留學生,自2011年起,先后招收來自泰國等國際學生350余名。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2016年12月成立了“赴德護理人員中國培訓基地”;2019年1月,“中德老年護理教育”國家項目合作全國7所院校簽約儀式在四川護理職業學院成都校區舉行;2019年10月,學校與德國薩克森公益教育集團共同組建的“F+U中德老年護理PPP項目班”開班,有30名學生入選項目班。
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在理事長單位四川中醫高專引領下,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團化辦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取得了較好成績,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1.中醫藥行業主管部門指導作用發揮不夠充分
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是一個中醫藥特色鮮明的行業性職教集團,涉及到中醫藥行業主管部門、教育主管部門、中醫藥職業院校、中醫醫院、中藥種植和生產加工企業等多個單位和部門,需要中醫藥行業主管部門加強統籌協調和業務指導。在協會(集團)實際運行中,無論是在統籌協調、業務指導方面,還是在政策支持、經費資助方面,中醫藥行業主管部門的作用發揮還不夠充分。
2.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運行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雖然協會具有法人資格,但開展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職教集團不具有法人資格,使得成員合作關系不很緊密。在協會(集團)實際運行中,決策依靠理事會,日常運行依靠秘書處,尚未建立專業委員會,許多活動的開展很難做細做深。
3.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部分成員單位熱情度不高
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的牽頭單位是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許多活動的組織開展主要依托中醫藥職業院校進行,成員單位中部分中醫醫院和中藥生產企業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個別成員單位除參加協會(集團)成立大會之外,其余活動很少參加。
4.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產教融合有待進一步深化
中醫藥職業院校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較深,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對學生的職業素養與技能的培養重視不夠,存在課程內容與醫院、企業生產實際脫節,人才培養方案與醫院、企業生產活動脫離,專業培養目標與中醫藥產業發展需求脫軌的現象。醫院、企業給學生安排的實習或實訓的時間較短,醫療技術、生產技術指導不到位,學生實踐能力提高不明顯[5]。除在醫院就業的學生就業的穩定性好一些之外,在藥品生產經營性企業就業的學生就業的穩定性較差,跳槽現象比較嚴重。
1.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構建產教融合法律法規保障體系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團化辦學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應完善職業資格、勞動準入、社會保障等制度,構建產教融合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加強政策引導、法規引導和監督引導;對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團化辦學的企業在稅收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
2.發揮職教協會(集團)整合功能,構建產教融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要借助“互聯網+”進一步完善職教協會(集團)產教融合信息系統平臺的建設工作,積極推進招生就業、專業標準、教學團隊、教材課程、素質教育、實習實訓、崗位培訓、技能鑒定、研發推廣、國際合作等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真正實現“政、行、企、校、生”之間的需求對接以及校企多方資源的跨界共享、高效利用。
3.以“一融、二銜、三鏈、四合、五對、六雙、七共”為內涵要求,構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
四川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應充分借鑒國家示范職教集團好的做法,以“一融”(即產教融合)、“二銜”(即校校銜接、校企銜接)、“三鏈”(即教學鏈、產業鏈、利益鏈)、“四合”(即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五對”(即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六雙”(即學校和醫院、企業雙主體育人、學校學生和醫院、企業學徒雙身份、學校教師和醫院、企業師傅雙導師、學校教學和醫院、企業教學雙課堂、學校和醫院、企業雙考核、學校學生畢業證和醫院、企業學徒合格證雙證書)、“七共(即共同開展招生就業、共同建設師資團隊、共同建設專業課程、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共同開展崗位培訓和技能鑒定、共同開展技術研發與推廣、共同開展對外合作與交流)”為內涵要求,努力構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以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為核心,不斷增強職教協會(集團)的社會服務能力。
4.實施“三個轉變”,構建學生能力考核綜合評價長效機制
以學生職業素養和崗位勝任能力為核心,構建學生能力考核綜合評價長效機制。一是考核評價標準由學校單一標準轉變為學校標準與醫院、企業標準相結合;二是考核評價內容由學生專業能力轉變為學生專業能力與學生職業能力相結合;三是考評主體由學校教師單一主體轉變為學校教師、醫院和企業兼職教師、學生等多元主體[6]。通過綜合考評,促進中醫藥職業院校教學改革,引導學生向著勝任就業崗位的方向發展。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四川省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將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努力打造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品牌,全面提高合作辦學質量,增強協會(集團)的社會服務能力,切實發揮四川省中醫藥職教協會(集團)在四川中醫藥職業教育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