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洪山區第一小學 黃 鶯
通過深入解讀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雙減”政策,我們不難發現“雙減”是通過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優化教育生態,著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從而達到有效緩解社會和家長焦慮情緒的目的。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學校再次面臨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議題。而在眾多教學實踐中,美術跨學科整合課不僅能幫助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快速進入上課狀態,還能采用整合的方式發展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提高低年級學生的溝通與交流能力、協作與合作能力、創造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新《美術課程標準》解讀下的美術教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技巧訓練,而是一種文化學習,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其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文化情境”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就是指將美術作品與其所依托的文化環境聯系起來,從而達到讓學生多維度思考問題的目的。例如,在日常教學時,我會將美術與語文、音樂、班會、道法、勞技等其他學科綜合起來,通過豐富多彩的美術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具有課堂提質增效的實踐意義。
筆者以小學美術(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課程為例,從課前準備、教學過程、課后拓展三個環節來淺談我是如何通過美術跨學科整合來助力“雙減”政策落實。
我校美術課前準備,就是讓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去準備一些美術工具或查閱相關背景資料,在課前兩分鐘將美術工具整齊疊放在桌子的一角。
為了培養好學生的課前兩分鐘的習慣,針對一年級學生,我結合道法學科第一課《開開心心上學去》中自己收拾小書包的環節,創編了一首小兒歌:“美術課,別著急,畫筆工具擺整齊。大大小小排個隊,樣樣不少都愛惜。抱臂坐好等老師,美術課上真開心。”學會了這首小兒歌,學生們課前兩分鐘由班干部帶領一邊念一邊收拾美術用具,個別小迷糊也會在一遍遍唱兒歌中慢慢形成條件反射,知道打預備鈴后該做什么。從第一節課出發,規范好學生們的上課習慣,細節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低年級美術教育與說、唱、看、識、舞蹈、游戲等教學的整體關系比較明顯,就像初學寫作的時候都需要從繪畫開始,繪畫和語言一樣,都是兒童表達思想的工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的導入環節,根據課型需要,我會結合語文學科看圖說話的方式引導一年級學生把自己看到的圖片用語言表達出來,通過圖片刺激他們的感官細胞,激發他們的興趣,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逐步引入課題。有時我還會結合音樂學科的特征,通過聆聽生活中的聲音或美妙的歌聲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例如美術第一課《讓大家認識我》,我選用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進行導入,這首歌也是一年級上冊音樂教材中的內容。同學們聽到熟悉的音樂能馬上跟著拍手演唱,我也順勢鼓勵學生通過演唱的方式大膽地向全班介紹自己。
為體現以學生為本,為課堂提質賦能,我還以主題組織內容進行系列化跨學科整合課學習,尋找美術與各科的內外聯結點。例如在《讓大家認識我》這一課的展示評價設計中,我就結合了道法《拉拉手,交朋友》中“好友大搜索”這個環節,對課堂實踐的作品進行了延伸。學生們將自己的名字和愛好畫在小樹葉上后,用開小火車的方式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讓大家認識自己。反過來,咱們通過欣賞其他同學的作品,你能不能找到和你興趣愛好一致的好朋友呢?找到以后可以通過互換小樹葉的方式留存好新朋友的“名片”,在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上又鍛煉了他們的社交能力。
注重課堂實踐,美術課要從教學方法上不斷地探索、整合出有趣的課堂情境。通過美術實踐活動,讓低年級學生感受到有效學習帶給他們生活上的幫助,提升審美能力、提高動手能力、拓寬想象能力、創新表現能力,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自信成長,勇于鉆研,終生受益。
“雙減”政策下,我們在減輕學生的負擔的同時還要提升教育的質量。所以美術課堂實踐環節中,我也精心分層設計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實際自主選擇,享受創作樂趣的同時又能收獲成就感與幸福感。例如在《誰畫的魚最大》這節課中,藝術實踐的內容是:用大與小襯托的方法,再參考書本中魚的形狀、花紋和顏色,畫一條特別大的魚,并涂上好看的顏色。
我對作業的要求是:(1)畫面中要有大小對比的關系。(2)畫面飽滿、色彩鮮艷。(3)畫面添加適當的海底背景,并創編一個情節生動的小故事,說給老師和同學聽(自選)。前兩項是這節課要完成的基礎任務,而第三項則是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性完成。當然,也可以保證紀律的基礎上采用合作的方式完成,既能促進學生之間學習交流,又能以看圖說話的拓展環節完成學科融合。雖然是自選項目,但可以將自己的畫面講成故事,每位同學都會想嘗試。
美術教育的拓展,是希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逐漸形成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美術作品、美術現象和觀念的習慣,了解美術與文化的關系。對于一年級的學生,我們更希望他們有滿意的課堂體驗,在學科之間的碰撞與交流中成就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