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洪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韓亞平
武漢市武珞璐小學金地分校 張巧明
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雙邊參與的動態變化過程,在課堂上,學生是主動求知與積極探索的主體。教師是這個變化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是為學生服務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指出: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學生發展為根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必須堅持科學性與實效性相結合。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科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和關注個別差異相結合。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關注個體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學情分析在我們心理學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學情,顧名思義就是“學習的情況”,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學生各方面情況都有可能影響到學習。從不同的角度,學情又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從學生“學習”過程的角度,筆者以洪山區魏純老師執教的研討課《換位思考》為例,闡述學情分析包含的三個維度的內容。
維度一:對學生起點能力的分析
學習起點能力包括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技能水平等。心理學科教師分析學生的起點能力時,可以從“已具備、未具備、怎么具備”的角度進行分析。教師應該了解學生學習該內容時所具備的與該內容相聯系的知識、技能、方法等,以確定新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方法等,做好承上啟下、新舊知識有機銜接工作,從而把握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
維度二:對學生學習形式的分析
學習形式的分析包括對學生認知方式、學習風格等情況的分析。通過分析了解同學們的認知方式、學習風格與教學內容是否相匹配及可能產生的知識誤區,充分預見可能存在的問題,有針對地加以分析,使教學活動具有較強的預見性、針對性和功效性。
認知方式是學習者個體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記憶、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認知傾向的學生對于信息的加工處理方式是有差異的,長期存在于學習活動中就形成了學習風格。學生的認知風格有以下幾點:獨立型、依賴型、沖動型、慎思型、整體型、序列型、分析型、綜合型等。長期在一個班級中學習的同學還有可能會形成“班級學習風格”。
《換位思考》授課前,教師通過個體觀察、小組訪談、全班問卷等方式分析、梳理本班同學的人際關系現狀,發現大部分學生有“自我中心思維”,只關注自己的感受,情緒波動大,理性思考欠缺;在學習新知時依賴型思維和綜合型思維的學生較多,注意力品質一般,持久度不夠,但與老師的合作非常融洽,班級學習風氣較好。了解了本班同學的認知方式與學習風格后,針對此情況,魏純老師采取了相對應教學方式使課堂更有針對性和預見性、功效性。老師采用了視頻導入,生動地呈現問題,激發學習興趣;情景劇創設情境,喚起同學們的同類感受,帶領同學們深入討論;小組討論,因勢利導,幫助學生理解、梳理,澄清了“換位思考”的相關策略,從而收到較好的課堂效果。
維度三:對學生學習動力的分析
學習動力的分析是指對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的分析。學習動機由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組成。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是由需要、情感、興趣、意志、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構成。對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的分析便于教師找到學生學習的發力點,從而采用更加合適的教學策略與內容激發學習動力。
解決人際沖突,達成人際和諧是《換位思考》的學習需要,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目標設定為——換位思考意識的培養和換位思考方法的學習,來滿足學習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課堂上學生非常渴望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來看看到底怎樣“換位思考”。這其實就是具有較強烈的學習動機的表現。了解學習需要,設定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機,課堂效果事半功倍。
筆者在一線課堂實踐中總結出了學情分析“觀—問—查—找”的四個方法。
自然觀察法是在自然條件下,教師對學生的言談、舉止行為、表情、狀態等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了解其生理、心理特點、認知水平等。自然觀察法從觀察形式來分,可分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從觀察時間來分,可分長期觀察和定期觀察;從觀察內容來分,可分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
在一年級第八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學前,通過自然觀察法,發現一(2)班的學生整理書包的能力需要提高,一(4)班的學生系鞋帶的能力需要加強。課堂教學中,“我是小達人”比賽環節,根據不同的班級情況,設計了不同的比賽項目。課后,通過再次觀察,發現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整體提高。
談話法是通過教師和學生相互交談的活動來進行了解學生情況的方法。教師在交談過程中,最大限度的扮演好“傾聽者”的角色。這種方法具有直接交流的特點,方便掌握第一手資料,在操作時應注意拓展范圍以便能夠全面和客觀,如問學生、問家長、問其他教師等……
在教學五年級《應對校園欺負》一課前,教師采用了談話法了解學生的內心真實想法。教師傾聽班級“小霸王”的心路歷程,在“稱王稱霸”時內心的感受,給出建議,嘗試帶領其換位思考。發現“小霸王”的內心有這樣的聲音:“希望人人關注我、人人重視我”“同學間不重視我的人,我要用拳頭讓你們怕我”“有時,打完人后,我也很害怕,但我要裝作無所謂”……與此同時,班級內的“受氣包”積壓在內心的情緒,通過對教師的傾訴也得到了舒緩。“受氣包”往往性格懦弱,在家庭中,可能有性格強勢的家長,“受氣包”害怕把“欺負事件”告訴家長后,換來的是批評。針對了解到的情況,課堂教學中,利用“空椅子技術”帶領學生了解欺負者和被欺負者的心態變化,體驗不同的情緒,以達到引導學生分析欺負的危害,面對欺負應采取的有效措施,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并能預防“欺負事件”的發生。
調查研究法從調查內容看,有一般情況的調查和專門問題的調查;從調查對象看,可以向學生、科任教師、學生家長調查;從調查方式看,有個別訪問、開座談會、書面問卷等方式;從調查途徑來說,有直接調查、間接調查等。無論采取何種方式,教師都應把調查前期準備工作做細,解除被調查者的思想顧慮,力爭調查上來的情況能如實反映客觀實際。
教師在設計調查問卷時,要做到“三個避免”:避免問題帶有結果傾向,避免使用假設性問題,避免使用否定句,問卷態度中立,語言簡潔明了。在低年級學生做問卷時,還要注意避免家長引導。教師應當提前跟家長溝通,請學生如實填寫,家長可以幫忙操作,但不要做任何引導干擾。
現在許多電子問卷工具簡單易操作,突破時空的局限,還可以幫助教師提高統計和整理問卷的效率,如問卷星、騰訊問卷、問卷網、番茄表單、樂調查。在調查之后,必須及時對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分析結果有針對性的確定教學重難點、設計課堂環節等。
查找資料,包括專業書籍、學生資料等。其中學生資料包括學生填寫的各種檔案資料,學生的學習成果、作品、學生的成績單、操行評語等。教師通過書面材料間接了解學生,要特別注意分辨材料的真實性與可信度。
教師可以關注學生的畫作和學生的習作,通過畫作的內容、用色、線條等,反映學生的心理狀態;通過學生習作,反映出學生的邏輯水平、思維聚焦點。這些都是心育課堂教學或者個體化教學的參考。教師還可以通過觀看一些反映孩子的心聲和家庭環境的綜藝節目來拓寬眼界和思路,如《少年說》《放學后》《超級育兒師》……
在分析對象上,我們可以拓寬范圍,分層進行——學生、家長、教師,都可以成為分析對象。在分析手段上,四個方法可以同時進行,也可以重點運用某一種方法。
學情分析是標,心育教育效度的不斷改進和提升是本。因此,學情分析在課前,也在課后。課后反思過程中,應當對學情進行二次分析,前后比對結果,找出提高點和待改進點,調整教學目標、環節等,以指導下一次實踐。在這樣的“分析——改進”的不斷循環中,真正做到《綱要》中要求的“科學性與實效性相結合”。
長周期對學情的分析和記錄,一是可以整體看到學生的變化;二是驗證一段時間內對學生實施的心育策略是否正確,讓經驗走向實證;三是發現一些短期難以解決的問題,需要下大力氣,匯聚更多智慧去解決。
課例:心理健康課《換位思考》學情分析
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的學情分析重點在于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學生為什么要學習這節課呢?教師很容易通過學情的理論分析,從客觀上找到答案。
1.社會角度
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因而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不習慣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于是,在與同學相處的時候容易心直口快,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另外,青春期孩子與父母有代溝,孩子難以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因而親子之間容易起爭執。
2.心理發展角度
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識突增,容易出現自我為中心的思維傾向。另外,他們渴望自主,因此,當他們的觀點和選擇遭到家長反對的時候,他們容易情緒化,固執己見,不愿意站在對方的角度幫助自己綜合考慮問題,從而與家長產生矛盾沖突。
3.學生不換位思考給自己造成的影響
學生說話前不換位思考,心直口快,有時就會說話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得罪了身邊人而不自知。
在與別人觀點不一致時,不習慣和不愿意換位思考的學生就很容易跟別人爭論不休,俗話說“杠精”,實際上雙方都有理,也都有沒理的地方,沒有絕對的對錯。為了爭個對錯而傷了感情,還害自己達不到目的,甚是遺憾。
教師認為學生客觀上需要學習換位思考,還不是真正的以生為本。因為,學生會認為,我知道換位思考可以讓我與人和諧相處,但是我如果為他著想,我怎么辦?我滿足他的要求,我聽了他的話,我的需要就滿足不了了。那么,真正的以生為本是讓學生主觀上覺得自己需要換位思考,即換位思考可以滿足我的實際需要。比如,我實際上需要玩手機放松一下,如果換位思考可以幫助我達到這個目的,那么我才會發自內心地愿意換位思考。
為了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我們得從實踐上做好學情分析。
1.觀察與交流:了解問題點,典型沖突,實際需要
在同伴交往過程中,有些初中生缺乏換位思考的習慣,說話心直口快,只顧自己說,而忽略對方的感受,易引發人際摩擦。而此時的他們又非常需要良好的同伴關系,給他們陪伴和支持。朋友之間的典型矛盾是學生心直口快意外得罪人,為此,學生的實際需要是交朋友會說貼心的話。
2.口頭調查與訪談:了解問題點,典型沖突,實際需要
經調查發現,他們與同學爭吵很少,多數是爭論作業題的答案。另外,大部分學生平時與家長觀點不一致,其中比較多見的是作業問題(作業速度慢、不認真、額外作業等)和關于手機的使用問題——玩手機不上癮和玩手機會上癮,玩手機不影響學習和玩手機影響學習,有權利玩手機和沒權利玩手機等,親子雙方各執己見。很多人堅信自己是對的,寧愿花時間花精力吵架,也不選擇換位思考達成共識、解決矛盾、達到目的。
親子之間的典型矛盾是手機沖突,為此,學生的實際需要是家長能理解自己需要手機放松一下。
3.問卷調查:大致了解學生換位思考的起點和現狀
(1)你平時說話一般會照顧聽者的感受嗎?設置該問題的目的是考察學生說話前換位思考的情況。有55.5%的同學少數情況說話會照顧,4.4%的同學偶爾會照顧聽者的感受。說明多數人說話心直口快。
(2)你和家長吵架后通常發現家長說得有道理:設置該問題的目的是考察學生沖突后換位思考的情況。44.4%的同學覺得家長有道理,26.7%的同學經常覺得家長有道理,說明71.1%的同學在沖突后還是善于換位思考的。
(3)因一件事一次性與父母吵架持續時間?設置該問題的目的是側面反映學生固執的程度,或者說不換位思考的情況。令人驚訝的是居然有48.9%的學生可以吵10-30分鐘。
(4)平均一周和家長吵架幾次?設置該問題的目的是側面反映學生換位思考的習慣。只有11.1%不吵,居然有8.9%加6.7%共15.6%的人一周吵3次及3次以上。
根據以上的學情分析情況來設計課程的素材和流程,提升了課程的針對性的實踐性,更符合學生實際情況,更能夠切入學生的真實情境,從而使課程效果達到最優化。《換位思考》這節課充分做好了學情分析,通過問卷調查、師生訪談和家長溝通等多種方式,深入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真實情境中,挖掘出最真實的核心因素以及有效的應對方法,最終才設計和呈現出來了一節既有理論高度又有真實體驗,既有復雜的專業背景卻又深入淺出,易于理解的心理健康課程。
真正好的一節心理健康課是一個良性的閉環,學情分析是標,課堂效度的不斷改進和提升是本。因此學情分析在課前,也在課后。課前的分析是收集素材,了解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而課后的反思則更多的是基于學生課堂上真實的情景反應,對課程的設計、素材的選擇、教師的提問、情景的設置等進行反思,從而不斷改善調整,以達到課程的最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