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卓昱含
混合式教學在國際上也被稱為Flexible Teaching、Hybrid Teaching,M ixed Teaching等,與傳統授課不同,技術上看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機結合線上與線下兩種教學模式,課時量方面通常線上授課不能超過二分之一。近年,各大高校乘上教育改革春風,大力推廣混合式教學改革。就思政課教學改革來看,從傳統教學模式過渡到混合式教學模式,不僅是授課方法和環境的變化,教師行為以及課程設計等也需改革,對學生學習主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認知困境
(1)教師的認知困境。在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具備統籌管理的責任。混合式教學并非簡單將課時“一刀切”,也不是單純引入互聯網教學手段。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通常更重視教學環節的把控,容易忽視教學前對整個系統教學模式的理論認知,當前發現部分教師出現對混合式教學認知不清醒,認為混合式教學對教學工作形成負擔,消極適應教育改革等問題。
(2)學生的認知困境。進行混合式教學不光教師需要變革,學生作為課堂的參與者和接受者,對自身角色轉變需要有全新的認知。以往思政課傳統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大部分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經驗和動機,自我效能感較低。線上授課模式的加入,對學生重建全新的學習理念提出挑戰,在調查中也發現部分民航專業的學生對混合式教學的認識并不清晰,認為混合式教學等同于網課,僅僅是教學環境的變化,并對自身線上學習的成效感到消極。
2.操作困境
(1)線上學習適應性問題
目前大部分課程在進行混合式教學前缺乏系統的培訓,教師對混合式教學實施前應該有專業的培訓,包括對教學理念、教學操作、教學管理等。針對學生學情的差異,大部分學生習慣傳統授課方式,在向混合式教學模式轉換時,教學環境的變化會對他們造成巨大沖擊。
(2)課程規范性問題
線上教學模式的加入,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客體向主體轉化,由于線上授課中互動方式的變化,如教學內容設計缺乏足夠吸引力,學生容易在線上學習的規范性問題上出現迷失,互聯網技術應該成為學習的助手,而不是學生逃避課堂管理的借口,但大部分高校沒有固定的線上教學的物理環境,學生在分散學習的環境里,缺乏適度的管理,自覺性較差的學生難以進行深層次學習。
3.創新困境
(1)教學技術手段的創新困境
混合式教學中教學技術手段的創新集中體現在線上課程,目前線上課程主要以互聯網為載體,依靠手機、iPad、電腦進行線上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技術依賴,蘊含意義價值的知識點被轉化為線性思維方式,由于思政課的特殊性,這樣的運用方式是有限的,就導致教師在進行技術手段創新過程中遇到瓶頸。
(2)教學資源的創新困境
由于大部分高校混合式教育模式還未形成系統管理,實施混合式教學課程通常由教師自愿申請,在準備教學資源過程中出現缺乏支持和保障的現象,導致優質教學資源獲取路徑較少。
混合式教學模式為思政課教育改革提供新的發展思路,現在大學生大部分是互聯網原住民的00后學生,將他們日常最熟悉的網絡操作作為授課手段,能有效刺激學生對課程知識的主動性。混合式教學中線上授課環節,利用先進的教學載體、新穎的教授方式、創新的教學資源,能幫助民航專業學生理解、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感、世界觀,將民航精神厚植于心,為民航事業培育全面綜合的新興人才。
教師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課程內容質量的提高,還需重視培育學生學習內驅力和主動性,從思想上培育具有公共視野、家國責任和社會關懷的共產主義接班人。
首先建立混合式教學的標準,思政課是大一新生必修課,也是進入大學后樹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學校和負責教學的二級學院應提前為任課教師安排集中培訓和考核。內容主要包括混合式教學理念、線上線下課程比例安排、技術培訓等。針對行政班級學生,開學前安排教師進行集中講解培訓,并進行課程模擬和考核。在推動教學改革中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其次,為混合式教學的良性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持,為混合式教學提供必要的物質經費支持、將混合式教學質量融入績效考核、組建針對性的教研設計團隊推動混合式教學可持續發展。
為避免線上學習互動過程中教師角色淡化,教師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需根據學情差異創新互動方式和內容。我校民航專業學生有本科班和專科班,對理論基礎較好的本科專業,在進行線上互動時側重激發學生主動性和個性化發展,主要采用專題啟發式教學,教師根據教學重難點確定專題,利用主題式、情景式技術手段吸引學生主動互動,并分級評分記錄。對理論基礎稍差的專科班級學生,教師在線上的主體性不應減弱,設置小組分工并由學生自由選擇實踐主題,線上實踐過程中學生抽簽充當評委點評,教師總評,注重互動的記錄。
針對目前面臨的線上教學管理問題,應整合互聯網教室資源,為學生提供嚴謹舒適的線上學習環境。空間舒適度對學習效率有直接影響,在線上教學環境網絡卡頓問題也會對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還需注重線上線下課程融合協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避免簡單“一刀切”現象,線上線下課程的內容應互為補充,有計劃實施,合理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最后需搭建交流平臺,形成意見反饋機制,及時修正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