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波 荊長雙
廣西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 (廣西桂林市 541004)
職技高師(即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或學院)在校生作為未來的職教教師,其職業認同的高低對未來是否選擇從教具有重要的影響。[1]對職技高師來說,加強對在校生的教師職業認同培養,是完善其人才培養體系、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的必要之舉。本研究選取廣西師范大學職技高師在校生進行調查研究,以期深入了解職技高師在校生教師職業認同的現狀,為人才培養提供有效的反饋。
本研究以“教師職業認同”為主題、以2000-2022 年為研究文獻的時長,在知網上選取了1606 條有效文獻作為研究樣本進行文獻梳理。通過閱讀主要作者的文獻,如魏淑華[2](2003)從教育學的視角提出了教師職業認同的六個因素,并在其后的論文《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認同的結構與量表》[3](2013 年)中,提出了教師職業認同的多維度結構,并編制了《中小學教師職業認同量表》。很多學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在借鑒此量表的基礎上編制了適合自己研究的量表。2015 年[4]張曉提出了社會支持對教師職業認同的影響。2022 年周珂[5]提出了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并針對社會支持這個構成維度進行了闡述。本研究經過以上文獻梳理后,在借鑒肖水源[6]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基礎上,形成了教師職業認同構成的四個維度,即教師職業認同包括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行為和社會支持,為本研究的調查問卷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
調查問卷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基本信息為第一部分,共6 個題項,旨在獲取調查對象的性別、戶籍、錄取志愿、年級、生源地和剛入職期待的薪資等基本信息。調查問卷的第二部分為“職業認同問卷”(初始問卷),從職業認同的四個維度進行分析,形成了23 個指標,標記為A1-A23,其中職業認知6 個,職業情感6 個,職業行為6 個,社會支持5 個。調查問卷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的形式,按照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這五個類別分別賦值1-5 分。旨在測量調查對象在職業認同的總體水平。2022 年4 月,通過問卷星展開網絡問卷調查,回收120 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16 份,有效率97%。
本研究對調查問卷數據運用SPSS23.0 進行了統計和分析。經分析,得出職業認同總Alpha 得分為0.927,說明本問卷具有較好的可信程度。19、21 和22 題刪除項后的克隆巴赫 Alpha 為分別為0.929,0.929,0.927(Alpha ≥0.927),說明刪除這幾個題目后整體問卷的信度會提高或者不變。因此,考慮刪除19、21、22 題,將調查問卷進行效度檢驗,經分析,本次問卷各個維度的效度尚可;Bartlett 球形檢驗結果的P 值均為0.000,均達到了十分顯著的水平,說明問卷的整體水平具有良好的效度。經過上述分析,將預測問卷的19、21 和22 題進行刪除,其余題項保留并結合當下社會的發展增加了“教師模范人物的事跡對我將來選擇成為教師的影響很大”、“疫情期間我認為教師的職業吸引力變大了”兩道題,進行檢驗后的題目均達到質量要求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由此,形成了教師職業認同的正式問卷。
本次調查選取廣西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的在讀本科生和兩個年級的全日制職教碩士研究生作為研究對象。在2022 年4月至5 月通過問卷星發放并得到問卷390 份,其中369 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95%,其中本科生293 人,研究生76 人。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戶籍、錄取志愿、年級、生源地、薪資幾個方面。在調查的學生中男生總人數為102 人,占比27.64%;女生人數267 人,占比72.36%;在369 個人中,有230 個學生來自農村,有139 個來自城鎮,占比分別為62.33%,37.67%。其中有136個學生是第一志愿,233 個學生為其他志愿,293 個本科生占比為77.5%,76 個研究生占比為22.5%。有74.53%的學生來自廣西本地,25.47%同學為廣西省外的同學。在薪資方面,有51.49%的學生期待剛入職的薪資為4000-6000 元,其他薪資人數分布均勻,均在15%左右。將以上數據導入SPSS 23.0進行描述統計分析。
由統計結果分析可知:社會支持的得分最高,平均值=3.7127,呈現積極傾向。職業認同的平均值=3.5202,極為顯著地高于平均數=3,即具有積極認同傾向。而職業認知的平均值=3.5470,職業情感的平均值=3.4535,職業行為的平均值=3.4318,由此可知,各維度均高于平均值,可以看出本次調查中職技高師在校生職業認同呈中等偏上水平。
在職業認知維度的調查中發現:有48.78%的職技高師在校生把教師職業當作自己的人生理想,41.19%的處于不確定中,有8.03%的不同意;有43.09%的同學對自己適合從事教師職業有信心,有11.66%的同學認為自己不適合從事教師職業,45.26%的同學處于不確定之間;有48.51%的同學認為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在教學中得以發揮,10.57%的同學認為從事教師職業沒有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這與前面“不適合從事教師職業”的比率是相呼應的;有57.45%的學生認為當教師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7.86%的職技高師在校生不認同,34.69%的學生處于不確定之間;有83.2%的職技高師在校生希望自己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僅有2.44%的學生不同意;40.92%的學生在面對職業選擇時,還是會選擇教師,僅有15.17%的學生在面對職業選擇時候,會選擇其他職業,接近一半的學生處于不確定之間。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學生對自己是否從事教師職業搖擺不定,但是卻有高達83.2%的學生希望自己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
通過分析職業情感維度的調查結果可以知道:有61.79%的職技高師在校生在面對外界對教師的評價時會有榮辱與共的感覺,7.86%的同學不認同;有64.77%的職技高師在校生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對待學生。僅有6.78%學生表示沒有足夠的耐心;有43.09%的職技高師在校生有強烈的意愿成為教師,有17.89%的職技高師在校生意愿不強烈,39.02%的學生不確定;認為“報考職教師范專業源于對教師職業的熱愛”的學生只有35.77%,因為在學生基本情況調查數據中顯示,有63.14%的學生是“其他志愿”而并非第一志愿錄取,但在調研過程中很多學生反映,自己在與職教師范專業接觸的過程中已經漸漸愛上了職教;在“實踐活動中,感到非常興奮。”的人數占比43.36%,不同意的占比為18.7%;有超過70%的學生認為作為教師與學生交流是一件開心的事。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的職業情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在職業行為這個維度,有超64.5%的學生愿意積極參與教學實踐,期待提高教師技能;有超過73.72%的學生在校期間非常認真的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有50.95%的學生會經常關注與教師有關的福利政策;在“我經常閱讀與教師有關的書籍”一題中,有39.57%的學生可以做到;有接近55.29%的學生課外會積極參加與專業有關的實踐活動,15.72%的學生不愿意參加;有超過43.09%的學生愿意在網上查閱觀看教學方面的講座,不同意的學生有21.68%。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的職業行為處于中等水平,有一半以上學生經常關注有關國家政策,跟未來職業要求緊密相關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專業實踐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大,對教學實踐的參與和關注超過了教育教學書籍的閱讀。
在社會支持這個維度,有67.48%的同學認為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度很大,只有8.13%的學生認為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度不大,因此職技高師在校生對于教師的前景和心態是比較樂觀的;有超過69.92%的學生朋友支持他們成為教師,因此要擴大同伴的影響;有超過62.06%的學生認為教師模范人物的事跡對他們選擇成為教師影響很大,8.4%的學生認為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還有29.54%的學生處于不確定的狀態;有超過60%的學生認為疫情當下,教師的職業吸引力變大了,有7.59%的學生認為教師的職業吸引力沒有受到影響。由此可知,在社會支持維度,學生的認可度是比較高的,均高于前三個維度。學生認為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支持度很高,受教師模范人物事跡的影響較大,朋友的支持與否對自己選擇教師職業有一定的影響。在近幾年疫情影響下,教師職業穩定性的特點也在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這個職業。
經濟收入水平和社會聲望是人們考量某一職業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職技高師培養的本科生和職教碩士主要從事中職教師工作,加快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步伐,提升職業教育行業的吸引力是招攬優秀人才投身其中的重要前提,這樣也能使得從業者愿意在將來的教師崗位上投入更高的熱情。
提高職教教師的薪資待遇與社會聲望,建立健全經費投入機制,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這都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資金的投入。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應該建立科學合理的職教教師職業評價機制,通過積極宣傳加強社會對職教教師貢獻的認知程度,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對職技高師在校生入學前的專業選擇動機進行調查分析中可以發現,很多學生選擇職教師范專業是受到家庭和社會方面的影響,這與出于個體內部從教動機而選擇職教師范專業的學生相比,其教師職業認同感明顯偏低。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是因為當初不了解職教師范專業而填報的志愿,這部分學生的教師職業認同水平相對較低。
為減少學生在選擇專業時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職技高師需要完善專業準入和退出機制。首先,在招生時要實行準入測評機制。其次,對在校學生完善轉專業退出機制。目前,各高校現行的轉專業機制較為成熟,但多數學生轉專業是自我評估后得出的結果。學校在持續跟蹤在校生教師職業認同程度方面還有待加強,學校可以每學年針對各年級職技高師在校生的教師職業認同進行更新測評,對于不適合職教師范專業的學生,通過針對性訪談和思想輔導確認情況后,允許此類學生在通過相關能力考試后轉出原專業。這些舉措短期來看能夠確保更多職技高師在校生畢業后從教,長期來看,職技高師畢業生質量的提升和從教率的提高可以帶動職業吸引力的相應提升,提高其教師職業認同水平。
教師實踐能力是指教師為確保個人能利用已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實際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而必須具備的生理和心理特征。[7]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應該具備實踐教學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技術知識是中職專業課程內容的重要部分,技術理論知識與技術實踐知識的結合是實踐問題。職技高師在校生的教育實踐經驗越多,對教師職業的認同度也就越高,可見教育實踐經歷對職技高師在校生建立教師職業角色,提高教師職業認同作用十分顯著。
作為培養單位,職技高師要合理規劃各類課程中實踐教學的比例和時間安排。對于在校生來說,從入學的職業感知,到整個學習期間不間斷地參加見習、實習和研討等活動,可以準確地認知職教教師的職業特點。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體驗教師職業角色,在真實性評價中提高學生的實踐判斷能力,在真實的情境中培養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這是提升職技高師在校生教育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