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桐
(積石山縣梳木小學,甘肅 臨夏 731700)
個體自我價值的實現離不開一定的社會大環境提供的積極有效資源。在信息大爆炸的21 世紀,面對各種魚龍混雜且數量龐大的紛繁信息,如何選擇出有助于個體成長和發展的資源并恰當地予以運用創造社會財富,極大地考驗著個人的智慧和素養。尤其是自主學習能力的強弱更是在信息的篩選和利用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對于這一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應該宜早不宜遲,筆者認為在小學啟蒙階段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就需要教師結合具體學科特征適時地進行滲透或培養。為此,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經驗從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方法的豐富以及教學目標的制定等方面就培養和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進行了分析。
受經濟、文化、觀念等各因素影響,本地區學校教育教學水平長期以來普遍不理想,其中數學更是成為制約學校教學水平和大多數學生學習質量提高的瓶頸性學科之一。這也可以在平時的學習、測試和后期學生的中、高考成績中得到明顯的印證。由于數學師資和學生基礎知識薄弱,這一狀況在筆者所處的農村小學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需要強調的是,數學作為基礎性的學科之一,其學習效果的不理想會直接影響到諸如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偏理科類的學科學習,而其中包含的數學思維與方法如邏輯思維、數形結合、分類討論、方程思維、抽象思維、化歸思維等事實上也融合滲透于人們對日常各種問題的分析、思考和解決過程之中,并且伴隨著個體的學習、成長和發展,這種思維和方法愈是重要。面對這一狀況,結合個人日常的教學體驗,筆者認為數學學習效果的不理想與小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過度依賴教師有著直接的關系。表現如很多小學生在課堂授課時能夠聽懂教師的講解,而課后卻很難獨立解決相關問題,或者是在面對與課堂例題相似的問題時能夠獨立解決,但是在面對變式問題時卻無能為力。這直接反映出學生的思維方面比較僵化,缺乏必要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而這一現狀的出現,筆者認為與長期以來學?;蚪處煵桓曳攀肿寣W生獨立自主學習是分不開的。反之,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教師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給學生犯錯或者獨立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的機會,則有助于培養其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逐步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和能力,從而在整體上提高本地區小學數學乃至相關學科的教學質量。
成長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能夠獨立地思考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學習的進步也是如此,數學教學不僅需要“授之以魚”更需“授之以漁”。小學生數學自主能力的培養過程,一方面需要教師放手讓學生獨立地分析和思考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同學間的互學互助。因此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學生自主分析、思考探究能力,還是團隊合作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素養都會得到逐步提升。而對于信息時代的小學生而言,上述素養對于其今后的成長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如筆者在講述厘米、米等各種數學長度概念時,除了利用長度工具給學生直觀地呈現以增強其初步認知外,還特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間的探討互動,或者是觀察、參與、體驗等方式,從學生周圍的各種事物如學習用具、課桌椅、黑板、教室、教學樓等入手,逐步地明晰小學生對厘米和米等概念的認識與理解。在此基礎上,筆者鼓勵學生在回家后利用厘米和米等單位粗略估計或是測量家中各種物體的長度,并于第二天課堂上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通過這種逐步深入的方式,不僅拉近了數學教材知識與學生生活間的距離,更好地在學生內心建構起了對長度這一數學概念的認知和理解,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綜合素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養和提升,讓學生意識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通過觀察比較本地區很多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并結合日常的訪談交流,筆者發現,大多數教師都認為由于學生的數學基礎薄弱,迫于應試的壓力,課堂上根本不敢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甚至對學生而言較自由和難得自習時間也往往由教師掌控。學生很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是被動地面對數學知識。久而久之,不僅削弱了其數學學習的興趣,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也不盡人意。而數學教師在面對此種狀況時往往會進一步地加強課堂授課頻率或延長教學時間,由此不免會陷入師生皆累的尷尬狀況。而究其原因,筆者認為與小學數學教師不重視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過度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很大關系。而要解決這種尷尬,就需要數學教師首先轉變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培養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其由被動學逐步轉變為主動學。為此,筆者建議小學教師可做如下努力:
一是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如網絡培訓、同行經驗交流、反思教研等進行學習和提升,結合新時代對學校教學的新要求,積極主動地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明確自身的定位,既在新課改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師的主導作用需要更多體現為對學生學習的引導和輔助,努力構建開放、包容、和諧的數學新課堂,側重于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學生面對數學困惑時給予必要的指導,并非包辦所有的教學活動或者一味地壓縮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而要實現這一理念的轉變,筆者認為關鍵之一是應充分地信任學生,給學生充足自由的學習時間,在培養學生時間觀念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嘗試著管理和利用時間。不過需要強調的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不督促學生,畢竟對于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大多數小學生而言,尚缺乏一定的自律能力,貪玩好動是這一時期孩子的天性,若缺乏必要的外在約束,極容易讓小學生沾染上某些不良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更遑論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小學數學教師一方面需要堅持尊重和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另一方面還應把握好主體地位發揮的尺度。這就要求教師需要不斷地提高教學智慧和課堂教學中的組織管理和引導能力。
二是為了更有效地實現這種引導,小學數學教師應在平時多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以融洽師生關系,逐步實現“親其師信其道”的教學效果。較之于初、高中學生,小學生對教師一般情況下有著近乎崇拜的尊重和信任,而語文和數學教師又是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接觸最多的教師,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善用學生這份難得的尊重和信任,并以此為基礎和動力更好地進行數學教學工作。為此,筆者除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意用親和的語氣、溫暖的目光或豐富的肢體語言如輕撫孩子的頭發表示安慰、豎起大拇指表示肯定鼓勵等,還特別珍視課間十分鐘或課外活動期間與孩子們相處的時間,在與孩子們嬉戲玩鬧做游戲的過程中一步步地走近學生、了解孩子們的生活情況和思想動態。另外由于筆者所在的學校就在孩子們生活的村莊內,因此也方便教師們進行經常性的家訪活動,甚至晚飯后的田間地頭也是教師們與家長交流的好去處。通過這樣的努力,小學數學教師應讓自己成為學生心中的大朋友,也成為家長值得信賴的好朋友。而在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充分尊重和信任后,課堂教學過程中寬松自由的數學學習氛圍營造和家校共育的環境也便水到渠成了。由此,學生才有可能以更加自由、放松的狀態投入至數學學習的海洋之中。
教學方法的豐富和多樣化能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時空。筆者建議本地區的小學數學教師可嘗試如下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更多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機會:
一是情境教學法。情境是開展正常教學必備的條件之一,包括諸如問題情境、生活化情境等。其中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師必須注意問題的有效性,即能夠誘發學生的求知欲,且能通過問題的分析解決加深對相關知識的認知和理解,而不是類似“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無效問題。生活化情境強調教師在教學中利用生活化的素材或場景設計相關的問題。尤其是對于本地的小學生而言,其能夠有效地拉近教材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距離,且能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對解決現實生活的重要價值,以增強其求知欲。如筆者在講述《位置與方向》這部分內容時,在明確了東、南、西、北等方向后,首先便讓學生以自己為中心,說出自己的東南西北等不同方向的學生姓名;然后筆者帶學生走出教室,以教學樓為中心,讓學生利用畫筆勾畫出簡單的學校地圖。在此基礎上,為了鞏固認知和理解,讓學生利用周末回家時間盡可能以小組為單位畫出學校與自己家之間的路線圖,并注明位置方向和距離。在對方向或位置概念有了較明確的認識后,筆者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性地繪制了生活村莊的地圖,并用自己喜歡的顏色描繪涂色且進行了展示。通過這一系列寓教于樂的課堂學習及實踐體驗活動,既讓學生收獲了數學知識,也培養和提升了孩子們的實踐能力與家國情懷。
二是學案教學法,其主要用于課前的知識預習和新課的導入部分,學生可利用自習或課余時間通過學案學習熟悉新課。當然為了更加充分地發揮學案導學的價值,筆者在設計學案時一般通過觀察學生在自習時的預習新課情況、課代表的調查或作業的完成情況等初步地了解學情,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具體的學案、教學活動等。另外考慮到本地區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尤其是在知識輔導方面較欠缺,因此筆者一般情況下都在教材或課標要求基礎上適當地降低了學案設計的難度,然后在后期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再進行適當地補充和提升。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借助微信群等網絡方式進行教學,其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時空的限制,給學生更多自由學習的時間。不過這一方式筆者只是嘗試性地進行了應用,這是因為就目前本地區的情況來看,由于小學生群體中留守兒童較多,對孩子的監護主要由祖父母負責,效果還有待檢驗。不過就目前情況而言,借助于課后的班級群交流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督促學生學習的作用,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寬家校溝通的渠道。特別是對于外出務工的父母而言,借助于信息網絡技術的便捷性能夠更有效地關注其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以盡可能減少甚至避免小學生因父母陪伴不夠、交流不暢帶來的各種身心問題。
分層教學強調教師根據學生對知識的認知、理解和掌握程度設計個性化的問題、活動、作業等,實現因材施教的效果。這對于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同樣具有重要作用。當然這也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教師在課堂之外通過調查、交流等方式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具體學情。由此,數學目標的制定才更具針對性,自主學習的效果才相對更強。如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筆者往往會圍繞一定的知識點設計出不同難度的問題,或者給予不同深度的提示,然后采用小紙條或其他方式將之分別布置給相應的學生群體。需要補充的是,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分層或個性化的目標制定及指導時,應該堅持動態原則,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這是因為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數學教師必要的賞識和肯定,教師的積極評價能讓小學生有很多學習的動力和成就感。在目標的制定過程中,教師需要堅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及時地發現和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如一句贊美的話、一個鼓勵的眼神或者一枚贊美的小紅花等對小學生而言都是一種溫暖的鼓勵,都會成為學生學習和成長路上重要的加油站。
總之,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學科教學、學生個體學習和成長發展都有著重要價值,需要數學教師結合本地區具體的學情需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嘗試,豐富數學教學方法,逐步有針對性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助推學生更加健康、快樂地學習,也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