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第二實驗中學,山東 東營 257500)
初中數學是一門有著復雜知識、繁多內容、課程時間卻有限的學科。針對此門學科,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時應該結合學生實際,全面備課,科學導入課程;應該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應該在注重課堂提問時,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應該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中,指導學生們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分層學習等創新的學習方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能夠在優化的課堂教學中學有所思,學有所得。
一成不變的事物必然會讓學生們降低對其的興趣。筆者經過調查發現,初中數學教師們在教學時太過墨守成規,沒有注意課堂的創新,這樣的情況使得學生只能長期處于枯燥乏味的學習氛圍中,所以學生的學習熱情會不斷下降。而學習熱情的降低,讓其不會長時間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學習效率也會因此降低。但哪怕教師們知道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在不斷下降,也沒有及時地認識到墨守成規這一問題所在。在教學中,許多教師關注的重點只是課時的完成,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并不在乎課程是否創新,也不在乎教學是否無趣。處在青春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學生,面對長期沒有變化的枯燥課程,自然會因此而厭倦數學學習,進而也就影響到初中數學教學效率。
數學是一門讓學生們從不會到會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教師們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引領人、是引導者,應當引領學生學習。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們模糊了自己的定位,把自己放在了掌控者和主體的地位,很多時候都是由教師制定教學計劃和督促學生,學生們應該做什么題、怎樣做、需要達到什么階段等也一律由教師說了算。這些情況看似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學生,讓學生們收起玩鬧之心融入學習,但實際上模式化和規模化了學生的學習。在外界的約束下,學生們固然會學習,但一旦失去了來自教師、家長的約束,學生們就缺乏自我約束力,無法依靠自己完成學習。即使學生們開始意識到要自主學習,也會因為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約束力的缺乏,而無法集中精神,更別提提高學習效率。
事實上,初中階段的學生每天待在學校的時間很長,除了家長和同學之外,教師就是與學生相處時間最長的人。作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引路人,教師其實有責任、有義務開導學生,加強和學生的溝通,對學生的學習困境和生活困境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但就目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來看,現實生活中教師們并沒有與學生之間構建良好的關系,許多教師只是注重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上和學生們溝通,并沒有關注課外的交流。哪怕在課堂上溝通,師生們的交流也只是停留在了學生對知識的領悟、學習方法的轉變、學習難題的指導點撥等方面,缺乏真正的心靈溝通,教師沒有真正地關心學生的生活,也沒有聆聽學生的心聲,更沒有采納學生的意見。正是這樣的溝通交流,使得師生之間的關系愈發疏遠。學生們不愿意與教師交流,不愿意向教師吐露心聲。時間一長,教師和學生之間就會出現隔閡,學生們也就不愿意配合教師學習,教學效率也會因此不斷降低。
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就是全面備課和科學的課程導入。眾所周知,課堂教學分為三個環節,分別是課前的準備環節、課中的授課環節以及課后的復習環節。不僅僅是教師需要備課,學生們也需要備課,而教師的備課既要備教材,也要備教法。備教材是指教師需要以對教材的深刻研究為基礎,對教材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和加工,然后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合理明確,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等等進行明確。備教法則是教師需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通過對教學理念的創新,對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掌握,而后以啟發式教學思想為指導思想,和諧統一起“教學有法”和“教無定法”等。學生的備課則是需要學生們利用課前時間,對新的知識進行認真預習,需要通過預習對新知識和原有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挖掘和發現,并以多角度對其進行理解。在新課程改革下,初中數學教師需要重視起每一個環節,需要在重視自己的備課時,也重視起學生的備課。只有教師自己能夠深刻地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重難點內容,全面探索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才能讓學生在已經明確的教學內容中,加強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而只有學生能夠重視起對知識的預習,才能明確要學習的知識內容,才能在深刻地預習知識時,進一步地掌握所學知識。另外,教師指導學生們進行知識預習后,在正式的課堂講解之前,教師還需要利用良好的方式,對課程知識進行科學導入。正所謂“良好的開端屬于成功的一半。”事實證明,一個科學的課程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因此,作為教師就需要在充足的備課并指導學生們預習課程后,在講解課程時科學導入課程。
比如,教師在講解《統計調查》一課時,首先就需要讓學生們主動預習起此部分的知識。為了讓學生初步地理解到此部分知識,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們自主調查生活中自己家庭每日、每周、每月的用水量和用電量,在調查之后對相關的數據進行統計,并在之后利用這些數據計算出每個月要交的水電費。當學生們統計調查自己家庭每日、每周和每月的用水量、用電量后,教師就可以利用科學的方式導入課程。如教師可以講解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小明的爸爸叫小明去購買一盒火柴,出門前,小明爸爸囑咐兒子要買能夠點燃的火柴。小明拿著錢出門,過了好一會兒才回到家。此時小明爸爸問小明:‘火柴都能夠劃燃嗎?’小明肯定地說:‘是的,都能劃燃。’小明爸爸詢問小明:‘你怎么這么肯定?’小明將火柴遞給爸爸,興奮地說:‘我每根都試過了。’”在講解完此故事之后,教師就可以詢問學生:“小明為何如此肯定所有火柴都能夠劃燃?其采用的是什么調查方式?此方式有何好處?其弊端在哪?是否有其他的調查方式?”面對教師的一系列問題,大多數學生都會陷入沉思,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回答出相應的答案。這時教師就可以導入新課——《統計調查》,并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疑問學習新知識。此種方式,就能夠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學生的精神,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在強化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下,增強其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其學習效率的提升。
在正式的課堂教學環節中,初中數學教師需要在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后,對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明確和凸顯,需要在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的同時,給予學生足夠的討論時間和空間,需要將課堂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其次,由于初中階段的數學知識難度比較大,而學生們普遍沒有發展抽象性思維,缺乏更好的學習能力,此時教師就需要在對自己的課堂引導作用進行凸顯發揮時,以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利用科學的方式,如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分層教學方式等等,指導學生們對知識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討論,讓學生們在討論中對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分享,對自己學習的思路方法進行充分的表達。再次,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需要以對學生參與意識的激發為主旨,以對學生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目標,對一個民主平等、融洽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進行營造,需要在對和諧的師生關系進行構建后,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在提出問題時,教師也需要提供學生們暢所欲言、積極討論的平臺和空間,要做到討論自由、思維自由、學習自由。如此方能讓學生在和諧的教學課堂中,積極地參與進知識學習;也才能讓學生在和同學、教師的交流探討中強化對高效數學教學課堂的構建。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保障。一個好的問題,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又能夠引發學生的思維。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對課堂問題進行科學設置。具體來說,就是教師需要對提問內容進行科學選擇,既不能太難,讓學生們摸不著頭腦;又不能過于簡單,使得學生們無法發散自己的思維;最重要的是提問需要吻合于當前的教學目標。其次教師提問需要注重層次,每個學生無論是學習特點、學習習慣、基礎知識、學習風格還是學習需求、能力水平、發展規律等等都存在不同,因而教師需要在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了解并給予尊重后,以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為前提開展提問,并通過此實行“因材施教”。接著,教師在提問時需要精煉化問題的措辭、清晰化自己的語言、新穎化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們能夠在一個一個啟發式的問題中,更加深入地思考分析問題,交流討論問題和探究解答問題。
例如,教師在對“平面直角坐標系”知識進行講解時,大多數學生其實很難對x 軸和y 軸的基本含義和概念定理等進行理解,也無法對其中各種直線、曲線的應用方式進行掌握。此時教師就可以以實際案例為依據,作出相應的假設,讓學生們對其中的規律進行思考分析,讓學生們在自己思維的發散中對自身的意見想法進行積極表達。其次教師再以此部分知識的教學目標為前提對學生進行提問,“數軸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確定平面上點的位置”“如何根據點的位置寫出點的坐標”“點的坐標的意義是什么”“平面直角坐標系有哪些特征”等等。之后教師再對知識進行評述,并對其中的知識和原理開展明確的介紹講解。而針對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教師就可以利用“小老師制”,讓其他能力較優秀的學生簡單地講解相關知識,在此講解中主要是明確重難點內容。之后教師再在教學課堂中,針對重難點知識進行全面深入地講解。利用如此方式,既可以對和諧的教學氛圍進行營造,又可以構建出和諧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更是能夠在強化學生之間的交流探討下,促進學生主體地位和作用的發揮,活躍學生的思維。從而能夠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和表達能力時,提高教學效率。
教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創新。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各教師能夠應用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也越來越多,相應的教學方式也得到了良好的創新。教師們不僅能夠利用黑板、粉筆教學,還能夠利用各項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數學知識進行直觀展現,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轉化教材中的文字,使其成為生動的圖片視頻;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關聯新舊知識,凸顯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另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起信息技術,實際上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出豐富形象的教學情境。在新課改背景下,新課標提出了“數學教學應該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為出發點,在對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緊密聯系后對生動有趣的情境進行創設”的教學理念。因而在這樣的情況中,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結合起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數學知識,可以生活化數學知識和問題,問題化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可以讓學生們能夠在學習知識解答問題時聯系起生活,在生活中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學知識解答問題。
例如,教師在講解各種幾何圖形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對生活中常見的圖形進行展示,并在展示中詢問學生這些圖形屬于哪種圖形?或者教師也可以直觀展示出各種圓柱、圓錐、矩形、球形等圖形,并讓學生們在分析這些圖形的形狀特點、性質概念后對其的優勢作用進行討論,并模擬出這些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和狀態。這樣一來,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了解,發揮出學生的想象力,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能夠讓學生在知識的直觀感受中,增強其對數學知識的體會,提升其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和諧的課堂氛圍能夠讓學生們融入其中,感受到學科的知識魅力,沉浸于數學學習。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想提高最終的教學效率,應該嘗試著應用有趣的教學游戲,讓學生們可以在游戲中學習數學概念,產生濃厚的興趣后優化學習。如在新課講解后,教師可以準備相應的題目紙條,應用擊鼓傳花的游戲方式讓學生們抽取紙條,抽取紙條的學生要準確回答出紙條上的問題。這樣既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檢驗,又可以集中其注意力,更能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其次,初中數學教師們可以選擇在實際的教學中,嘗試著融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數學文化。
眾所周知,數學知識并非單純的數字邏輯,其更是千百年以來無數數學家們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教師們的教學不僅要注重知識的講解,還要關注數學文化的傳輸。如教師們可以在課程講解中介紹華羅庚、恩格斯等數學家的故事;可以在《勾股定理》一課中講述勾股定理史;可以在一次函數知識中滲透運動和發展思想;在曲線與方程的數形結合中講解矛盾轉化的范例等等。通過對數學故事、數學家人生經歷的講解,讓學生們感受到數學文化,提升文化素養。
在新課改背景下,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效率不僅是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也是學生真正全面掌握知識的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優化課堂教學、創新教學方式、創設教學情境、營造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從而在良好學習方式的掌握和應用中,加強對知識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