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徐
(昆山開發區兵希幼兒園,江蘇 昆山 215300)
兒童博物館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涉及的資源具有一定的廣泛性,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合作。兒童博物館的創建需要以滿足幼兒教育需求為前提,并以培養幼兒的綜合素養為目標和方向。本文將從創建“兒童博物館”對于培養幼兒綜合素養的作用出發,探索創建兒童博物館的策略,希望為幼兒教育工作者帶來新的思考和啟示。
幼兒綜合素養涉及多個層面的內容,包括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下文將從這三個層面出發簡要探討創建“兒童博物館”對幼兒綜合素養提升的意義。創建“兒童博物館”可有效幫助幼兒教育工作者拓展幼兒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激發幼兒的思考力并提升幼兒的理解力。幼兒的日常活動空間應適合幼兒的成長發育,并對幼兒的學習生活有相應的促進作用,創建“兒童博物館”就是為幼兒創設一種符合其教育需求的學習環境,并為其提供一種接觸各類教育資源的渠道。幼兒通過參與“兒童博物館”活動,積極思考與探索,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思維的發展及頭腦的啟發,并在無形中培養了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對幼兒綜合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的價值。幼兒思考能力的提高是幼兒綜合素養提升的重要表現之一。思考能力是幼兒成長發育過程中最先得到培養的能力之一,是支持幼兒探索世界并發現自然規律的重要技能。幼兒只有培養思考興趣,敢于思考并學會正確思考,才能不斷發現生活與學習的樂趣,從而有意識地學習和創造,繼而獲得綜合素養的提升并得到全面發展。
幼兒的學習能力是幼兒綜合素養的關鍵部分,也是幼兒發展其他能力的前提。創建“兒童博物館”對于提高幼兒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的能力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兒童博物館”的核心建設理念就是為幼兒創設一個充滿趣味且適合幼兒學習發展的科學環境,使幼兒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外得到更多學習的機會。通過創建滿足幼兒需求和興趣的“兒童博物館”,引導幼兒主動閱讀、觀賞或互動,進行自主學習并獲得深度思考,在無形中幫助幼兒培養學習能力,為幼兒未來更深層次的學習提供能力支持。參觀多樣化的場館并參與各類博物館活動,鼓勵幼兒將看到及聽到的事物與課堂學習內容相結合,讓幼兒在“兒童博物館”的環境中自主發生學習行為,從而促使幼兒完成學習過程,并逐步提高學習能力。幼兒通過參觀“兒童博物館”提高學習能力是培養幼兒綜合素養的要求之一,學習能力的提高為幼兒的全方位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是幼兒成長發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
幼兒綜合素養的提升除了體現在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的發展之上,還體現在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這一方面。創建“兒童博物館”需要進行資源和材料的收集,而與普通博物館的資料收集過程不同的是,“兒童博物館”的材料收集過程主要由幼兒、教師、家長共同完成,其中幼兒是材料收集的主力。“兒童博物館”的創建以幼兒的興趣和發展為主要方向,因此鼓勵幼兒參與到創建過程中可有效提高幼兒的參與性和動手能力,并為幼兒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幼兒教育工作者可鼓勵幼兒收集自己感興趣的物品并帶到“兒童博物館”中進行裝飾與展示,展示的過程也是分享與探索的過程。幼兒通過展示自己收集的物品與同伴進行交流,并與同伴一起深入研究,催生出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這是幼兒對事物的探索本能,也是幼兒進行自主創新的前提。幼兒在收集藏品并積極分享探索的過程中很容易會創造出新的玩具與新的玩法,這本質上就是幼兒獲得創新能力的表現。
幼兒通過幫助創建“兒童博物館”獲得創新能力,這是促進綜合素養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創新能力是綜合素養的內容之一,也是保證幼兒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培養創新能力是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而然會出現的一種幼兒教育訴求,若幼兒教育工作者能積極引導,必然會為幼兒的科學發展帶來更多的機會。幼兒教育工作者應積極參考國內外先進的“兒童博物館”創建理念,以提高幼兒創造力、提升幼兒綜合素養為重要目標,制定科學的創建方案,保證幼兒在提高創造力的基礎上得到綜合素養的提升并獲得全方位發展。
目前,我國兒童博物館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所以未建設完整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務,因此工作人員會采用借鑒國外成功案例進行博物館的建設,這樣的建設模式容易出現重復效仿的情況,并且博物館工作人員沒有進行有效的交流合作,經常會出現閉門造車的問題,導致博物館工程建設缺乏創新性。所以在進行兒童博物館建設教學活動中,應當加強視覺效應的應用,營造良好的溝通互動形式,能夠利用博物館資源對兒童和家長進行有效的教育,改善博物館的經營現狀,促使博物館可以轉變成為兒童喜歡的一種娛樂環境,同時要通過開展兒童博物館的方式,最大限度刺激兒童潛能的發揮,促使兒童博物館能夠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市場前景。兒童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所以兒童可塑性相對較高,在兒童博物館建設中,需要為兒童提供更加良好的環境,從而激發兒童的潛能。從以往成功的案例來看,兒童接觸事物就可以提升自主觀察和推理分析能力,兒童更加喜歡接觸新鮮事物,這屬于兒童的學習策略,符合博物館功能,博物館應當為兒童營造一種愉悅的氛圍,為兒童提供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空間,并且能夠加強兒童與其他兒童的溝通互動,這樣就可以為有兒童打造一個自主學習的活動范圍。從世界經典案例來看,20 世紀70年代史密斯尼博物館就已經開設了兒童區域,兒童可以在該區域看到各類礦物和動物標本,讓兒童近距離接觸實際感悟,從而提升兒童的思考觀察能力,讓兒童可以獲得更寶貴的知識。
兒童博物館的創建核心目標是為了促進兒童全面發展。一般來說兒童博物館可以以創建主題活動的方式展開課程,例如在班級內可以為兒童構建玩具博物館、紐扣博物館、盒子博物館等,讓兒童可以在博物館中經常看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物。除此以外還可以為兒童打造自然博物館,為兒童在博物館中擺放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看到的各類植物,從而增強幼兒的自然觀念和生活經驗。這些博物館的建設都凸顯活動主題,并且能夠讓兒童在活動中獲得主觀學習情感。
在構建博物館課程時,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課程內容都必須要符合兒童的生活場景,兒童的日常生活才是兒童獲得知識的主要方向。利用日常生活事物,不僅可以促使博物館課程變得更加豐富有趣,還能夠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和生活化經驗,讓兒童可以根據個人生活經驗完成自主創新和實踐活動。例如可以在兒童博物館主題活動開展時展開以折紙為主題的活動,可以首先為兒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小朋友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哪些紙?這些紙有哪些作用?紙又是從哪里來的?造紙應該用什么材料?”這些問題由淺入深地介紹紙的由來和作用,并且讓幼兒在博物館主題活動中可以進行實踐自主操作。隨著幼兒操作和自主探究問題被解決后,幼兒的實際情況用游戲輔助素材時,對各類形狀的盒子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兒童這一特點為幼兒開展盒子為主題的活動課程,讓幼兒主動發現盒子的大小不同和用途的不同,讓兒童了解盒子的制作方式。
資源和材料的收集是“兒童博物館”創建的首要環節。相關人員應組織幼兒、教師及家長有計劃地收集具有重要收藏和展覽價值的物品,為“兒童博物館”的設計提供素材。幼兒教師可先對幼兒的興趣與愛好進行統計和調研,對不同幼兒感興趣的活動進行分類記錄,隨后針對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材料收集方向。在完成前期調研之后,教師和家長可開始著手安排幼兒參與到資源和材料的收集活動中,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的活動區域找出感興趣的事物作為“兒童博物館”的“藏品”。“藏品”可以是兒童喜歡的玩具或創作的圖畫,也可以是具有觀賞價值的生活用品或花草植物。教師和家長應盡可能鼓勵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對于幼兒的“藏品”選擇也不應過多干涉。
幼兒在親身參與“兒童博物館”資源及材料收集的過程中很容易會對“兒童博物館”的創建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并逐步提高對美好事物的發現能力,養成樂于觀察、勇于嘗試的良好習慣,這是幼兒綜合素養水平提升的顯著表現。幼兒綜合素養提高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幼兒“發現美”與“探索美”意識的養成,幼兒只有對未知世界產生積極的興趣并主動地發現與嘗試,才能使思考與感知同步作用,最終獲得全方位發展。鼓勵幼兒參與“藏品”收集就是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導其主動發現世界、感知世界、探索世界,從而保證幼兒腦、眼、手協同作用,不斷提升綜合素養發展水平。
創建“兒童博物館”是一項具有復雜性的工作,收集資源與材料是這項工作的先導環節,在完成這部分的內容之后,“兒童博物館”就完成了基本的框架建設,此時開展科學的游戲活動對資源進行有效利用就成為最重要的環節。創建“兒童博物館”除了包括向幼兒展示更多有益的教育資源,讓幼兒獲得更多學習發展的渠道,還包括組織多樣的博物館活動豐富幼兒教育形式,使“兒童博物館”能物盡其用,更好地發揮其價值。開展豐富的“兒童博物館”活動可幫助幼兒通過實踐的方式培養耐心與受挫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綜合素養水平。
幼兒教育工作者可組織幼兒將收集的材料進行二次創作,如利用常見的生活用品進行手工藝品制作并進行展覽。教師應鼓勵幼兒不斷試錯,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不斷嘗試,最終完成活動目標。幼兒在參與“兒童博物館”活動的過程中,其受教育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更新和發展,豐富的教育形式能有效提高幼兒綜合素養的培養效率和質量,保證幼兒各方面能力技能的進一步提升。開展“兒童博物館活動”豐富幼兒教育形式是博物館創建工作的重要內容,教師若能有效完成這項工作,必然會為幼兒綜合素養的培養工作提供不小的助力。因此幼兒教師應合理設計并科學規劃相關的活動,以豐富的活動為“兒童博物館”的創建完善框架,并為幼兒教學進程的推進提供支持。
創建“兒童博物館”應充分考慮幼兒的教育現狀,且創建的目標、內容和步驟應與幼兒課程相適應并保持一致的步調。幼兒參與課堂學習是幼兒初級教育階段提高綜合素養的主要模式,“兒童博物館”作為一種輔助形式需要與主要模式保持一致的方向,不可脫離實際或與幼兒的課程內容相悖。幼兒教師應對“兒童博物館”中的資源進行適當篩選,選出與課程要求相符的內容并進行著重展示,同時鼓勵幼兒將日常課程中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兒童博物館”的活動之中,使“兒童博物館”的價值得到更高效地凸顯,并為幼兒綜合素養的提升發揮最大化作用。
兒童博物館創建活動的核心是教育作用,所以需要以主題活動為載體,以兒童感興趣的事物為產品展開相應的主題教育內容,這樣才能夠讓兒童進行深入研究之后提升兒童的綜合素養。從學校角度來說,應當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將各班級博物館活動中的好做法加以分享,凸顯共享性質,增強兒童參與博物館活動的有效策略。一般來說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式:首先在班級博物館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兒童在公共區域粘貼海報,邀請更多的兒童來班級內進行參觀,并且在海報中表達主題活動的時間和內容,讓更多的人接觸了解主題活動;其次可以在班級內部成立博物館解說員團隊,在進行展示的過程中,可以由幼兒化身為解說員向觀看者進行講解,這樣能夠增強幼兒的實際體驗,并且還能夠讓幼兒可以擁有向他人展示自己博物館內容的自信心。拓寬幼兒的知識視野和活動體驗,并且實現了班級之間的資源共享,喚起幼兒博物意識和探究興趣。
創設自然博物館需依據每個要求和設計進行布置,兒童所處的教學環境不僅要充滿綠色,還應具有生動的課程特色。學校種植的各種植物都必須具有課程重要性,不同種類、不同季節的植物能夠組成一個自然博物館。學校的植物也需有不同的形狀、季節、開花和結果類型,進而為兒童提供更多的課程資源,并使其更加多樣化。景觀壇上種植的植物通常是相同的,無法滿足兒童的需求。而植物博物館中的植物更具自然感,不必種植在花園中,可在許多意想不到的地方生長。因此,不能由于場地小而放棄博物館的建設,也可以在其他地方種植各種植物。此外,學校還可以豐富、擴展學校自然環境,充分利用周圍的其他資源,豐富兒童的課程資源,使兒童參與管理、種植、觀察和收獲,充分認識到博物館建設的重要性。
創建“兒童博物館”是新時期素質教育改革對幼兒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其在培養幼兒綜合素養方面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本文著重探討了創建“兒童博物館”對培養幼兒綜合素養的意義和價值并提出了相應的創建策略,幼兒教育工作者可以此為鑒積極探索實際的“兒童博物館”創建方案,為幼兒綜合素養的提升帶來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