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自嫻
(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西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甘肅 蘭州 730070)
“解決問題”是貫穿于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征等因素直接影響著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在教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們發現反復強調的問題,孩子們依然出錯。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呢?下面,筆者將從以下五個方面簡單談談自己對小學一年級解決問題教學策略的一點思考。
一年級的學生雖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概念,能夠初步地進行判斷和推理,但思維水平總的來說仍是非常低的,仍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根據這一特點,一年級數學教材中的“解決問題”在表現形式上經歷了由“圖”到“文字”的演變過程,首先學生接觸的是“純圖畫題”“圖畫符號配合題”“圖文題”這幾類解決問題,接著出現了簡單的“文字題”。能夠正確讀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讀題的過程即理解題意的過程。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通了、讀多了,孩子自然也就懂了。然而,一年級學生受識字量的限制,閱讀理解能力有限。如何讓學生正確讀題,讀懂題目?筆者認為對于不同的題型,教師們要引導學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讀題,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看圖列式類題是一年級學習加減法時最早接觸的一類解決問題。讀此類題目時,教師們常引導學生采用觀察——復述——提問——再復述的四段式方法。首先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片,發現數學信息。接著讓學生說一說,即復述看到的部分。再找題目中問號出現的地方,問號表示什么意思,進而提出問題,最后將問題與前面復述的部分合起來進行完整的描述,即再一次完整復述題意。運用這樣的四段式方法讀題的過程中,可讓學生逐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如下看圖解決問題。

圖1
師:同學們先觀察圖片,說一說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左邊有三只鴨子,一共有6 只。
師:大括號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合起來、加起來的意思。
師:問題是什么?
生:右邊有幾只鴨子?
師:能連起來完整說一說嗎?
生:一共有6 只鴨子,左邊有3 只鴨子,問右邊有幾只?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后的復述環節,大部分孩子都能看懂圖意,但有一部分孩子并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述圖的意思,更不會提問題。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們要鼓勵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同時,教師們也鼓勵學生當“小老師”,讓同齡人用自己的語言把題目講給其他同學聽。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要將圖片中展示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也是一件不簡單的事,尤其在“圖畫符號配合題”這類題中。學生當“小老師”時,首先要自己明白圖畫以及符號的含義,比如常見的有“大括號”出現的一類題中,學生要講清楚“大括號”和問號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再將圖翻譯成文字語言講給大家聽。還有常見的含有虛線框、斜線等看圖列式題,教師要在教學中耐心引導,讓學生明白這些圖就表示減去,要用減法計算,然后讓學生再完整講一講圖意,讓孩子們在自己講或者聽別人講的過程中培養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有時候孩子們會將一幅簡單的圖或者一個加法算式編成一個數學故事講出來,這樣解決問題的課堂將少一些枯燥,多一點樂趣。同時,當“小老師”講解的過程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后教師還可布置一些根據算式畫圖的課后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畫圖、講故事的活動,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加深對看圖列式類題的理解。
例:根據2+2=4 這道題畫出一幅圖,并根據圖講故事。
生:我畫了兩個小黃人正在草地里和兩只蝴蝶玩,一共是四個,用算式表示是2+2=4。

文字式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從直觀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起點,因此,這類題目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于孩子的學習意義重大。對于閱讀量較低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讀懂文字類題目也是一大挑戰。在讀此類題目時教師們常采用“尋找關鍵詞”法,即教師引導學生反復讀題,找出題中關鍵詞并標記,進而分析題意,構建模型。
例如,“籃子里有一些蘋果,我吃了5 個,還剩2個,籃子里原來有多少個蘋果?”這道題學生很容易列減法算式5-2=3,出現這種錯誤的主要原因是對題目理解不夠。在讀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找題中關鍵詞,在本題中標記出“原來”二字。師:“原來”是什么意思?生:“原來”就是沒吃之前的。師:怎么知道沒吃之前蘋果有多少個?生:用吃掉的加剩下的就是沒吃之前籃子里的蘋果數。從而構建了此類解題模型:用掉(吃掉、走了)+剩下的=原來的。這樣學生在以后遇到此類題型時就不會列減法算式了。
又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00 以內數的認識》解決問題(教材第46 頁的“做一做”)一課中遇到該問題“82 塊餅干,10 塊裝一袋,可以裝滿幾袋?”時,首先筆者讓同學們自己默讀題目,然后對于“滿”這個字,通過一連串的問題“什么是‘裝滿’?裝2 個是裝滿嗎?裝9 個是裝滿嗎?”讓孩子們知道“每袋恰好裝10 個就是裝滿,不能多也不能少”,從而讓孩子知道了什么是“裝滿”。在教師的引導中學生養成讀題時尋找關鍵詞的習慣,可幫助學生準確理解題意,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當然教師們也要讓學生學會提取題目中的有用信息、刪除無用信息。例如,“有16 人來踢球,現在來了9 人,紅隊踢進了4 個,還有幾人沒有來?”在這道題中,可以讓學生先粗讀一遍,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有16 人,現在來了9 人”并刪除無用信息“紅隊踢進了4 個”。教師在引導孩子的時候可以多加提問:“在該題中所有的信息都有用嗎?哪句話不需要也可以解出這道數學題?這句不需要的話就是無用信息。我們可以用鉛筆劃去無用信息,避免干擾大家的解題?!迸囵B學生學會提取有用信息、刪除無用信息,其實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解題速度,這樣在以后遇到題目冗長的數學題時,同學們可以通過提煉有用信息、刪除無用信息,減少了讀題的時間并且排除了誤導。
在解決問題中要做到:教師引導學生讀,使學生學會讀;學生自己讀,能使其在靜中思,在思中悟;讓同桌互讀互聽,使其將自己讀后的見解分享給他人,增加知識的厚度。通過這樣的過程,就可以把數學問題像語文一樣,讀通了,讀懂了,進而讀厚了,學生就成長了。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們還可讓學生多讀一些數學繪本、數學故事書,也可讓學生嘗試寫寫數學小作文,定期地開展分享交流。在讀和寫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對文字題類型的數學問題的理解。
一年級的孩子理解能力比較弱,很難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所以需要教師提前思考后將抽象的數學問題用周圍的實物代替轉換,用身邊具體的實物引導學生將復雜問題簡單化。

例如“公交車上原來有9 個人,到達一站后下去了5 個人又上來4 個人,車上現在有多少個人?”在講解這道題目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桌面上用9 根小棒實物表示車上原來的9 個人;下去5 人,轉換成小棒就是從中拿走5 根小棒;又上來4 個人,轉換成小棒就是再拿出4 根小棒。于是,桌面現在有8 根小棒,得到答案:車上現在有8 個人。在講解這道題時,通過將上下車的人數問題轉換成實物小棒問題,然后教師簡單直觀地演示這一過程,將“上車”替換為“拿出小棒”,將“下車”替換為“拿走小棒”,教師直觀地演示使得同學們茅塞頓開。在講解時教師需要事先組織好語言,將“上車”一詞過渡到“拿出小棒”,將“下車”一詞過渡為“拿走小棒”。這樣,將上下車問題轉換為身邊的拿小棒的問題,利于學生思考。一年級孩子的理解能力較弱,需要教師將數學問題用孩子們能理解簡單語言描述出來。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可以使數學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更重要的是領會數學思想方法是通向遷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如果把數學思想和方法學好了,在數學思想方法的指導下解決數學問題,數學學起來就較容易,可見數學方法的重要性。掌握多樣的數學方法并運用多種不同方法解題的過程,是激發孩子們探究興趣的一種有效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第一學段(1~3 年級)的學生要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題方法。探究不同解題方法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碰撞的過程,不同孩子的分享,可以讓所有孩子受益。因此,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并鼓勵學生采用多種解題方法,在運用多種方法解題的過程中,可拓展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在教學中,常見的解決問題的數學方法有數數法、畫圖法、列表法、假設法、分類討論法等。
例如,“小麗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麗和小宇之間有幾人?(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例6)解決該問題時教師可引導孩子理解“之間”是什么意思,然后用數數的方法完成,從10 數到15,之間有多少個數?即之間有多少人。也可用如下畫圖方法完成:

他們之間有4 個小圓圈,代表有四個人。
此題孩子們還可借助直尺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因學生本身存在的個體差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面對同樣的問題都能夠想出不同的解題方法。在最初給一年級的學生教授解決問題類題目時,可讓孩子們匯報自己的想法,教師再進行提煉、補充、總結并進行講解。接著讓孩子們在理解的基礎上模仿教師采用不同的方法再次解題,通過模仿,進而學會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不斷地應用中內化成一種對數學的理解與思考,真正提升數學素養??傊?,建構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
“解決問題”中的數學問題往往來源于生活,一定的生活經驗對人們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很有幫助。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們可以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在人教版一年級的數學課本中有很多數學活動,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這樣的學習更能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學生很好地理解數學問題做好鋪墊。所以課前或課后筆者常會給孩子們布置一些小任務,比如找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做成數學畫報,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超市買東西,了解購物中隱藏的數學問題等。
例如以熟悉的超市購物為載體,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將數學問題融于購物的情境之中,聯系生活實際講數學,把孩子的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這樣的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生課堂主動學習的內趨力,增強對問題的理解能力。
《小學教學課程標準(2011)》要求,通過數學教學要使學生“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學生這“四能”,現階段使用的義務教育教科書將循序漸進地提供了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即“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確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們要讓學生經歷“觀察圖片或者讀題——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檢驗和反思”這樣幾個步驟,在頭腦中建構這樣的解題模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做題習慣。只有形成明確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才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檢驗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不能被忽視。在反思與回顧中,不僅可以檢查結果是否正確,還可以使學生更加清楚提取有用的數學信息的重要性。同時,在檢驗與反思的過程中還可以再想出更多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拓寬解題思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解決問題教學在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又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因此需要教師們不斷思考和探索,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把握教材特點,幫助學生建構多樣化的解決策略,真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