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碩嫻
(江蘇省昆山市張浦中心幼兒園,江蘇 昆山 215300)
陶行知先生根據當時的教育現狀,提出了“教學做合一”和“生活教育”等先進的教育思想理念,要全方位地關注幼兒教育方面的教育、學習、實踐三者的統一,要讓孩子們學會運用熟悉的生活素材,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能夠滿足幼兒對于生活的探索需求。幼兒園教育活動主要以游戲為主,通過游戲了解幼兒思想,洞察其行為,實施教育。區角游戲環境的創設關乎幼兒參與積極性,因此,基于陶行知理念創設環境能夠為教育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在當今時代,兒童接受怎樣的教育已經不僅僅關乎于其自身的成長和發展,更關乎著國家和民族未來的發展。對此,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育應從兒童時代下手”這一觀點。幼兒教育作為一生中的基礎教育階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當今時代,隨著教育的不斷革新,雖然我國的幼兒教育逐漸開始重視對幼兒進行多方面的培養,但是受到傳統學前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家長依然更加重視孩子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像一些寫字、數字認識、繪畫等知識依然是評價孩子的主要標準。這一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并不適合幼兒自身的發展,并且,這一教育模式下成長的幼兒也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需求。因此,在幼兒園的學習和游戲活動中,應積極貫徹陶行知教育理念。
陶行知認為,幼兒的生活就是他們的教育,在對幼兒進行教學指導或安排活動時,具體教育內容必須能夠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必須要結合其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對其進行引導。只有充分滿足孩童的心理,引導其充分體驗生活和知識之間的關系,才能逐漸促使其學會結合已知的知識技能解決身邊的問題。同時,這一方式也能為幼兒的幼兒園生活增添更多的樂趣,能使其更加容易接受,在體驗到應用所學知識的快樂的同時,產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并且,在幼兒園的區域游戲設計中融合陶行知教育理念,還能促進幼兒自身探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動手操作等等綜合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這一教育理念的貫徹,也為幼兒的學習和成長拓寬了更多的空間,拓寬了更多的可能性,還能促進幼師和幼兒之間更加和睦地相處,使關系從告知和被告知轉變為合作式關系,有利于教師對幼兒的心理具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從而更好地實施針對性指導教育。
區角游戲環境的創設一定從孩子們的興趣出發。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興趣決定了他們游戲活動的成功與否。與此同時,活動的興趣是他們參與游戲的重要動力之一。當幼兒對于游戲環境產生興趣時,才能積極參與其中。所以,幼兒園游戲環境的創設,一定要注意圍繞幼兒興趣,一切從幼兒的活動興趣出發。教師要充分考慮他們的知識學習需求和身心發展需求,盡可能創造富有趣味的游戲氛圍,吸引其關注。趣味游戲環境的創造應該從幼兒認知能力、心理發展和接受能力多個層面出發,關注幼兒的游戲需求,設計游戲活動主題。一定要注意讓孩子們能夠利用自身經驗自主完成游戲活動。另外,在區角游戲活動難度設計方面,也一定要考慮符合幼兒能力發展的需求。
例如,在小班幼兒區角游戲環境的創設過程中,教師需要分析幼兒實際的生活經驗、社交能力,可以在區角之中投放各類活動玩偶,讓他們組成“娃娃家”,讓幼兒分享玩具,參與交流,在輕松的游戲氛圍當中體會和他人交流的學習樂趣。在“娃娃家”當中,幼兒還可以模擬家庭環境參與情景表演,在游戲當中逐漸形成社會意識。因為小班的幼兒對于玩偶和娃娃較感興趣,因此,投放上述材料能夠激發幼兒的游戲熱情,主動參與活動。
再比如,針對中班幼兒園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創設出其喜愛的、認同的區域活動。比如,可以展開“粉刷房子”這一區域游戲,讓孩子們學會應用不同的顏色創意粉刷房子,使用不同的刷子掌握正確的涂色方式。教師可組織幼兒展開合作學習,使其在游戲中體驗合作的樂趣。在活動開始之前,為了提高其游戲的積極性,激發其興趣,可結合談話對幼兒進行引導。如,“新的社區建成了,我們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小房子,今天我們一起對自己的房子的外墻進行裝飾,好不好?”這一對話引導,能夠促使幼兒躍躍欲試,產生強烈的好奇心理。同時,其在分組進行粉刷游戲的過程中,還能體會到與伙伴之間的合作樂趣,實現互相欣賞的同時,有效激發幼兒的創意和想象。
環境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其是幼兒賴以生存的基礎條件。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應積極以陶行知教育理念作為依托,通過為幼兒打造有趣的生活環境,促使其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1.游戲材料選擇生活化
豐富的游戲材料是幼兒開展游戲活動的基礎條件。在幼兒園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游戲材料,教師要能夠結合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指導中重視將權力歸還給孩子,充分給予其自主探究和想象的空間,使其思維不再受到局限,提高其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育是不可以脫離生活而單獨進行的。在幼兒區角環境創設起始階段,可以選擇生活當中常見的材料,利用廢舊物品,像飲料瓶、廢紙箱、奶粉盒、廢舊紙張等,將上述材料投放在區角當中,不但能夠對于材料進行重新利用,還能為幼兒增添更多創作材料。在教師的幫助下,幼兒可以利用材料進行手工制作,變廢為寶,讓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在幼兒的創新思維之下變成游戲工具。
例如,組織“我的小廚房”游戲活動時,教師可以指導幼兒使用紙箱制作微波爐,還可以利用礦泉水瓶,通過裁剪變為杯子、盤子等生活用品;還可以利用包裝盒制作灶具,運用蛋糕刀切東西,在廢舊材料的應用過程中,幼兒積極參與“美食制作”。在小組相互配合之下,制作出了一道道美食。幼兒的參與游戲的興致異常高漲。因此,區域環境創設期間,可以引導幼兒關注生活,收集生活當中的廢舊材料,用于游戲創作。因為這些生活材料都是小朋友們較熟悉的,在區角游戲過程,教師可引導孩子們聯系創作物品的外形特點進行發散思維,通過積極動手,充分挖掘廢舊材料獨特教育價值,有效發揮廢舊材料獨特的教育功能。
除此之外,大自然生活也是區域環境游戲活動的重要材料來源。教師可以向區角當中投放各類可愛的小動物。如金魚、小兔、小鳥、小烏龜等。組織幼兒開展小動物飼養活動,在飼養活動過程自主展開科學探索。教師還可以將各類樹葉投放其中,讓幼兒觀察樹葉的形狀,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美工操作活動。教師要想方設法引導幼兒發揮豐富想象,通過巧妙搭配,制作貼畫。這樣,不但能夠增添孩子們的美術創作樂趣,而且對于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也是十分有利的。
2.游戲場景生活化
生活教育理念本質就是游戲內容應該盡可能貼近生活,所以區角游戲的組織不但需要選擇生活材料,而且還需要保證游戲內容更加貼近生活,再現生活場景,引起幼兒共鳴。在游戲情節的設計方面,教師可以從生活角度出發,帶領幼兒回憶生活,模仿生活場景,滿足幼兒游戲需求和成長需求。
同時,在各種各樣的環境當中,幼師還要充分重視幼兒游戲的主體性,能夠傾聽和積極了解幼兒的看法和意見。比如在區域活動內容的選擇方面,可以選擇和幼兒園、超市、商場、游樂場、圖書館、醫院等場所有關的內容。上述活動場所在幼兒的現實生活當中是經常可以接觸到的。教師可以適當詢問幼兒的意見,比如“這個游戲環境可以怎么布置?怎樣開展游戲?玩什么內容”等等,讓幼兒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認知進行討論,從而設計出符合其需求的游戲內容,使其能更加投入到游戲活動當中,為其帶來良好的游戲體驗。并且,在合適的教育環境當中,幼兒的情緒能夠受到感染。由于幼兒的行為易受環境之影響,而且幼兒對于特定動作能夠產生模仿行為,甚至還會不斷模仿相似動作。在模仿過程能夠激活其思維,調動其情感,不論是語言能力,還是行為習慣都能有不同程度發展。
比如,在幼兒園滑梯附近的大草坪上,幼兒們會想要在草坪上搭建一個小房子或者小帳篷?;蛘?,在園區室外環境的兩棵樹之間扎一張吊床進行游戲。再或者,其也會結合幼兒園室內的一些道具進行改造,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在小水池里可以放一些小魚和水球,進行撈魚游戲;利用室內的滑梯可以當成買賣物品的貨架等等。通過組織孩子們對幼兒園室內和室外的一切資源進行改造和利用,有效提高其玩游戲的積極性。在這一過程中,幼師要對孩子們的行為和改造積極鼓勵和支持,要充分做好指導糾正作用,使其能夠在與環境、情境以及問題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提高其自身的主動參與意識,實現有效學習。
以幼兒喜愛的“娃娃家”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在區角放置小桌子、床、玩偶、廚房用品等,打造幼兒熟悉的游戲空間,在溫馨的氛圍之內,幼兒能自然融入活動當中,在“娃娃家”當中裝扮娃娃、給娃娃做飯、幫娃娃整理衣服、送娃娃上學等,幼兒利用生活經驗,參與游戲,還能體會家庭生活的溫暖,能夠緩解幼兒在園中思念家庭的消極情緒,還能培養其交際能力。因此,教師應巧妙運用生活化內容創設游戲情境,讓幼兒積極參與游戲當中。
3.技能學習生活化
幼兒參與區角游戲過程當中不但能學習技能,而且還能提高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獨立思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通過游戲學習本領,更好地參與生活。因此,生活化教育還需要突出實踐,幫助幼兒積累經驗,提高其生活技能。
比如,為了促使幼兒能夠認識各種各樣類型的蔬菜,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不同種類的蔬菜或者水果,讓幼兒根據蔬菜和水果特點,對其進行整理分類,培養其整理事物的能力。幼兒在分類蔬菜游戲的過程中,可根據蔬菜的葉子、形狀等進行歸類,將香菜、芹菜、菠菜等分為一類,將土豆、地瓜、西紅柿等分成一類。也可以根據水果的顏色對水果進行分類,比如紅色的蘋果、櫻桃;橙色的橘子、橙子;黃色的梨、檸檬等等。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之下,營造良好的視覺享受,在區角活動當中,有效潛移默化培養幼兒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再比如,為了促使幼兒學會認識各種小動物,幼師也可以組織孩子們展開動物扮演游戲,讓其能夠充分認識每一個小動物的特點。同時,在游戲開展之前,也可以讓孩子們準備好各種小動物的紙質面具。在繪畫動物紙質面具時,使其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比如老虎、大灰狼、貓、狗、小鳥、綿羊、老鷹等等,選擇好想要繪畫的動物面具后,結合自己的想象進行發揮進行繪畫,并介紹說明自己選擇的動物有哪些特點。在面具做好后,讓孩子們戴上面具展開游戲,進行角色扮演,模仿自己選擇的動物動作和行為。同時引導其在打招呼的時候要能準確說出其他孩子畫出的動物名稱。這樣一來不僅能幫助孩子們充分認識各種各樣的小動物,拓展其視野,還能提高其手工制作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學做合一”為陶行知重要教育理念之一,關注“以生為本”,重視實踐行動,讓幼兒自主參與創造過程。教師在活動當中主要起引導作用,轉變幼兒學習狀態,使其主動參與游戲過程,成為游戲中的主人。幼兒園區角游戲是幼兒學習知識、參與實踐的重要載體。游戲期間,教師應該給予幼兒時間與空間,掌握其游戲狀態,對于其遇到的問題給予幫助,共同和幼兒參與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游戲當中學習。
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關注對幼兒的引導,使其能夠從多個渠道學習知識,掌握游戲流程。比如,在“購物活動”“娃娃家活動”組織階段,可以讓幼兒選擇不同的娃娃,扮演“姐姐”和“弟弟”等角色,讓“弟弟”到“姐姐”家去做客,并且在“姐姐”的帶領之下共同去超市買東西,使幼兒在游戲當中能夠結伴而行。
教師還需要注意游戲過程幼兒之間應該分工明確,根據其能力差異,設計不同的任務。比如在“面包屋”游戲活動組織期間,可以組織性格外向的幼兒作為“銷售人員”,為客人提供銷售服務,組織能力強的幼兒擔任面包店“經理”。這樣,幼兒在明確的分工之下能夠相互交流,共同完成游戲任務。
除此之外,在幼兒游戲階段,教師還考慮如何進行適度的引導。如果幼兒在參與期間出現不禮貌行為或者不正確的動作,教師應該及時糾正,要鼓勵幼兒以正確行為參與游戲。如果幼兒動手能力相對不足,那么教師還可以降低游戲難度,以免打擊幼兒積極性。游戲過程幼兒獲得的實際反饋越多,他們參與游戲活動的積極性就越高。所以,教師的合理引導和適度評價對于幼兒游戲自信的培養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的。
綜上所述,在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引導之下,創設幼兒園區角環境,需要考慮幼兒興趣,以生活化教育為重點,選擇生活化的材料,再現生活場景,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學習生活技能,更好地參與生活。教師還需要關注幼兒狀態,“以生為本”,對于其實施引導,使其在游戲環境當中積累知識、參與實踐、提高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