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露霞
(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小南溝鄉九年制學校,甘肅 慶陽 745716)
師生互動是指發生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活動,兩者之間形成雙向傳輸關系而非單方面的輸出,對師生雙方均產生影響與作用。教師應用該教學模式的目的在于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通過精心設計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分析與探討,形成富有生機的語文教學課堂,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在師生互動中,二者均處在平等的地位,教師發揮組織、引導和合作的作用轉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引導并鼓勵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自覺主動開展學習活動。師生互動模式下教師需要進一步完善課程設計,站在學生角度制定教學方案和教學環節,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實現個體成長發展,從而打造出高效率、高質量的語文教學課堂。
師生互動模式能夠有效轉變教師角色,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能夠充分體會到尊重與理解,師生距離被迅速拉近,教師能夠更加準確地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獲取情況,找出其中的不足與缺陷進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的同時學生溝通表達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思維方式也能得到極大地鍛煉。教師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和諧生動的動作以及認真嚴謹的教學態度能夠為學生營造舒適的學習氛圍,降低學生對教師的畏懼感和距離感,使學生對教師產生喜愛之情,有利于教師后續教學活動的展開。
實現師生有效互動需要教師做好充足完善的備課準備,教師具有目的性、計劃性和組織性地開展教學活動,經過啟發、導入、講解和探究等一系列流程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教學實踐中,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和熱愛學習,從而有利于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避免教師將教學時間浪費于瑣事。學生在樹立主動精神的前提下教師為其提供獨立活動的機會,從而在自主思考、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不斷開拓思維,提出更具個性化的想法與答案,使語文教學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利用有效的教學時間實現良好教學效果。
師生在交流、分享和共同探索的過程中能夠引發學生更多地思考,促進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逐漸形成主動學習的意愿,并在教師的指導與幫助下形成一套適用于自身發展的學習方法,不斷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師生互動作為一種雙向性的關系,學生發展的同時帶動教師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的不斷提升,學生發展需求的變化需要教師更加深入鉆研并領悟教學內容,選擇學生更易接受的教學方法做好知識的遷移和傳授。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容易對學習內容產生不同的理解,教師需要做好多樣化的準備,使自身充分掌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更加深入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如此一來,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師生互動模式能夠發揮雙向促進的作用,教師給予學生啟發和幫助的同時學生能夠促進教師優化自身知識體系,不斷精進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以期獲得更高水平的教學能力。
首先,師生互動缺失情感和深度。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存在一部分教師由于學生沒有回答問題或出現擾亂課堂紀律等現象,常常會做出體罰或言語侮辱等行為,在批評教育學生時面無表情、語氣生硬,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抵觸和畏懼的心理,進而轉化為對學習的放棄。師生互動時缺失情感溫度使學生感受不到尊重與平等,因而無法站在同一平臺上與教師展開交流與溝通,甚至與教師產生更大的隔閡與距離,十分不利于語文教學的展開以及學生實現全面綜合的發展。并且就目前課堂教學互動情況看來,大部分教師只是將問題拋給學生,隨之學生產生機械性地回答,在一問一答中看似發生了互動,實則二者未建立起雙向傳輸的聯系,屬于無效互動。教師在拋出問題后并未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和啟發,使得學生沒有明確的思考方向,缺少激烈地討論以及深入地探索,針對問題作出的回答往往是雷同或重復的答案,難以發揮出師生互動的真正意義。
其次,互動認知存在偏差且形式單一。教師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深刻影響,難以轉變自身教育理念,始終占據課堂主導的地位,對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意識十分淡薄,在缺乏互動的環境中小學生極易產生無聊、枯燥的心理狀態,在學習時也感到十分疲勞與被動。這些情況都是由于教師教育觀念存在偏差,未在教學中及時轉變角色而導致的,學生缺失表達和參與的機會,使其疑惑和問題無法得到解答,嚴重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以及新時代下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教育理念的錯誤使其無法運用多樣化的互動形式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在大量教學任務的壓迫下,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僅僅采用提問的方式實現師生互動,從而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但長此以往學生會對單一化的互動形式失去興趣,難以發揮出師生互動的實際效果。
此外,未形成明確的師生互動評價標準。受到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教師往往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學效果的標準,導致部分教師在實施師生互動時流于形式,只做表面工作,從而偏離了新課程改革下提出的育人目標。缺乏互動評價標準是使互動效果得不到切實提高的重要阻礙,一味按照學生成績評價師生互動的實際意義十分片面,抑制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考查學生是否實現發展進步應通過全方位、綜合性的分析,而不應該以成績評價學生的優劣性。片面錯誤的互動評價標準不利于教師與學生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實現雙向提高的互動目標,更加難以發揮出師生互動的實際價值。
對于小學生而言,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還不成熟,需要教師做好引導,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深化學生對學習的重視程度。為此,教師必須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與幫助。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積極轉變角色定位,認識到教師職業的服務對象為學生,且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發展進步,從而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將自身定位放在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發展以及提供合作機會、創造學習環境等方面,運用恰當的教師語言和行為增強學生的信賴和喜愛,進而將其轉化為學生自覺學習的驅動力,推動師生有效互動關系的建立。此外,教師加強與學生情感交流的同時也需要做好師生之間思維的對接,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有效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因此教師需與學生做好信息交流,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效果,并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選擇學生更易接受的教學方法和互動形式,使其在獲得文化知識的同時個人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充分實現師生互動的價值。
課前預習對于課上實現良性師生互動十分重要,學生通過預習活動能夠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大致的了解,從而在師生互動環節能夠對教師拋出的問題及時做出反應,并在初步了解所學內容的基礎上明晰學習難點和重點,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通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學生明白課前預習對后續學習的重要性,給予學生一定的方法指導,為學生列舉預習提綱使其明確課前預習的方向,同時指導學生學會運用預習成果,即將預習過程中存在的疑惑標記出來,在課上進行重點探究,以此體現出課前預習的成果。例如,教學統編教材課文《草原》時,教師可以將預習任務布置為熟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能夠聯系上下文找出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認識并熟記本課的九個生字并將自己喜歡的句子摘抄下來在課上進行分享;結合課文和圖片對草原情景展開想象;借助字典查閱文章中的生字詞等等,讓學生自主開展基礎知識的學習,將課堂時間主要用于突破重難點內容,高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如此一來,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課前預習工作能夠為師生互動的有序展開打好基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成效。
實施師生互動需要教師進行有效性提問,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利用多媒體工具或直觀性物品營造教學環境,使學生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趨勢下參與到師生互動中積極開動腦筋,轉變思維方式,提高其智力水平。在教師提出有效性問題的基礎上,應采取靈活多變的互動形式保持學生的參與熱情。其一,采取隨機互動的形式。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隨機點名的方式使學生針對具體問題作出回答。當某一同學回答過后,教師應選擇其他同學發表不同的答案,教師綜合多個學生的見解給出指導性的意見,對學生的答案進行查漏補缺,隨后選取一名同學作出總結,使答案更加全面,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其二,采取群體互動的形式。教師將全體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當總結某一課文的主旨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生能夠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在小組中選出一名成員作為代表發表本組探討的結果,在激烈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學生之間能夠實現共同進步。其三,采取密語互動的形式。即教師選取一名學生回答問題并對其進行點評,其他學生可以積極舉手發表不同的看法,從而營造出濃厚的語文學習氛圍。例如,教學統編教材課文《白鷺》時,教師可以設置“文中作者運用哪些句子體現出白鷺的美?”運用群體互動的形式展開小組討論,全面指出課文中涉及的內容。此外還可以設計重點句子解析的內容,如“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采取隨機互動或密語互動的形式積極發表自己對該句的理解,經過教師的引導與啟發對所學內容形成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總之,改變單一化的互動形式對于提高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必不可少,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靈活使用,為學生帶來新鮮感,從而使其保持長久的學習熱情。
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始終處在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學生在消極的狀態下難以對教師作出有效的回應,死板枯燥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出現“開小差”等現象,無法保障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必須要構建合作探究式課堂,使學生在溝通、交流、展示的過程中提高個人素養和能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首先應明確教學目標,并以此為線索全面展開教學內容。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適時給予其指導和啟發,強化師生互動,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其對探究方向產生清晰地了解,此外還應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的延伸,帶領學生走出認知的局限性,獲得教材以外的知識,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對其未來語文學習之路十分有益。例如,教學課文《桂花雨》時,教師首先為學生介紹本課教學目標為:認識、熟記并理解有關字詞;有感情朗讀課文并運用自己組織語言描述課文情境;聯系上下文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念家鄉的情感。其次讓學生展開談論,重點分析課文的結構及各部分的主旨大意,針對這一教學難點教師可以給予其指導,如文章主要圍繞“桂花”敘述展開,大致分為愛桂花、搖桂花和思桂花三部分,可以從文中具體劃分段落,展開概述。如此一來,學生能夠明確探討方向,提高合作探究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在討論中形成完善、正確的結果,實現良性師生互動,構建起以學生為主題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不同的學生會產生多樣化的教學結果,由于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師生互動的評價標準不能一概而論,而應該針對教師與每位學生的互動對產生的學習結果作出評價,并且學習成果不應以學生成績這一片面的標準作出判斷,而應該綜合分析學生在師生互動中的表現以及是否實現了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個人能力的進步。教師應制定完善的教學成果評價體系,做到公平客觀地評價學生,通過合理的評價增強其學習動力,激勵學生改善自身不足,朝著明確的學習目標而不懈努力,在師生互動模式的應用下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和益處,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并選擇適用于自身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與影響下成長為全面型人才。
總而言之,傳統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現時代學生的發展需求,廣大教師應認識到師生互動對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中積極轉變教育理念,靈活實施多種互動形式落實師生互動課堂的建設,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吸引其注意力,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思維方式。同時,教師在師生互動中應增強反思與思考,使教學課堂更具生機與活力,切實提高小學語文的整體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