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燕
(常州市中天實驗學校,江蘇 常州 213131)
隨著新課程教學時代的到來,對中學時期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發展方向。中學語文中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想要促使學生自愿進行閱讀活動,老師就應該以學生的興趣作為出發點,結合教學的內容開展趣味的教學活動,進而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活躍起來,自愿地參與閱讀活動。同時,老師要在課堂中放開學生,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活動提高自己的閱讀技能,發展學生的靈活思維,進而提升中學時期語文課程教學的成效。
自讀課文是中學語文課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隨著新課程變革工作的不斷推進,中學時期的語文課程中增加了自讀課文的數量,而且在新的中學語文教學標準中也提出了要通過自讀課文對學生自身的閱讀能力進行檢測和發展。指出了“教的目的是不教”的教學思想。通過自讀課文能夠檢測老師精讀教學的成效,而且也是發展學生精讀能力的重要渠道。所以,在新的中學語文課本內容中增加了自讀課文的數量,一方面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面;另一方面有效地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與發展。
自讀課文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更多的事物,學習自讀課文需要通過實踐,只有學生參與閱讀才能夠切實地感悟。自讀課文本身就具備較強的實踐性質,在中學時期的語文課堂中是通過精讀課文的教學指導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之后通過自讀課文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鍛煉和發展,幫助學生有效地發展個人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
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鍛煉個人思維能力的重要渠道,自讀課文需要學生進行自主化的閱讀,但中學時期是學生能力和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此階段的教學活動離不開老師的合理化指導與引領。但是通過對現階段中學時期自讀課的教學狀況分析,老師并沒有在學生進行自讀的活動中給予過多的指導,這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學生進行閱讀的時候找不到方向,最終的閱讀效果也相對較差。長此以往,使學生對自讀課文的學習活動逐漸失去探索的熱情,降低了中學時期語文自讀課堂的教學成效,同時制約了學生個人能力與思維的發展。
中學時期學生面臨中考升學考試,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老式的教學重點仍然存在于學生分數的提高,所以,導致在教學活動中過于注重重難點部分的學習,而對于自讀課文的教學有所忽視。很多老師只是形式化地為學生安排自讀任務,并沒有注重自讀課文活動的教學活動。由于老師的教學態度從而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產生的影響,老師應該轉變自己的教學態度,認清自讀課文的重要性,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在教學活動中盡量帶給學生更多的指導和閱讀體驗,讓學生對閱讀活動產生強烈的興趣,同時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進而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個人能力與靈活思維,推動學生在語文領域的發展,提升中學時期語文教學的成效。
課堂的氛圍能夠直接影響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態度,以往的自讀課文活動老師一般都讓學生在課下自由進行,或者直接讓學生進行自讀課文。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只是木訥地根據老師的要求進行閱讀,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讀課文的活動當中。所以在中學時期開展自讀課文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老師應該從課堂環境建設入手,打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繼而有效地減輕學生對于自讀課文活動的抵觸感。老師可以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互動加深學生對閱讀主題的理解,進而帶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自愿、主動地對語文課文進行閱讀。
比如,老師在教學部編版初三年級中的《故鄉》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先通過對話和學生開展互動。
老師:同學們,你們眼中的故鄉是什么模樣的?
學生(預判回答):青山綠水;有著干凈的街道;小街上的人們樸實善良……
老師:試想一下,如果要離開這個熟悉的地方,是什么樣的感覺?
(組織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由此引出本節的主題。)
老師:那么作者筆下的故鄉又發生了哪些故事呢?
之后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本篇文章自行閱讀。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表達欲,進而建設出活躍的課堂環境。通過課前的互動,能夠輕松地將學生引進本次教學的主題,使學生對文章產生閱讀的欲望,讓學生能夠切實地參與其中,進而保障自讀課文活動的順利開展與進行。
情景環境下能夠巧妙地引發學生的感觸與思考,中學時期語文課程的教學中重在發展學生的學習技能,所以帶動學生進行思考是自讀課文活動中主要的任務。老師可以采用情景課堂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設計與課文內容相符的情景片段,引起學生對課文深入探討的欲望,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促進學生自發地對課文進行閱讀。
例如,老師在教學部編版初中三年級的《劉姥姥進大觀園》這篇內容的時候就可以通過設計情景課堂的方式引起學生對課文的閱讀熱情。首先,老師可以運用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劉姥姥被鳳姐捉弄的短片,學生在觀看完短片之后會從內心產生疑問,“劉姥姥是誰?他為什么要到大觀園中?”這時老師就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自讀課文活動,了解整個故事的情節內容,從中了解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在情景化的環境中,能夠從視覺和感官上調動學生的感覺,形象的故事片段展示能夠讓學生對故事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引起學生自讀的欲望,便于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自讀課文活動,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不僅如此,情景化教學模式下,能夠讓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進而保障學生在自讀課文活動中的積極性,促進中學時期自讀課文活動的開展。
問題是引發學生思考的主要途徑之一,所以在開展自讀課文活動之前,老師就可以用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而問題的設計對課堂活動的開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合理地設計問題能夠確保學生對整篇課文內容的掌控。問題的提出應該能夠將課文的內容巧妙地串聯在一起。在自讀課文活動中老師應該注重問題的設計,通過合理化的問題任務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同時幫助學生找到閱讀的方向,使學生能夠在自讀課文活動中保持高度的熱情。通過閱讀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完成自讀任務,使其個人能力得到發展與提升。
比如,老師在引導學生對部編版中學三年級中的《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內容進行自讀的時候,就可以通過下面這種任務型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
首先,安排學生略讀文章的內容,對文章形成整體認知,并解決以下問題:初步閱讀,簡單描述文章的故事情節。
之后,引導學生深入閱讀,了解文章人物形象:1.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不同稱呼?2.這些稱呼能夠反映出菲利普夫婦什么樣的態度?3.找出文中描寫菲利普夫婦的段落和句子。
最后,分析文章內容,做出整體總結:請同學們依據文章中的內容對菲利普夫婦的做法和反映的社會現實進行總結。
在任務活動的驅使下,能夠幫助學生找到自讀的方向,同時能夠把握住文章的重點與核心,幫助學生提高自讀的效果。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老師可以依據課文的主題由淺及深地引導學生深入探索,也可以依據課文的內容或者描寫結構實際任務,從而使學生產生清晰的文章結構,找到自讀的方向,進而有效地提高中學時期自讀課文的教學成效,讓其精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和含義。
鑒于中學時期學生面臨升學問題,很多老師在教學中過于注重學生分數的提升,對自讀課文有所忽視,致使學生產生了一種“可以不學”的錯誤思想。對于自讀課文,老師可以合理把握課余時間,例如可以在自由閱讀課中進行,或者可以安排在每堂課的末尾階段。在開展自讀課文活動之前,老師要關注學生對自讀課文內容的探索熱情,開展多樣的導讀活動,從中引發學生的探索熱情。老師可以進行故事誘導,其內容可以是課文的背景故事或者延伸故事等。
例如,老師引導學生自讀部編版初中三年級中的《三顧茅廬》這篇故事的時候,就可以先為學生們講一講當時的社會背景與國家局勢,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背景故事,進而對本節課文產生好奇感。或者老師可以從《三顧茅廬》的主人公入手,給學生講一講劉備和諸葛亮這兩個人物形象,讓學生通過了解主人公故事對課文故事產生探索的熱情,進而讓學生在自讀課文活動中保持積極的態度。激活學生對課文故事的探索欲望,帶動學生進行閱讀的積極性,確保中學時期自讀課文活動的順利開展。
在以往教學中自讀課文活動通常都是照著課本進行閱讀,學生容易出現厭倦、懈怠的學習狀態,致使課堂變得枯燥無趣。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可以將自讀課文融入到其他活動中,進行融合教學,通過這樣的方式促進學生閱讀。例如,老師可以將敘事類的自讀課文編譯成話劇或者舞臺劇,讓學生課本內容表演出來,用演繹活動促進學生閱讀課文,避免課堂環境過于枯燥。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中三年級中的《棗兒》這篇文章的時候,本篇文章出現了“老人”和“男孩”兩個人物形象,為了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進行課文閱讀,參與到活動之中。老師就可以組織學生自由結組,分配好角色之后熟悉劇本(課本內容),之后將故事的內容進行演繹。老師可以關注學生的語氣、神情、動作等,選出優秀的一組上臺表演。學生在還原課本內容的時候能夠積極地進行課文的閱讀,了解整個故事的情節以及人物形象。學生在課堂中也會變得更積極、主動,增強自讀課堂的樂趣,進而促進學生閱讀課文內容,提高中學時期語文教學的成效。
中學時期的學生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其叛逆心理較重,老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不能過于強制,應該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設計教學活動,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中學時期學生的好勝心較強,老師就可以借助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開展自讀課文競賽活動,為中學時期的自讀課堂增添更多的趣味感。而且還能夠通過競賽的方式發展學生的自讀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提升與發展。
例如,老師在組織部編版中學三年級的自讀課文活動時,就可以選好自讀的篇目,然后設計好自讀任務,組織學生進行競賽,以學生的自讀效果和任務完成程度作為最終的評比內容。通過競賽的方式激活學生在自讀課文活動中的積極態度,進而有效地提高中學時期自讀課文的教學成效。
評價是整個教學中或可或缺的環節,想要提高學生在自讀課文活動中的熱情,老師需要幫助學生建立起自讀的信心,由此增強學生對自讀課文活動的參與興趣。評價是一門藝術,以往的教學中分數是唯一的評價標準,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老師們應該轉變評價的方式,幫助學生通過評價找到學習的自信,進而推動中學時期自讀課堂的開展。
在學生進行閱讀的時候,老師應該對學生閱讀時的狀態、閱讀的方式進行積極地評價,同時對于學生閱讀方法不對的地方也應該給予合理化的指導。老師要多給予學生贊賞和認可的評價,進而讓學生產生自信心。或者老師可以在班級中設置自讀排行榜,對學生的自讀情況進行綜合性的排名,讓學生產生積極的閱讀態度,進而增強學生對自讀課文活動參與的熱情,增強課堂的趣味感,有效地減輕學生在自讀課文活動中的壓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提升。
總之,新時代的教學以學生為核心開展,在自讀課文活動中老師應該給學生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打造趣味的課堂,讓其主動、自愿地進行閱讀活動。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老師應該給予學生有效指導,幫助其掌握自讀的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進而促成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與提升。進而打造出“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個人閱讀能力,提高中學時期語文自讀課堂的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