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毅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張毅
(江蘇省昆山高新區南星瀆小學,江蘇昆山215300)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閱讀能力培養,可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如虎添翼。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對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結合筆者自身的閱讀教學實踐經驗,立足于小學生學習特征和新課改要求,從尊重學生主體、激發閱讀興趣等六個方面,對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提出相關策略,希望能夠為教師同仁閱讀教學提供一定的借鑒啟示。
小學語文;新課改;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是從書面材料獲取信息,并對讀者心智活動產生影響的學習過程。現代社會之中閱讀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能力,良好的閱讀能力的養成,可以為學生后續學習及其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功底。為此,《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要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使學生具備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而伴隨著這一文件措施的提出,當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小學教師應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確保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切實培養,獲得全面發展。
由于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之中一直是占據著主導的地位。這樣,不僅影響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嚴重地限制了學生閱讀潛力的挖掘。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對尊重學生主體、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閱讀教學過程,作出了明確的倡導。本文基于這一意見倡導提出了以下建議:第一,因材施教,激發閱讀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若是想要更好地發揮出興趣在閱讀學習中的引導作用,教師就必須要了解不同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通過對癥下藥的閱讀教學,促使每位學生的閱讀興趣都能夠得到更好的調動和提高。如對于一些理性思維比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推薦一些科普類的閱讀作品。而對于感性思維比較強的學生,教師則可以為其推薦一些名人傳記故事讓學生閱讀。這樣就可以保障不同類型的學生閱讀興趣都有所提高,這是教師尊重學生主體閱讀意愿的表現。第二,民主表達,激發閱讀興趣。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在教師的牽引下被動地進行閱讀學習。而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觀點,在課堂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表達權利,給予學生更多的話語權和自由表現的機會,這樣才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觀潮》,敘述的是一次錢塘江觀潮的盛況。課文描寫了大潮來前、大潮來時、大潮過后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及近奔騰而去的全過程。描繪出錢江大潮由風平浪靜到奔騰咆哮再到又恢復平靜的動態變化,使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奇特、壯觀和雄偉,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事先引導學生到互聯網上收集與錢塘江大潮有關的故事與傳聞,并且在課堂上與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鼓勵學生自主分享自身的閱讀體會。這樣民主和諧的課堂構建是教師尊重學生主體的表現,可促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更好的調動激發。然后,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讓大家從整體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也就是觀潮的順序,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在大家齊讀第一段后,教師在大屏幕上投影播出錢塘江大潮的視頻。奇特、壯觀的錢塘江大潮有效激發了同學們的閱讀興趣,這無疑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前提與基礎。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將實用的閱讀技巧傳授給學生,這樣才能夠促使學生獲得獨立自主的閱讀能力。如在筆者執教過程中,就引導學生從閱讀文章的標題(找出文章線索、主題)、特殊語句(過渡、承上啟下)、表現手法(烘托、渲染、留白、伏筆)、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多個方面對文章進行解讀分析。并結合傳授的技巧和方法,帶領學生進行不同的專題訓練,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閱讀技巧,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的《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文章為例,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文章標題為何用‘富饒’二字去形容西沙群島?”“本篇文章主要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能否標記畫出?”“為什么西沙群島這么美麗富饒?”通過這樣的問題聯動教師傳授給學生的閱讀技巧,以此在專題訓練當中促使學生學會獨立閱讀,而這樣的閱讀技巧專題訓練是有助于促使學生閱讀能力得到提升的。
著名的文學家巴金先生曾經說過“孩子最成功的教育就是良好習慣的培養”,而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也是如此。教師應該深刻地認識到良好閱讀習慣對于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有側重地強調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如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標注閱讀的習慣,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標注閱讀習慣,可帶動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文章之中的好詞、好句進行標注,同時對于不能夠理解的文章句子含義,也可以通過劃線的方式標記出來,在課下向教師或者其他同學詢問,這樣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是可以讓學生受用一生的。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認真反思、不斷向前的良好閱讀習慣。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閱讀成果的過程中,不要單純地使用“好”或者“不好”的評語評價學生的閱讀成果,而是應該在評價過程之中指明學生的問題在哪里,哪里好?哪里不好?并讓學生結合教師的評語不斷地努力提升改進自己;而在獲得良好閱讀成績時,要戒驕戒躁,向更高的方向進行攀登。這樣的閱讀習慣養成,可以更好地增強學生的閱讀信心,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讀與寫之間具有辯證的關系,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也應該將寫作學習與閱讀學習緊密地聯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推動學生閱讀能力成長,幫助學生深化語言意義。
例如,在閱讀學習部編版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這則寓言故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文章閱讀后的感想,自主嘗試續寫文章。如續寫農民是否在今后還會繼續守株待兔;再或者農民痛改前非,通過自身的勞動務實,努力捕捉兔子,發家致富的故事。在這樣的續寫過程當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守株待兔”這一成語的含義,并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發展提升。
再如,部編四年級語文上冊的《火燒云》這是一篇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優秀散文作品。本文緊緊扣住一個“變”字,生動地描繪了晚飯過后,夕陽西下時分,天空中火燒云的顏色及其形狀的百般變化。表現了作者對生活、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課文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和擬人句。這些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無疑是值得學生借鑒學習的。在學習完這篇文章后,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仿寫類似的文章。如撰寫《家鄉的云彩》《烏云》等,參照《火燒云》的修辭手法進行模仿寫作,這樣讀寫結合的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修辭手法的運用,并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語文學科作為工具學科,是引導學生汲取和積累文學知識的學習過程。而學生文學知識的源頭課本僅僅是非常小的一個部分,其更豐富、更鮮活的來源是課外閱讀。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讓教材中的教學內容與同學們的精神世界融會貫通,使他們產生心靈的共鳴。只有這樣,同學們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主動積極地投入閱讀的海洋,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閱讀能力,在此基礎上達到鑒賞一定文學作品的能力。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的閱讀學習不僅限于課內,還應該在課外更加廣闊的天空當中不斷地拓展閱讀的范疇,才能夠有效提升同學們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閱讀知識積累,提升學生的閱讀技巧。因此,建議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注重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引導同學們在閱讀中賞析,在賞析中閱讀,潛移默化地提高文學作品的閱讀能力。
例如,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的《少年閏土》這篇文章,是出自魯迅先生創作的短篇小說《故鄉》。魯迅作為我國近代新文化文學運動的領袖,其一生撰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文章。這些文章,對于中國人民思想的啟迪產生了重要的作用,是學生課外閱讀的優選讀物。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就可以立足于《少年閏土》這篇課內文章學習。在學習完本課內容后,借助學生對魯迅先生文章學習的初始興趣,趁熱打鐵,在課外組織開展“魯迅先生文選”閱讀活動?;顒舆^程中,教師可以將魯迅先生撰寫的代表性文章向學生推薦閱讀,如《朝花夕拾》《吶喊》《彷徨》等。同時也可以引導班級中的同學們大膽分享自身關于閱讀魯迅先生文集的一些心理體會。這樣通過課內課外相互結合的閱讀活動,可以促使學生對魯迅先生的文章有全面而清晰的認識,從而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獲得很好的提升。
有時,教材文本涉及的內容由于寫作時代背景的不同,有些與學生現在的生活環境有著巨大的時空差距。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學生無法理解的文本內涵,或者對文本的內涵只有一種“似懂非懂”感覺時,教師就需要趁熱打鐵,及時給學生補充一些相關的材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例如,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現代作家周曄于1945年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結合作者個人的感受,回憶了伯父魯迅生前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說明了魯迅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的無比懷念、熱愛與敬仰之情?,F在學生對于伯父的理解如果只局限于“他”送“我”兩本書,要“我”好好讀,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對此,教師應該給同學們提供一些魯迅為我國少年兒童翻譯世界兒童文學優秀作品的相關介紹,從而使學生理解魯迅關心的不僅是自己的侄女,在他的心中還裝著全中國的少年兒童。這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
在幫助學生理解魯迅先生救助黃包車夫一事時,教師可以適當補充作家巴金記錄參加魯迅追悼會情景的文章。這樣,當讀到那位車夫出現在魯迅追悼會上的文字時,學生就可以真正地明白,魯迅先生對這位車夫的幫助使其留下了如此的心靈震撼,才能更好地體會到為什么魯迅先生會受到如此多人的愛戴。
當在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常常會因作者細膩獨到的描寫,而不由自主地進入到作者內心的深層次境界,并油然而生地產生一種美好的感覺。這一感覺就被稱之為“意境”。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要引導同學們在教材文本中體驗語言的意境美。具體來說就是在理解中感悟文本美;在品詞品句中鑒賞語句美;在課外拓展閱讀中激發創造美。只有這樣,才能使同學們初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健康的審美情操與較強的審美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感知這種“意境”,是推動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關鍵。
教師要在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遵循“感受美――理解美――鑒賞美――創造美”的美學基本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性與創造性。讓同學們在感受美、理解美、領悟美、發現美中接受美的熏陶。教師可以通過導入閱讀意境的方式,在“此情此景”向“我情我景”過渡轉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知作品的“意境”,激發學生獨特的審美體驗,帶動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只有這樣,閱讀教學才實現美的傳承,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例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這篇文章,記錄了母親在極其艱難的生活條件下省吃儉用,支持“我”讀課外書的往事。在學習這篇課文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走進生活,帶入情緒,深刻地體會其中美好的母愛情感,教師可以在課堂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通過聲、光、色等元素把課文中描繪的形象生動、直觀地再現于同學們的眼前,讓學生直接用自己的感官感知,加深情感的體驗。如可以展示作家梁曉聲與母親的一些生活照片;可以選擇一些歌頌母愛的優秀歌曲,也可以播放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視頻短片。通過這樣的閱讀意境導入,從視覺、聽覺多方位地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產生獨特的審美體驗,這是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關鍵。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理解類的試題在各級各類語文考試中也占據著較高的分值比例。在當前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語文學科對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一切無疑是值得引起當下小學語文教師關注的。小學語文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采取多措并舉的可行措施,強化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為學生今后的閱讀學習發展奠基。
[1] 郇玉翠.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策略[J].天津教育,2020(35):110-111.
[2] 葉鳳貞.新課改背景下對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0(43):81-82.
[3] 韋藝.淺談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J].校園英語,2019(09):159.
[4] 王蘭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教師,2017(26):31-32.
[5] 何坤福.新課改下小學生語文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J].讀天下,2016(21):40.
[6] 樊合儉.回歸生活,激活閱讀——關于加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19).
[7] 季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策略探討[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19(02).
G622
A
1002-7661(2022)02-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