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其華
(永安市東門小學,福建 三明 366000)
“提問”在詞典中的解釋是“提出問題來問”。而“課堂提問”則是指在課堂中可以用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向學生提出問題,并期望學生積極反應與作答的一類教學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課堂提問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然而一些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重視課堂的提問,表現在提問不經思考和設計,缺乏提問的藝術性和技巧,造成提問的低效甚至無效,嚴重影響數學課堂的教學。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首先要保證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向學生提出有價值的、能激起學生思維劇烈活動的問題。要想問得巧,就要找準課堂知識的提問點。
數學知識是一個龐大的系統,許多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延伸和發展而來的,內在的共同因素也就是知識的本質則成為了新舊知識連接點,為學生從舊知識遷移到新知識架起了橋梁。因此,教學中要利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來設計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促使學生學習新知識由此及彼,由舊知轉化為新知。
例如在學習“比的基本性質”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除法計算有商不變的性質,分數也有其基本性質,那么比是否也有“比的性質”呢?認真思考后,說出你的看法。問題一出,學生們都能主動從除法、分數的基本性質出發,結合除法、分數和比之間的聯系,發現比也有其基本性質。
在進行新授知識的問題設計前,教師要對教材所涉及的知識進行全方位的解讀,并對照課標相應知識點進行深入思考,梳理好知識點的脈絡,準確地找到學習這一知識關鍵點,然后提出問題。
如“小數的性質”一課中教學的關鍵是要讓學生理解:在小數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后,與原小數大小的關系問題。因此在新授課時圍繞這一關鍵點設計了如下問題:0.6 與0.60 相等嗎?請說明理由。學生們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從不同的角度回答了問題:(1) 因為0.6 元=6 角,0.60 元=6 角,0.6 元=0.60 元,所以0.6=0.60;(2)因為0.6 米=6 分米=60 厘米,0.60 米=60 厘米,0.6 米=0.60 米,所以0.6=0.60;(3)因為0.6表示6 個十分之一,6 個十分之一也就是60 個百分之一,所以0.6=0.60;(4)畫圖表示: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一個平均分成10 份,將其中6 份涂上顏色,表示0.6,將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100 分,將其中60 分涂上顏色,發現兩個正方形的涂色部分大小相等,得出0.6=0.60。學生通過對這一關鍵問題的回答,很快就理解了小數的性質。
數學的原型來源于生活,但又應用于生活。在學習相關知識時,喚醒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并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找準聯系點進行提問將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學習“確定起跑線”時,先讓學生回憶運動會比賽時的起點和終點及運動員的位置情況。學生們一下就說出:每位運動員不在同一起跑線上,但所跑的終點都相同。于是教師聯系生活實際設計出提問點:“400 米賽跑為什么每位運動員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相鄰跑道的運動員起點的距離是多少?”
由于所設計的問題是在知識與生活的鏈接處產生,學生積極思考,所以較快解決問題。
創設矛盾沖突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矛盾中思考。教師創設矛盾沖突的問題情境目的是使學生把已有知識與新知識產生激烈的沖突,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探究活動之中。
例如在解決乘坐出租車“分段計費”問題時,就和以前所學的知識產生了沖突,原因是收費標準發生了變化。因此,教師的提問點應設在這個矛盾沖突處。“看了這個收費標準,你有什么想法?你能什么方式把它表示清楚嗎?”通過問題提醒學生仔細閱讀并理解出租車的收費標準,有的學生畫線段圖,也有的把收費情況列表,還有的直接用書面文字寫出來,最后列式計算,解決了分段計費的問題。
小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經驗不足,且抽象思維能力欠缺,因此對一些問題往往只停留在直觀的認識或思維層次上,這樣容易產生思維障礙。若教師能針對學生思維的障礙點及時提出相關的問題,給學生的思維一定的導向,則能起事倍功半的效果。
例如,“六年級四個班組成合唱隊參加學校慶六一的演出,其中有60 名不是四(1)班的同學,有50 名不是四⑵班的同學,四(1)班和四(2)班共有38 名同學參加合唱隊。這樣的題目學生不知從何下手,這時教師設計提問:題中說有60 名不是四(1)班的同學,那么其他三個班參加合唱學生人數和是多少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頓時有了方向,很快就發現,合唱隊的人數中四(2)班、四(3)班、四(4)班的人數和不就是60 人嗎?而四(1)班、四(3)班、四(4)班的人數和不就是50 人嗎?教師提的問題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疏通了學生思維的障礙的同時又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總之,在數學課堂中,找準提問點,精心設計所提出的問題,既能體現教師的基本功,又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真正達到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