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鯉華
(福建省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福建 泉州 362000)
作業設計是日常教學活動中的一個基本且重要的環節。為學生布置作業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是旨在鞏固學生已經學習的數學知識、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然而,就目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而言,其存在一些明顯的短板,如形式單一、內容復雜、缺少趣味、大量重復等等。如果教師不能及時地改正作業設計中出現的這些問題,那么就會增加學生負擔,打消學生寫作業的積極性,也會降低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對此,數學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地對數學作業進行優化設計,改變單調乏味的作業設計形式,摒棄偏、怪、難、多的作業設計傾向,使數學作業得以新穎、有趣、精彩、高效。
“雙減”政策明確要求,學校、教師、家長必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學校教師的要求更高,責任更大了。數學教師應把控制好作業的總量,設計少而精、精而有趣的數學作業作為當前教學工作的重點,助力“雙減”政策的真正落實。
俗話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于小學數學作業優化更是如此,只有讓學生對數學作業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夠有效推動各項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相反,若學生對數學作業沒有絲毫的興趣而言,那么,學生的數學作業質量只會“大打折扣”,甚至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可見,培育學生的興趣是教學過程中的首要環節。只有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才能使學生自發地探究知識的生成。培育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就是其中之一。然而,目前的數學作業缺少應有的趣味性,這顯然不能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對此,教師若能優化作業設計、創新作業設計,就有利于解決這一問題。這不僅能有效地提升數學作業的質感,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很多數學教師對數學作業的設計往往存在一個通病,就是太過于知識化、考試化。這樣一來只能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應試能力,卻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若能對數學作業進行優化,給學生布置具有創新性質的數學作業,就能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眾所周知,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一個循序遞進的養成過程。那么,在新時代下,作為一名一線數學教師又該如何引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呢?毋庸置疑,新時代下,一方面,教師要切實提升自身的教學綜合能力,以更好地引領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另一方面,教師也要著重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善于從數學作業設計當中尋找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方式方法。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拓展與延伸,是對教學內容的運用與遷移,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信箱,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若教師能夠注重優化作業設計,不僅能夠有效地做好教師與學生的“最后一公里”工作,而且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數學知識、如何運用數學知識,可謂是“一招制勝,益處多多”。由此可見,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認真思考數學作業的設計方式方法,要善于結合數學作業進一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數學學習習慣,要緊緊圍繞下新課改的背景下進一步設計作業、優化作業,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數學來源于生活,更要被用于生活之中。如果僅僅把數學作業的設計局限在練習冊上、考卷上,就會使學生陷入無趣無味的迷途之中。相反,教師若能設計生活化的數學作業,就有利于提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這不僅能使數學作業更加接地氣,還能培育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把數學作業的設計與生活元素結合起來,使數學作業煥然一新。例如,《長方體的體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一個重點內容。對于這一內容,教師設計了如下具有生活氣息的數學作業。作業一:【找一找】在生活中,找一找長方體形狀的物品,先對其體積進行估算,而后再進行測量與計算,并撰寫一份《走進生活,感知體積》的匯總報告。作業二:【做一做】利用生活的小材料,諸如紙板、膠布等,以變廢為寶、精心構思的方式設計一個精美的長方體盒子,使它能夠容納下60 個長方體文具盒。無論是“找一找”的數學作業,還是“做一做”的數學作業,都體現了濃厚的生活色彩。這樣的數學作業不僅更加接地氣,還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估算能力、設計能力以及審美能力。
思維導圖是文字、線條、圖案等多個因素的結合體,其具有圖文并茂、一目了然的效果。為學生布置繪制思維導圖的數學作業,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做作業的熱情,還能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因此,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的時候,教師不妨以思維導圖為載體進行數學作業的巧妙設計,從而提升數學作業的有效性、思維性。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中,學生會學習“分數的加減法”“分數乘除法”。這是與分數有關的數學計算。為了使學生對分數的計算產生系統性認識與掌握,教師給學生布置了繪制思維導圖的數學作業:以“走進分數王國,領略計算之趣”為主題,自行確定核心詞,結合分數加減法、乘除法等內容,設計一幅精美的思維導圖。這樣的作業把繪畫因素融入了進來,很好地契合了小學生的學習心理。于是,學生們興趣盎然地利用手中的畫筆,繪制思維導圖。為了使這幅圖畫更加精美,更加有效,他們結合所學、所悟、所思,進行奇思妙想、精心設計,輔以鮮明多彩的簡筆畫,繪制了一幅幅形式多樣、畫面清新、內容簡要的思維導圖。之后,教師對學生完成的數學作業進行打分,并把得分高的思維導圖張貼于班里的文化墻上。如此一來,數學作業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合作的力量是偉大的,合作往往能夠創造精彩、帶來驚喜。在學習新課之前,教師布置以小組合作為依托的預習作業,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在學完新課之后,教師布置以小組合作為依托的鞏固性作業,就能夠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把小組合作學習與數學作業的設計結合起來,不僅能創新作業的設計形式,還能培育學生團結互助的品質。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以小組合作為依托,進行數學作業的優化。例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之前,教師就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的數學作業:小組成員進行集體備課,并共同設計講課方案,而后推薦一名代表,對本課時內容進行講解。等學習了《長方體的表面積》這一內容后,為了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教師也設計了有關小組合作學習的數學作業:以小組為單位,組長帶領組員對教室的長、寬、高進行測量,并計算它的表面積。這樣的小組式作業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
演講不是語文課的專利,還可以被引入到數學課中。這一點在數學作業的設計上體現得最明顯。比如,當學完了某課后,為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改變了小測試這種形式的數學作業,而把寫一寫“學后感”這一形式融入了數學作業設計之中,讓學生撰寫幾百字左右的以“學后感”為主要形式的演講稿,重點談一談學完本課以后的收獲、反思以及下一步的學習計劃。等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教師在班里舉行演講比賽,讓學生把他們寫的“學后感”盡情地讀出來,與他人進行分享。教師通過設計這樣的作業,不僅改變了“做練習題、做試卷”等千篇一律的作業形式,還培育了學生的反思能力、演說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從而使學生意識到原來數學作業也可以別有洞天、別出心裁。
眾所周知,在新課改的大力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課堂教學過程變得更具有活動性和趣味性。而對于小學數學這門學科教學,其一,小學數學教學是小學生首次接觸的一門學科,若教師能夠在此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興趣的話,不僅可以為學生今后的數學生涯打下堅定基礎,而且也會讓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養成諸多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專心一致、聚精會神等等。其二,在新課改的大力推動下,若教師仍采用較傳統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的話,不但會大大扼殺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性和趣味性,使其對數學學習產生厭學、棄學等不良現象,而且也會大大阻礙小學生數學素養的養成,最嚴重的是還會從側面影響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主動性。由此可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創新自身的教學觀念,要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多開展一些趣味性教學活動。比如,在培養小學生計算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可有意地設計趣味性教學活動,有序組織學生進行計算小游戲,并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如此一來,才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數學學習當中,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收益。又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乘法計算過程中,借助一些教學工具(積木)來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進而有效達到一種“玩中樂、樂中學”的教學效果。
隨著教學信息化改革步伐的推進,諸多信息化教學設備走進校園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當中,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對于小學數學這門學科來看,將信息化教學設備應用其中,不僅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學知識,而且也能夠最大限度地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以及拓展其知識廣度,最重要的是還能夠有效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方式方法,對學生今后的自主學習以及探究學習都具有極大的幫助作用。另外,實踐證明,數學這門學科知識相比較于其他學科知識,更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抽象性,而多媒體現代化教學設備最大的優勢就在于能夠將抽象知識變得更加具體化,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閑余時間給自己“加油、補鈣”,以更好地掌握和駕馭信息化教學設備,推動其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學會“因地制宜”,要牢牢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以及學科知識的特殊性。針對一些較復雜和抽象的教學內容,教師應積極利用多媒體現代化教學設備輔助教學,將教學內容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如此一來,既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也能夠有效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比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性質”過程中,教師便可結合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作用開展教學,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三維動畫展示在學生面前,并結合精心設計的PPT 課件帶領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課堂教學質量。
“分層作業”是新時代下一種新穎且高效的教學手段,其最大的優勢就在于能夠最大限度地幫助各類學生取得一定的學習收益。但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所謂“分層作業”并不是指將學生“等級化”,而是指教師根據學生數學成績、數學能力等多個因素,將其分為數學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為了解決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下”等問題,數學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的時候,不妨多花一點小心思,為具有不同數學水平的學生設計層次化、針對性的數學作業,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均在原有的基礎上得以提升。例如,學習了《小數除法》以后,教師就布置了難、中、易這三種不同梯度的數學作業,以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選做。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學生依據自身的數學水平進行了針對性地選做。這樣的具有層次化的數學作業有效地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綜上所述,作業設計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與課堂教學、學習評價等一起構成了完整的教學體系。有效的作業能夠精準地反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也能幫助學生查缺補漏,還能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真正做到助力“雙減”政策落實。在設計減負又高效的小學數學作業的時候,教師推陳出新、巧妙構思、精心設計,把數學作業與現實生活、思維導圖、小組合作、演講比賽等形式結合了起來,從而提升了數學作業的實踐性、趣味性、探究性、新穎性,進而使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領略數學之美、數學之奇、數學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