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婷
(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0)
數學學科重在邏輯與思考,作為教育教學重要的學科之一,良好的課堂氛圍直接關乎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基本素養。課堂提問作為最常用的教學方式,其內核則要是要通過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搭建起良性的數學課堂。縱觀以往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無效提問情況比比皆是,如何運用有效提問提升學生思維是教育教學的一大難點。這就需要任課教師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充分把握教學重點,科學設計教學問題,克服無效提問的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
所謂課堂提問,是指在授課過程中,任課教師與學生之間提問過程,如同任課教師與學生之間搭建起的良好紐帶,意在通過雙向互動,形成授課程過程中的有效思考。在傳統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注入式”教學氛圍,這既是任課教師注重對于知識的有效傳遞,在授課過程中形成“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可想而知,這樣的教學成果必然大打折扣。課堂提問則是從根源上杜絕這一問題,在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過程中,就把難化易,把大化小,引導學生逐一回答,這既可以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為回答出問題而感到心情愉快,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可以增進師生間的感情交流,使課堂保持活躍、輕松、和諧的良好氛圍。
小學年齡段的學生,對于趣味性的知識點具有本能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數學提問教學的過程中,任課教師可以將知識點與趣味小活動結合在一起,在輕松愉快的游戲氛圍中強化學生認知,將數學課堂提問廣泛化,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從根源上提升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以《小數的初步認知》一課教學為例。“書包48元,圓珠筆3.50 元,日記本3 元,鉛筆0.20 元,文具盒15 元,橡皮0.15 元,小刀1.5 元”,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上述數字進行分類后,學生能夠看到什么不同?此時學生能夠發現“其中一類是整數如48、3、15 等等。”還有學生積極說道:“還有一類是整數后帶有一個數字,如0.2、3.5。”此時教師對于學生的發言要表示積極鼓勵,像這樣小數部分只有一個數字的叫一位小數,有兩個數字的叫兩位小數。此時教師可以接著指導學生進行回顧,對于具體內容認識小數,如何識別小數等相關知識點進行提問,指導學生掌握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在這樣的教學引導下,帶有目的性地提問緊緊圍繞著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積極思考,快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在提問教學的過程之中最忌難易搭配不明,尤其是在學生興趣高漲的過程中過于困難的數學提問很容易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提問安排的過程之中要做到由簡及難逐步深化,在調動學生學習欲望的同時,引導學生探究思維,以此實現數學高效課堂開展深化。以《混合運算》一課教學為例。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進行一個簡單的小提問,并在板書上寫道:16+9+4=?此時許多學生會舉手回答,這樣一來能夠初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則可以進行后續課堂深化。教師可以將運算難度不斷升級進行提問,如36-16+45=?這才是本課核心混合運算,將加減算法都融合在其中。面對于學生的懵懵然,教師可以講解脫式計算的書寫格式,在算數過程中可以先算“36-16”將第一步的結果“=20”寫在算式的下面,注意了“等號”要寫在算式的左下方,而沒有參加計算的部分“+45”照抄下來,此時學生們是不是就能輕松得出答案?經過這樣分解式的指導方式,極大地提升了學生興趣,都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最后,教師可以再將難度升級,創設教學情境進行提問:“圖書閱覽室里上午有53 人,中午走了24 人,下午又來了38 人,閱覽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引導學生能夠自主總結其中要點,說出自己思考。這樣一來,學生能夠理解并掌握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掌握脫式計算的書寫過程,正確進行脫式計算充分實現了提問教學由簡及難的重要作用,逐步指導學生掌握學習要點,這對于強化學生思考和解題能力都具有重要幫助。
朱熹曾言“讀書無疑者須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提問教學要實現的目標正是深化學生基本素養,提升學生思維,如果沒有提問,學生對于重點難點沒有準確認知,對于自己的學習漏洞也會忽視,而通過提問,能夠充分挖掘學生思路,讓學生可以運用不同解法思考問題,可以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思考水平與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以《認識多位數》一課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運用計數器撥數,認識萬、十萬、百萬等數字,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千數累計學生認識到萬,通過萬數累計,學生能夠認識到十萬。此時任課教師可以對于學生進行提問:“六十一萬、一百六十二萬和一千三百四十三萬各是多少?怎樣寫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舉手到講臺寫出自己的答案。教師可以抽取學生,在板書上學生寫道“六十一萬表示61 個萬,61 個萬是610000,一百六十二萬表示 162 個萬,162 個萬是1 620000;一千三百四十三萬表示1343 個萬,1343 個萬是13430000。”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掌握多位數,通過了解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認識計數單位;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和分級的方法,學會整萬數的讀法和寫法。此外,教師要注意努力做到每個同學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能讓全部的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課堂當中,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不同年齡段學生因學習成績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對于知識的反饋也有所差異,想要全面深化提問教學,需挖掘學生潛能。因此在實踐提問的過程中需要任課教師兼顧不同學情學生的具體狀況,做到人性化提問,助力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實現質的飛躍。以《三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教學為例。課堂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聯系兩位數乘法如:78×65=?此時在進行課堂內容教學引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層層解析,學生掌握相關技巧,到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式應先用兩位數個位上的數去乘三位數,積的末尾與個位對齊,其次再用兩位數十位上的數去乘三位數,積的末尾與十位對齊。最后把兩次相乘的積加起來。由于這部分知識的難度是比較高的,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難免會感覺到難度。比如此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小問題,對于掌握欠佳、數學一般的學生,任課教師提問道:“612×12=、457×69=”。對于數學能力較強、思維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問一些考驗思維能力的題目:“李叔叔也特別喜歡去旅游,瞧,他準備乘火車去北京。李叔叔了解到從他的城市去北京要12 個小時,火車每小時行145km。從該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呢?該怎么列式?”在這樣的教學引導下,充分激發人性化教學的重要價值,運用恰當的方式進行引導,真正實現了挖掘每一位學生的數學長處,彌補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不足。
課堂問題的設計要抓住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和思維發展的特點,選擇最適合學生當下發展的需要的問題啟發學生自主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深化,諸多現代化的教輔設備越來多地運用到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因此想要深化提問教學,則需要任課教師可以活用教輔設備,真正做到多元化提問。以《梯形面積》這一知識點教學為例。此時教師可以出示一些的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梯形圖片,以情景的設置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中,在比較中既能激發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同時也有意識地滲透了梯形與其他四邊形之間的關系,為整體建構四邊形知識網絡、理解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做了鋪墊。在前期的教學過程中已經學習面積和梯形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進行升華。緊接著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在課件中繪制畫出一個梯形,引發學生進行思考。通過討論有學生發現兩個一模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先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得到梯形面積。還有的同學將梯形補成長方形,先求出長方形面積再得到梯形面積。“那你們覺得這些方法中哪個最好?為什么?”問題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一個創造性的問題,使學生一同思考,探索方法,在這一過程中,真正實現了挖掘學生數學思考,使提問更加的多元化與智能化。
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提問的時候,很多學生反映自己總是容易覺得緊張,筆者提出問題,很少有學生愿意起來主動回答,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對問題的答案并不確定,另一方面是他們害怕起來回答錯了以后受到教師的懲罰和同學們的嘲笑。小學生有這種心理是很正常的,不過要轉變這種情況卻并不容易,在長期的教學探索中,筆者發現,創新提問的方式,善用電子教學軟件或許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手段。
例如,筆者在日常開展數學教學工作的時候,喜歡在課堂上使用一款點名軟件,該軟件的功能非常簡單,筆者提前將班級學生們的數據包括名字、個人信息錄入到這個軟件之中,上課的時候,筆者只需要打開這個軟件,不需要說出任何一位同學的名字,軟件自己就會隨機抽查學生。比如筆者想要提問學生:“請大家做一下多媒體上的這道計算題。”筆者就隨機邀請一些學生起來分享答案,此時筆者就可以打開軟件,隨機邀請學生起來回答問題。這種提問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提問過程的嚴肅性,對于小學生來說,看著多媒體上的軟件像抽彩票一樣地抽人起來回答問題,這是一種非常愉快的學習體驗,對于學生群體來說,不僅不會給他們造成壓力,還會讓學生感覺到樂趣。對于教師來講,這樣的提問方式不僅簡單而且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過去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筆者總想著找一些平時很少回答問題的學生起來參與課堂互動,所以總要記著哪些學生上節課回答了問題、哪些學生很少回答問題。有了這個軟件后臺數據自動記錄學生回答問題的次數,筆者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也不像以前一樣那么復雜了。科技的進步給了教育工作者更多選擇,不止這一種軟件,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應該深入探索其他教學軟件的高級運用。
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本身是帶有一定枯燥性的,所以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往往表現不夠積極,為了給課堂營造一些快樂的氛圍,筆者總是會創新提問的方式,除了筆者和學生之間的對話,還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學生之間互相交流的機會。
比如,教學《100 以內的加減法》這部分知識的時候,為了鞏固學生的數學認知,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筆者可以在課上組織簡單的相互提問小游戲。筆者隨機點擊一位學生,提出一個算式,要求該學生馬上計算出答案,當學生回答正確的時候,該學生就擁有了下一次的提問權。他可以隨機抽點一位同學,并且提出一個新的100 以內的加減法算式,要求下一位同學進行計算。這種接龍式的提問是學生自主驅動的,本質上和筆者的教學沒有太強的關聯,學生在這種提問方式的影響下,能夠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完善課堂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沉浸在互相提問的氛圍之中,更好地理解100 以內的加減法以及練習100 以內加減法的相關題目。
教育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探索類似的生生互動教學法,不光是在驗證學生學習成果,教學計算題的時候可以開展這樣的提問,平時教學新知識,教師同樣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比如教師可以提出若干個預習相關的問題,邀請學生依次起來回答第一位回答的同學,可以指定下一位接力回答的同學。總而言之,提問的過程中增添一些游戲的因素,往往能夠打消學生的顧慮,讓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互動,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優化數學課堂質量的一種有效教學手段。
綜上所述,對于數學有效提問的探究是十分必要的,這需要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將數學課堂的知識點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在一起,通過有效提問為學生搭建起學習的良好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