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健聰
(廣州大學 人文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1〕,強調應把“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2〕。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人文經典以文化人、以史為鑒,能夠浸潤人心,提升人才培養的內涵與質量,在立德樹人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
人文經典教育是中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人文經典具有教育性,是激勵青少年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徑;具有人文性,有助啟迪智慧,陶冶心靈,傳承民族精神;具有工具性,能幫助學生增強語感,提高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加強中學人文經典教育,能有效促成中學生提升品德修養、培養審美情趣、積累文化底蘊,既是語文課程的目標要求,更是回歸育人根本的必然路徑。
在中學階段,人文經典教育一直主要由語文教師、主要依靠以語文課程為核心的相關教學環節來開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中學語文教學擔負著較重的知識教育或專業教育、技能教育功能,人文經典教育不易充分展開;語文教學工具性的目的基本能夠達到,但與人文性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
提升中學人文經典教育的有效性,需要著力解決經典教育資源不足、深度不夠、效果不彰的問題。一是優化資源支撐,形成經典教學、閱讀、實踐案例的資源庫;二是強化學術引領,拓展深度,明確內涵、重點和中學適應性;三是聚焦產出成效,構建有效的中學生經典化育模式。
高校是人文經典學術研究的主陣地,擁有豐富的學術資源和研究成果,但過往卻較少關注中學的人文經典教育。高校人文研究的成果不僅體現為論文發表,還應轉化到教學;不僅反哺大學教學,還應服務基礎教育。發揮高校人文傳統基礎學科的資源優勢,通過學術引領,把握人文經典的深度和前沿,有助于提升中學人文經典教育的水平。
大學教授或各界專家為中學生開設講座并非新鮮事,但過往此類講座的組織多屬臨時性,分散孤立,沒有搭建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難以產生有意義的思想碰撞,講者與聽者之間缺乏實質性的互動交流,易淪為單向的知識輸出。因此,需要確立大學人文學者開設講座和中學語文教師指導實踐閱讀的協同機制,大學人文學科以教師團隊、課程群、案例庫等深入參與,貫穿始終,以實現中學人文經典教育的資源聚合和系統性構建。突破較普遍存在的中學語文教師力有不足、大學人文學者力有不到的瓶頸。
大學和中學均以育人為根本價值取向,以知識創新和思想批判為基調的大學文化,與以實踐為基調的中學文化有效協同,可以實現文化的共同創造。通過協同聯動,使中學生享受到優質而豐厚的人文經典教育資源,涵養性情,提升品位;使中學教師在協同教學中能更好了解學術前沿、專業研究,持續建構自身的人文經典知識體系;使大學教師通過實踐更深切了解中學教育,完善經典傳播策略,提升師范人才培養質量;使大學中文師范生從培養模式完善和協同育人實踐中更好成才。最終指向均服務于基礎教育。
如前所述,高校人文基礎學科對中學人文經典教育要形成有力支撐,關鍵在于實現資源聚合和系統性構建。從2014年起,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先后與廣州市第七中學、從化區呂田中學等合作,較為系統地開展了中學人文經典教育的資源建設和模式探索,著力提升大學與中學聯動協作水平,形成了有效經驗。
高校可以充分發揮學術引領作用,由大學人文學者團隊根據學術研究前沿,按照人文經典的內涵,結合中學生認知特點,設計經典教育講座體系,編制經典閱讀推薦書目。既要堅持學術重點、學科特點,又要兼顧時代熱點、學生焦點,從而能系統呈現人文經典的基本脈絡。在此基礎上,分模塊搭建人文經典課程資源庫,建設中華經典教學案例庫,研發相關學習軟件,滿足教學需求。
近年來,由廣州大學人文學科資深教授、中青年學術骨干組成的學術團隊,分專題設計、設置了各自獨立又互相照應的系列講座,由現當代文學與文化批評、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漢語傳承和語言應用、戲劇文學與戲劇理論、外國文學與中西文化交流等專題組成50余個(組)動態更新的核心講座,基本覆蓋了中學教育階段人文經典研習的內容。同時,在廣州市語委辦的支持下,建成了收錄有來自廣州各區及市屬共182所學校的341個實踐案例的中華經典誦寫講案例庫,豐富了學習共享資源。
大學人文基礎學科的學術優勢以教師團隊、課程群、案例庫等規模化反哺基礎教育,通過創新整合,優化配置,提高效能,能極大豐富中學人文經典教育的資源,并可不斷累積、提升,持續發揮集聚性優勢,實現資源創新。
不同學校有不同的學情特點和辦學特色,人文經典教育的實施重點也就存在差異。大學人文學者團隊與中學語文科組通過協作,可在統一的基本協同模式下,針對不同學校的校情和教學實際需要,采取各有偏重的差異化方案;在已搭建的教學資源平臺框架上,根據不同學校目標定位的不同,采取“點餐”方式,一校一策制定人文經典教育課程方案。既要切合中學生需求,又避免與中學課程同質化。
遵循以上原則,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先后與廣州市第七中學共建“文化經典課程”、與從化區呂田中學共建“讀經典·誦美文”課程,分類開展人文經典教育示范試驗。
廣州市第七中學從2014年開始舉辦“文化經典課程”,由廣州大學人文學院的學者進校開設講座,累計超過30場。結合城市重點高中學生的特點,注重在經典導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文本細讀、體驗領悟,通過大量的基于閱讀的批判反思性寫作,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僅2014—2017年度,該校高一、高二學生完成較高質量經典閱讀論文247篇,形成《經典中徜徉》等四種特色校本教材。
從化區呂田中學是廣州大學人文學院與從化區教育局合作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合作研究項目”的重點實施學校。因應作為農村地區中學留守學生較多的學情,自2015年開始,將人文經典教育與學校語文教育、德育、誦讀活動相結合,有效促進了學生文化素養和品德修養提升、良好學風形成,該校獲評“廣東省五四紅旗團委”。
在多年的協同教育實踐中,我們探索創新了中學生人文經典教學的模式。大學學者專題講座和中學語文教師閱讀指導結合,一講座一主題,先期閱讀、講后提問、討論深化、反饋寫作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閱讀、感悟、思辨、升華。形成“自主閱讀、專題講授、討論反思、研習寫作”從輸入到輸出的完整教學鏈和“經典導讀—文本細讀—體驗領悟—人生浸潤—價值認同”的化育模式〔3〕。
具體而言,一是分專題設計、設置系列講座:每一專題內的系列講座各自獨立、互相照應,較系統展示相關學科領域的基本脈絡;在開設系列專題講座的同時,分學科領域向中學生推薦人文經典閱讀書目。二是一次講座一個主題:提前列出參考論著讓學生閱讀了解;講座內容包括學科概貌、個案分析、自學指導三方面,以點帶面,觸類旁通,避免空泛;講座后有適當的答疑互動;鼓勵中學生圍繞講座主題開展多層次的閱讀活動,學生之間的閱讀交流,撰寫讀書報告及展示等等。由此,先期閱讀、講后提問、討論升華與講座本身構成有機的整體。圍繞講座和經典著作,由中學語文教師指導閱讀、寫作、反思、批判,從而形成批判性閱讀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同時,落實教、學、研三方聯動,基于學生閱讀反饋,語文教師教學反思和人文學者研究反省共同促進經典教育再提升。通過語文教學與經典講座互滲,閱讀體驗與德育引導交融,有效促進了中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達成。
通過高校資源協同融入,豐富了中學人文經典教育的資源,深化了經典文化在中學校園的傳承,提升了中學人文經典教育的高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協同育人成效顯著,分別針對城市重點高中和農村地區普通初中開展了深度實踐,促進了良好學風的形成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二是推廣輻射受惠面廣,先后在廣州地區超過10所中學開展了教育實踐,圍繞經典教育文化傳承,還在省內多地開展支教實踐與志愿服務,獲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等嘉獎。三是資源建設頗具規模,建設了人文經典核心講座資源、中華經典誦寫講實踐案例庫、經典閱讀推薦書目。四是實踐成果不斷深化,以本實踐模式為重要基礎,獲廣東省高校學術創新團隊“語言服務與漢語傳承”立項;以本實踐模式為重要依托,建成省級示范性教師教育實習基地。
總結實踐經驗,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機制創新,協同教學實踐與反思形成良性循環,實現人文經典研究與中學教育有機銜接;二是資源創新,大學人文學術資源集聚性進入中學,極大豐富了中學人文經典教育的資源;三是模式創新,中學人文經典教育模式的系統構建,形成了有效的浸潤化育模式。
同時需要指出,通過大學與中學的協同,較好解決了中學人文經典教育的資源和路徑問題,但如何在此基礎上將經典教育真正落實、回歸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還有待更深入探索。
過往包括文學教育在內的經典教育,有兩個明顯傾向,一是知識化,過分注重知識的講授,對文本細讀重視不夠,學生的感悟是間接的,也是被動的;二是技能化,即試圖通過經典教育來提高寫作技能,而不是致力于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人文素養〔4〕。我們力圖推進經典文化在中學校園的傳承,培養具有高尚情操、深厚文化底蘊、強烈科學探究精神的人才,通過高校與中學的文化貫通,盡力搭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的橋梁,使之過渡順暢。我們一再強調,系列講座重點不在于傳遞絕對正確的知識,而在于指導中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思考、質疑、批判。
經典文本往往在時代背景和文化心理等方面與學生存在一定的隔閡。因為學生生活與經典文本之間存在明顯的落差,可能導致學生對經典不易接受,進而影響經典閱讀的效果。引入學生生活經驗,并讓學生生活經驗參與經典閱讀,是實現經典教育有效性的有力措施〔5〕。而學生的生活經驗遠遠不止課堂內、講座中、校園里,更多是校外所經歷的生活,這就需要在中學教育的各個方面甚至家庭、社會層面的共同參與去建構。經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其文化目標,這一目標主要在情感、態度、價值觀領域,這決定了經典教育的效果必然具有滯后性,難以短期內見效。這就需要長期跟蹤觀察和多角度去研判,并由此倒推經典教育的不斷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