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打造南方教育高地 推動高等教育融合發展
——2021年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圓桌對話會議綜述

2022-03-18 06:53:57陶燕琴李柯柯趙章靖謝明明
教育導刊 2022年1期
關鍵詞:大學發展教育

陶燕琴 李柯柯 趙章靖 謝明明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12月,教育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為了深入探討規劃發布以來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的進程,為今后灣區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提供科學決策和發展路徑,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廣州大學、廣州市教育研究院聯合主辦,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圓桌對話”于2021年11月20日在廣州成功召開。本次圓桌對話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線上參會逾3000人次,線下有來自廣州市教育研究院、華南師范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州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參會,圓桌對話引起學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

本屆圓桌對話通過搭建高質量的對話平臺,邀請了省內外高等教育領域12位知名專家作了主題報告并開展了對話研討,此舉為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提供了智慧與經驗。報告主題涉及大灣區高等教育戰略規劃、高等教育集群發展、內地與港澳教育合作、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區域高等教育發展、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的價值引領、“沖補強”提升計劃的政策效應評估、面向終身學習的高等教育示范區建設等領域。

一、方向性引領:打造高等教育新高地

從中央到地方印發的兩份關于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綱領為本屆圓桌對話提供了理念和行動的方向性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推動教育合作發展,建設人才高地”〔1〕。在圓桌對話開幕式上,主辦方代表分別就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提出期待和發展愿景。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劉貴華副院長對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提出三點意見。一是要聚焦國家和大灣區重大戰略需求謀良策,著眼新科技革命發展方向,不斷推出有高度、有寬度、有深度的高質量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是要圍繞粵港澳三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解難題,創造性提出研究對策,從而發揮1+1+1>3的成效,創出中國灣區的教育特色;三是要強化協同創新,打造區域高等教育研究新高地。

廣州市教育局谷忠鵬副局長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高等教育合作與發展具有一定的歷史基礎。但是粵港澳大灣區內高水平高校偏少,特別是大灣區內地缺乏一流的研究性大學,難以適應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此外,廣州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聚焦重點產業、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培育與引進更多高素質人才,特別是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科學家和創新團隊。廣州市將努力推動粵港澳高等教育高質量合作與發展,推動廣州高校在師資互聘、學分互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與港澳及國外高校深度合作。

廣州大學吳開俊副校長提到,廣州大學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為了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的合作發展大局,重點打造了“2+5”的學科與科研創新平臺,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大數據認知科學與智慧教育專家交叉創新平臺,以此推進教育學學科群建設,強化高等教育研究所、廣州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社會發展與教育政策研究院的服務功能,為廣州市高等教育與港澳地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協同發展提供決策咨詢。學校注重原始創新,立足國家所需高端定位,全面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同時學校將進一步拓展和深化與粵港澳地區的交流合作,合作辦好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努力擴大在校港澳臺學生數。

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吳新華副院長指出,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形成了“立足廣州、面向灣區、依托市院”的“平臺+項目”開放式研究運行機制,為廣州市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提供專業上的智力支撐。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建設了研究平臺,以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為依托,聯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研究中心,申報了廣東省教育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二、戰略抉擇: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的內涵式發展

在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戰略方面,一些學者從“遺傳和環境”的角度來探討大灣區高等教育多樣化辦學的戰略選擇,也有學者從“集群發展”的視角探討大灣區高等教育集群化發展的路徑,這些觀點和視角為大灣區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提供了審思。

(一)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多樣化形態探討

北京師范大學劉寶存教授認為,從比較視野思考大灣區高等教育辦學,應該從大學形態多樣化與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入手,梳理中西方大學在不同時期的形態。大學是一個探索、傳播高深學問的地方,其傳播的學問在不同時代深度不同,這與時代的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古代高等教育機構,諸如成均、稷下學宮、太學等形態,它們的基本理念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西方古典大學有柏拉圖學園、呂克昂學園,后來有雅典大學、羅馬大學,中世紀有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產生,大學理念逐步發展到更加具體,大學成為探索普遍學問的場所,成為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者社團。到了19世紀初,洪堡在普魯士創立了柏林大學,大學的功能逐漸完善起來,不僅包括對科學的探索,還包括對學生個性和道德的培養,特別注重在科研過程中培養人才。二戰之后大學形態越來越多樣化,開始出現很多不同類型的學校,如產業大學、應用科學大學、全球性大學、創業型大學、服務型大學、綠色大學、虛擬大學、都市大學、學習型大學等。

大學是繼承文化的機構,它保存、傳播和豐富了人類的文化。任何類型的大學,其實都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2〕。所以大學的創建,既要考慮大學的一般理念,也要考慮到大學所處的客觀環境,這意味著必須扎根本土的需要辦大學。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談到的,“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3〕。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有著深厚的基礎,不同類型和層次的高等學校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粵港澳大灣區的社會發展需求是多元的,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也是多元的,所以粵港澳大灣區高等學校的建設,應該倡導分類發展,探討不同的發展理念和發展形態,各展所長,辦出特色。應該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創新性地探索自己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特色也是辦學水平和質量的反映。

(二)大灣區高等教育內部結構優化思考

華南師范大學盧曉中教授從系統思維思考提升大灣區高等教育質量,將經濟學領域的“集群”概念應用到高等教育領域,即區域高等教育集群發展,重點探討如何使集群也成為促進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如何在實踐中成為“引起變革的一種手段”。

高等教育集群發展具有整體性和多樣性的特征,要使這種整體性和多樣性形成一種內洽的機制,并達成高度一致,最終發展成為一個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有賴于管理的一體化,也就是要用系統思維來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今后,高等教育集群發展將逐漸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的一種重要戰略選擇,主要取決于以下三個因素〔4〕。一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灣區”性質使然。從性質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有助于高等教育的集群發展。二是由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灣區與科技灣區”的定位所決定。從定位來看,粵港澳大灣區是科技創新中心,有賴于且有助于大灣區的高等教育的繼續發展。三是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國際示范區建設目標的要求。從大灣區的戰略性目標來看,粵港澳大灣區要建成國際教育示范區。

基于高等教育集群發展的特征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實際,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集群發展的基本路向主要有三點:一是建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協同的大灣區高等教育集群發展的整體性。前者由中央政府強力主導和布局高等教育集群發展格局;后者由各高校基于自身的內在發展需求,著眼于優勢互補,最終形成高校集群發展樣態。二是發展大灣區高等教育集群發展的多樣性。保護內部發展中優勢互補的整合效應和豐富多彩的“馬賽克式圖景”。三是推動以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為重點的大灣區高等教育集群發展管理的一體化。

三、價值審視: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的融合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三地高等教育的發展受到三地文化、制度、經濟等因素的影響,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作為國家戰略,不能因為地區的差異而影響整體的發展。如何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中謀求更大的發展,需要在價值層面上對三地的融合進行審視,以指導行動。

(一)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中的價值追求

廈門大學鄔大光教授對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ReimaginingOurFuturesTogether:ANewSocialContractForEducation)作了解讀,他認為這份報告提到一個新視野——教育是一種社會契約,“這一契約包含建構教育系統的根本性組織原則,以及為建立、維護和完善教育系統所做的分散性工作”〔5〕。當今社會更應強調具有人文情懷的教育理念。鄔教授提到,當前中國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面臨的困難恰恰源于世界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和我們今天面對人類和地球的理念都是相悖的,人類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學習,思考學生、教師、知識和世界之間的關系。此外,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顛覆性技術,給教育帶來重大影響。因此,教育自身必須轉型:一是確保人們終身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強化教育作為公共行動和共同利益的形式;二是革新教育需要新的教學法、課程、教師功能、學校愿景和教育時空;三是連接現實和虛擬的學習場所,并發揮每個場所的優勢;四是人類的受教育權應該拓展到終身,并包括獲得信息、文化、科學和互聯互通能力的權利。

華中科技大學陳廷柱教授從公共價值的角度來思考區域高等教育合作發展,他認為要以公共價值的站位去審視區域內高等教育合作發展。區域高等教育合作發展的“公共價值”是超越局部和特定利益主體訴求,指向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滿意,具有公共性、共享性的價值。陳教授還認為區域高等教育合作發展應注意以下事項:一是區域高等教育合作發展不能變成向國家要資源和政策的一種說辭;二是區域高等教育合作發展不能變成為了排名而增加總資源的手段;三是區域高等教育合作發展不能變成著眼局部利益而形成的平臺。從政策角度來看,陳教授談到美國哈佛大學學者提出的“三圈理論(價值、能力與支持)分析框架”〔6〕,該理論認為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政策的終極目標就是要為社會創造公共價值。從這個方面而言,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規劃的公共價值審視,其中一個判斷標準是看它能否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添彩。要以公共價值為第一性原理積極謀劃合作發展的事項。

(二)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中的文化認同

基于人類學的視角,浙江大學的張應強教授以費孝通先生的“生態研究—心態研究”的邏輯來分析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具有方法論的啟示。他認為,對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而言,既需要從物理形態來理解合作——形式和形態上的合作共存,也需要從文化和心理層面來理解合作——共識和共榮。

張教授區分了兩種類型的高等教育灣區,一種是自然形成的高等教育灣區,一種是規劃建設的高等教育灣區。前者是指由灣區的地理條件、產業結構、文化、教育、科技、人口等內部因素的相互影響,形成了高等教育資源的自然聚集,往往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后者是根據特定的目的和需要,參考自然形成的灣區高等教育的功能、作用、特征等,通過系統規劃和論證,進行規劃建設而形成的高等教育灣區。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具有規劃建設的高等教育灣區重要而獨有的特征,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是“一國兩制”體制之下的高等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集聚的灣區,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建設和發展具有戰略性和綜合性意義。

基于此,張教授指出,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需要從以不同主體自身利益為基礎的、形式上的生態意義上的合作,漸進地走向以不同主體基于文化和價值認同的、以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為基礎的心態意義上的合作。其中,文化和價值認同是形成共識和信任的基礎。此外,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需要解決一些關鍵性問題:其一,高等教育體制機制的包容性和靈活性問題。由于大灣區三地高等教育合作發展面臨體制機制不匹配的問題,不僅需要中央政府繼續支持廣東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先行先試,也需要廣東高等教育系統更加主動地建設具有包容性和靈活性的高等教育體制機制,還需要三地的教育法律法規以及各類高等教育制度的漸進性調試。其二,高等教育合作突破口的選擇問題。大灣區高等教育全面合作需要選擇關鍵性的和樞紐性的突破口。如高水平大學建設、科教融合、職業教育領域、合作辦學、建設實驗室等。其三,珠三角9市高等教育內部的協同和合作問題。通過建構廣州和深圳兩個高等教育極點和若干高等教育發展軸帶,從而形成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的高等教育網絡化發展格局。

四、經驗共享:粵港澳大灣區三地高等教育發展的優缺點

為了更好地認識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與合作,一些學者分析了港澳地區在與內地交流時的優勢和阻礙因素,這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三地高等教育的攜手前行提供了參考。

(一)發揮大灣區三地辦學優勢,相輔相成

香港嶺南大學莫家豪教授從香港高等教育的角度,重點思考如何發揮香港特區的大學參與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體制的優勢,助力打造灣區未來的教育高地。為了推動灣區內的高校合作發展,一個前提性條件是需要審視未來大灣區發展的重點,高等教育發展的合作都要滿足大灣區發展的重點。同時,未來大灣區高等教育的發展要走向多樣化(尤其是人才培養的多樣化),而且是一種更多原創性的發展路徑。在上述方面,香港特區的院校在參與灣區高等教育建設上有一定的優勢。香港嶺南大學在亞洲大學、泰晤士高等教育和全球大學影響力排名都靠前,就2020年的評估來看,學校不但自然科學領域在全球領先,在人文和社會科學的范疇也同樣是世界一流。這與香港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緊密相關,尤其是國際人才的培養。莫教授指出,學校希望把握大灣區發展的需要,與大灣區的高校合作辦學,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

對于當下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辦學的現狀,華南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李盛兵教授提到,現在香港來內地辦學的都是獨立法人,盡管獨立法人有好處,但它是整個移植(整個的教育制度、課程、教學語言等)。因此他主張高等教育特別是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辦學,更多的是做非獨立法人或做項目,因為這樣香港、澳門特區的高校才能和內地的大學進行融合。對于如何辦好大灣區高校,華南師范大學盧曉中教授認為,香港特區的一些大學在世界一流大學的排名靠前,對大灣區在打造國際教育示范區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方面的國外經驗借鑒,這是一個很好的支撐。在內外經驗的借鑒以及大灣區三地優勢互補的情況下,可以壯大灣區作為一種集群或共同體的發展。

(二)以學術自信帶動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

盡管香港特區高校的科研實力在世界的排名靠前,但有學者認為這似乎是種假象,背后隱藏著深層的原因——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學術依賴以及對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和信仰的缺失。香港大學楊銳教授認為,香港的教育學術也需要經歷一個“覺醒時代”。他認為覺醒是一種啟蒙,需要將人從蒙昧中覺悟,進而變得更加自覺,變得具有獨立的精神和立場,并具備批判能力。

楊教授對“被禁錮的頭腦”(The Captive Mind)和“學術殖民主義”(Academic Colonia-lism)兩個概念的內涵進行了闡述。“被禁錮的頭腦”由米沃什(C. Milosz)提出,后來被社會學家借用來分析發展中國家的學術研究。研究發現,發展中國家在學術工作的很多方面,形成了對發達國家的依賴,缺乏獨立思想,而且力圖亦步亦趨地模仿西方發達國家研究的狀況。“學術殖民主義”由米格諾羅(W.Mignolo)提出,指在全球的學術分工下,由于知識生產傳遞以及排序的不平等地位,處于中心地位的國家通過學科的標準化、制度化和社會化,使得邊緣國家的學者,集體接受思想上的一種支配關系。

楊教授認為香港特區的人文社會科學同樣存在“被禁錮的頭腦”和“學術殖民主義”兩種情況。香港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由于缺乏對于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同時對西學的研究也不透徹,導致香港特區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界只能產出“技術精英”。同時,香港社會對于短期效率的追逐,不鼓勵深刻的、原創性的思想工作。這種情況隨著香港特區試行以量化為主的研究和評價方式而變得越來越嚴重。因此楊教授認為,香港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由于民族認同和文化自覺的欠缺而沒有格局,需要進行覺醒。最后,楊教授提出“一國兩制”是學者自身發展的機會,也是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并為世界做出貢獻的機會,但前提是學者們需要具備深刻的文化自覺。

五、學理透析: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的理論闡釋

對于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一些學者對大灣區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及普遍性做了理論上的深思,重新思考在大灣區這個特殊環境下,高等教育如何發展的問題。

(一)終身學習理念對“大學”概念的重塑

清華大學石中英教授以終身學習的理論視角來看待大灣區高等教育新體系,他認為現在的大灣區高等教育體系還是比較封閉,同時由于高等教育的功能主要是發揮促進科技、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工具化傾向”也較為明顯,還沒有很好地反映世界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新趨勢。因此,他提出“一個構想:指向終身學習的大灣區高等教育新體系”。

終身學習的思想逐漸成為一種政策趨勢,大學的概念也逐漸發生變化。黨和國家的政策提到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系列報告談到終身教育的理念,提到人們向學習化社會邁進,強調“大學作為終身教育的理想匯合點,它歡迎希望重新學習、希望使其知識適應需要”〔7〕,“倡導走向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終身學習方式”〔8〕。基于此,石教授認為要構建一個面向人人的高等教育新體系,做世界高等教育未來的定義者、引領者和示范者,一定要擺脫高等教育精英主義的路徑依賴,形成一些新的共同愿景,包括建設面向人人的新大學,把高等教育看成是社會的共同利益;人才培養目標由高級專門人才培養轉向公民培養;把每一所大學看成是一個高等教育學習網絡中的紐節;在強調傳統的學位和專業的基礎之上,設置一些小的專業,并建立課程注冊學習的制度;構建起更加透明的教學標準、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建立起面向人人的更加靈活的彈性學習制度。

石教授認為,對于新型的大學形態的出現,政府的政策應該更多去引導、鼓勵、支持和規范,現在大灣區高等教育的合作還是存在傳統的精英主義、學科本位,以這些目標或目的為主的合作并不適合建立面向終身學習的高等教育體系。應該以人類未來高等教育的站位來促進大灣區高等教育類型、結構特色、學習方式、評價方式、課程認證和師資隊伍建設等多樣化。

(二)大灣區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落腳點

北京大學的陳洪捷教授以《制度創新與學術創新》為題,分析了制度創新與學術創新的區別。他認為,當前高等教育處于一個改革創新的時代,如雙一流建設、應用型本科、新工科、新文科、人事制度、高考、現代大學治理、專業學位等。通常的改革是制度層面的改革,如體制改革、管理改革、制度創新、機制改革、治理改革、結構改革等,其改革的邏輯是立竿見影。

制度創新和學術創新存在顯著的差異:時間節奏不同,前者要求立竿見影,后者則需要有一定的時間段;訴求不同,短期制度創新的實際目標就是制度創新本身,而學術追求的是高深學問;評價標準不同,制度性評價靠指標與數字,學術性評價依賴同行評價;主體不同,前者是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員,后者是教師。制度創新與學術創新遵循著不同的邏輯,制度創新的動力在實踐中往往不是來源于學術;學術創新是研究者一直進行的行為,源于對學術本身的熱愛。大灣區高等教育的建設固然需要很多大刀闊斧的制度性建設,但其真正目的是為促進教學和科研活動。

(三)大灣區高等教育的平衡發展

華南師范大學李盛兵教授以《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從不平衡到平衡》為題,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平衡發展的路徑。他認為,平衡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和暫時的狀態,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客觀、絕對的。根據不平衡增長理論形成的兩個效應,即極化效應和涓滴效應(又稱淋下效應),從前者到后者的發展來看,區域不平衡的發展可以達到趨于平衡發展的目的〔9〕。極化效應是通過重點發展使一部分地區某個城市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涓滴效應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并不給予貧困階層、弱勢群體或貧困地區特別的優待,而是由優先發展起來的群體或地區通過消費、就業等方面惠及貧困階層或地區,帶動其發展和富裕。

從極化效應來看,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的高等教育的發展是最好的、較為穩定的;從涓滴效應來看,主要有深圳、珠海、佛山、東莞、惠州、中山、江門和肇慶,這8個城市的特點是經濟實力強、外部引進和高水平發展。最后李教授提出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平衡發展的路徑:一是繼續發展經濟;二是積極發揮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和珠海高等教育的涓滴效應;三是高等教育發展薄弱的城市至少每個城市建一所研究型大學;四是建設開放課程,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在灣區共享。

六、實證取向: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的實踐反思

廣州大學劉暉教授以《廣東高等教育“沖補強”提升計劃的政策效應評估》為題,圍繞廣東省實施的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運用雙重差分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s,DID)分析了該計劃第一期的政策效應,并進一步探討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高等教育政策還將持續多久、能夠走多遠、政策的價值選擇去向何方等問題。

劉教授發現,一是自“沖補強”項目實施以來,整個廣東省在項目內的高校,其科研成果產出量提高了,但對人文社科的產出并沒有明顯的影響。二是入選“沖補強”提升計劃對高校在熱點文獻、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方面的增量提升有顯著的政策效應。三是“沖補強”提升計劃,增加了“沖一流”高校的ESI高被引文獻,充分實現了“沖一流”高校重點學科建設的政策目標;“補短板”“強特色”高校則在專任教師數、科研經費保障等方面得到提高,有效實現了師資隊伍、創新平臺建設等辦學條件改善的政策目標。在未來的發展中,研究顯示需要關注三點,即適當增添人文社會科學“色彩”;加強經費投入的持續性和精準度;“沖補強”提升計劃應更側重人才培養質量。

東莞城市學院李樹英教授以《粵澳橫琴深度合作區大背景下澳門高等教育如何促進澳門經濟產業適度多元化》為題,在分析2021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和澳門特區經濟、高等教育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探究了澳門高等教育如何促進澳門經濟與產業適度多元化以及澳門高等教育能夠發揮什么樣的角色作用。長期以來,澳門特區的產業極度單一,不利于高端人才匯聚。澳門特區高等院校有10所,但在校生人數不容樂觀,主要集中在商務與管理、旅游及娛樂服務、法律、語言與文學和設計及藝術等學科門類。《總體方案》提出要為澳門特區產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并制定了四個戰略定位,即新平臺、新空間、新示范、新高地。其中,最重要的是新平臺,即促進澳門特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平臺〔10〕。李教授通過調查和材料分析對澳門高等教育促進澳門特區經濟適度多元化提出建議:一是增加教育用地,擴大招生規模;二是粵澳高校要引入國際范圍特別是葡萄牙語國家的優質教育資源,如建立聯合研究生院、聯合培養高端研究型人才、實施產業孵化和產教融合等;三是適度實施高等教育產業化;四是將高等學校變成人才蓄水池,集聚并助力專業人才,促進高校與產業的良性互動;五是構建多維度的制度和體制創新。

猜你喜歡
大學發展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留白”是個大學問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亚洲VA中文字幕| 无码 在线 在线|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成人国产免费| 日韩午夜片|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成人午夜天|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二区|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久久夜色精品|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美毛片|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亚洲一区免费看| 日韩在线2020专区|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色香蕉影院|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伊人色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日韩欧美中文|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丝袜| 99手机在线视频|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91丝袜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成年人国产网站| 欧美伦理一区|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精品| 成年人国产网站| 在线中文字幕网|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9在线观看国产| 日韩天堂视频| 九色视频最新网址|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