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丹
(湖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湖北武漢 430223)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是未來學前教育師資隊伍的主力軍,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民教育體系的基礎。依法依規辦好學前教育,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育和社會和諧發展,學前師資隊伍是關鍵,尤以師資隊伍的職業道德最為重要。職業道德與法治素養一直以來都是緊密相聯的,因此,加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法治素養培育,不僅對其個人職業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大意義,并且他們法治素養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學前師資隊伍的整體職業道德水平。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要完善學前教育法律法規,要依法依規辦園治園,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1〕。《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行為準則》也明確規定,教師要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2〕。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黨的十九大將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作為堅持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全民族法治素養的提高,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園和依法執教的實現,都需要幼兒園教師具備較高的法治素養,這就需要從源頭抓起。因此,高職院校如何有針對性地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開展高質量法治教育,幫助他們掌握法律知識、樹立法律信仰、增強法治觀念、培育法治素養,有效規范其未來的職業行為,這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落實《意見》精神,落實“幼有所育、學有所教”,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要進一步提高辦學質量,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學前教育人才,要加強對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培養學生依法治園、依法執教、以德育人,做與時俱進的好幼師,這也是實現學前教育由“幼有所育”向“幼有善育”轉變的內在要求。
全面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重大戰略部署,其關鍵是要提高全體國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素養。高職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不僅要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三觀,也要幫助他們樹立法律信仰、提高法治素養。作為幼兒園教師隊伍重要后備軍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是未來幼兒園教育保育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因此,加強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可以為學前教育事業輸送合格師資提供有力的質量保障。
極少數幼兒園辦園理念不科學,內部管理體制不健全,尤其是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淡薄,在辦園過程中出現侵犯幼兒合法權益的行為。這種少數偶發現象在“互聯網+”時代,被過度放大,使社會對幼兒園教育產生信任危機。保護幼兒合法權益,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不僅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科學辦園,更要依法治園,健全管理體系,讓孩子在幼兒園開心、家長對幼兒園放心,使社會對幼兒園教育有充分的安全感和信賴感。因此,作為培養未來幼兒教師主力軍的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加強對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可以為依法辦園治園提供有力的源頭保障。
當前,學前師資缺口較大,保教質量參差不齊,極少數教師職業道德素養和法治素養不高,不能做到依法執教,以德育人,出現侵犯幼兒合法權益的行為,經互聯網放大并聚焦之后,家長和社會對幼兒園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提出質疑。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如果他們的身心受到傷害,健康得不到保障,特別是發生在幼兒園的此類事件,哪怕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幾率,都是不能容忍的,都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并從源頭上加以整改〔3〕。幼兒園教師是幼兒園保教活動的主要實施者,也是依法辦園、依法執教的主要執行者。因此,要讓幼兒園教師在保教過程中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依法執教,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就要提高教師職業道德素養和法治素養,規范教師職業行為。因此,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要趁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通過多種途徑、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學生職業道德素養和法治素養的培育,加強對與學前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為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兒園教師打好法律基礎。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是培養幼兒園教師的主要基地,但普遍存在重專業知識的教學和專業技能的培養,輕公共課程的現象,法治教育更是處于邊緣位置。目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著法律課程的設置與學生未來的職業需求不匹配,講授法律課程的教師專業法律素養不高,開展教學時從內容到形式都難以吸引學生,不能提供高質量的法治教育,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教學效果,制約了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法治素養的提升〔4〕。
1. 對法治教育不夠重視
學校的不重視甚至是忽視是導致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重要原因之一,這與國家強調的要重視學前教育,要依法治園、依法執教明顯不相符。當前,高職院校普遍基于提高學生就業率,以及在一些技能大賽中獲得榮譽和獎項等的考慮,教學重點較多的放在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技巧的培養上,對學生法律意識和法治素養方面的關注較少。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專業課程占比較大,法治知識的學習占比過小。
2. 法治課程的內容單薄
法律知識的掌握是培育學生法治素養的基礎,法治課程的教學是學生掌握法律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重要載體。目前,高職院校普遍沒有開設專門的法治課程,以前只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通識課中有所涉及,并且由于課程承載任務過多,涉及內容龐雜,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各部分內容不能深入展開,往往只是蜻蜓點水或淺嘗輒止式的教學。2018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共六章,法律部分只有一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2021版《思想道德與法治》也是六章,法律部分的內容進行了充實,但仍然只有一章“學習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養”。因此,學生希望能學習到的法律內容較少,現有內容與提升未來幼兒教師隊伍主力軍法治素養的目標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學校課程的教學對學生法治素養的提升幫助不大,也不能適應我國建設法治社會的要求。
3. 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
目前教材中有關法律方面的教學內容,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法律的特征和運行、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維護憲法的權威、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等宏觀內容。通過學習,盡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但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與他們未來的職業需求是不相匹配的,教學內容明顯缺乏針對性,使得學生對于幼兒的法律地位、合法權益及師幼之間的法律關系等問題認識不夠清晰,對幼兒教師自身的權利和義務等問題了解也不夠全面和明確。
1. 缺乏專業法律師資
目前,高職院校基本上只有《思想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涉及到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承擔這門課程教學任務的主要是思政課教師,并且大部分學校從始至終都是由一名教師承擔道德與法治兩部分的教學。思政課教師隊伍目前普遍采用專兼結合的方式組成,專職教師的學科背景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兼職教師學科背景較為多元化,具有法學專業背景的教師相對缺乏。因此,承擔法治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多數沒有接受過專門、系統的法學知識學習和培訓。
2. 教師自身法治素養不高
法律知識的講授、法治教育的開展都需要高素質的專業教師隊伍。而目前由于教師自身的法學知識薄弱、法治素養不高,承擔法律部分的教學有力不從心、捉襟見肘之感,與法治知識的講授需要較高的法學素養要求不相適應。因此,在法律課程的教育教學中,存在著教師對內容的把握和理解不夠準確到位,教學時出現差異甚至是偏差等現象,與法律的嚴肅性和嚴謹性要求有差距。教師自身的法治素養不足,就不能給學生提供專業、扎實、系統的法律知識,也不能提供對法律理論、條文、法規等的準確分析和應用,給學生傳遞的法治知識和法治精神就會大打折扣,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制約學生法治素養的提升。
1. 教學內容較為晦澀難懂
高職院校學生整體質量相對不高,基礎普遍較弱,學習能力和動力也相對不足,對較為抽象的、理論性較強的知識普遍存在著接受困難現象。而目前,因為使用的教材法律部分的內容較為宏觀和抽象,教師的教學水平也較弱,不能很好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處理,缺少與學生聯系較為緊密的或與以后職業相關的法律內容,教師的分析講解也不到位,導致學生理解困難,接受度不高,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
2. 教師教學形式較為單一
由于教師法治知識的欠缺和運用的不嫻熟,在教學中多以傳統的講授式為主,多采用灌輸式教學,對有關法律法規也多半停留在簡單的解釋層面,不能很好地與社會實踐進行有效對接,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抬頭率不高,點頭率更低,難以調動學生對法律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3. 教學案例的選用不夠恰當
部分教師在進行法律知識的講授時,會選用一些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案例輔助教學,但缺少生動鮮活、貼近學生實際、貼合學生未來職業等學生感興趣、接地氣的案例。這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高職生來講,由于不能引起共鳴,因此課堂參與積極性不高,法治教育達不到預期成效,更達不到提升學生法治素養的教育效果。
高職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期和黃金期,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更是未來幼兒教師隊伍的主力軍,他們擔負著培養祖國的未來、教育下一代的啟蒙重任。因此,高職院校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配齊建強師資隊伍,不斷優化創新教學方法,積極培育和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法治素養,幫助他們實現德法雙修、全面發展,為依法治國、依法治園和依法執教夯實法律基礎,保障和促進學前教育事業健康規范地向前發展。
1. 提高法治教育的定位
要加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提高法治教育的成效,首先就要對其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提高法治教育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定位,將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納入學校思政教育的內容體系,要將法治教育作為一項必不可少的而不是可有可無的教育內容。鑒于當前的現狀和時代所需,將法治課程設置為專業必修課較為合適,這樣可以讓法治課程成為學生獲取相關法律知識、提升法治素養的高效而系統的學習渠道,也能更好地體現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2. 完善教材的內容體系
法治教育是學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環節,教材是學校教育開展的主要依據,因此完善的、有針對性的、實用性強的法治教材是提升法治培育質量的基礎。一是要完善整合教材內容。除了開設《思想道德與法治》這門通識課程之外,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特殊需求,還應該組織理論專家和一線教師對教材進行合理編排,將一些實用性和實效性較強的法律法規整合為一門或兩門法治課程,包括《民法》《勞動合同法》《教育法》《教師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中的有關條文,也包括《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管理條例》《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等中的有關規定,還包括國家教育部文件中的有關規定。這些法律法規和條例文件,不僅與學生自身密切相關,也與幼兒園工作緊密相聯,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該系統學習、熟練掌握的內容。法律知識的掌握是法律意識形成和法治素養提升的基礎和前提,將這些內容整合為一到兩門必修的法治課程,不僅能引起學生的重視,而且因其更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學生也愿意主動去學。二是要優化教材形式。在教材的編寫形式上,既可用紙質教材,也可編寫配套的課件,還可制作相關的視頻等,保持形式上的多樣化,讓一線教師有更多素材可供選擇,進而改進課堂教學方式,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和提升才會收到更理想的教育效果。
3. 確定合理的課時安排
要根據法治課程自身的特點和學制安排,并結合學生的下園實習等,安排合適的學時,合理統籌學習時間,提高法治課程學習的系統性和實用性,更好地讓課程的學習為學生的法治素養培育和提升服務。
1. 招聘法律專業教師
法治教育不僅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政治性,還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因此,招聘吸納法律相關專業的人才,特別是碩博研究生或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法律人才充實到法治教育師資隊伍中,這樣能有效地保證法治知識講授的專業性和準確性,對法律問題的剖析也會更加到位和透徹。
2. 整合師資力量
目前,設有學前教育專業的高職院校,除了思政課教師承擔著《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講授任務之外,學前教育專業部分教師也承擔著與幼兒園相關的一些政策法規和條例的講授任務。將法治課程內容整合之后,在學校統一組織協調之下,相關部門應根據課程的內容和特點,將所有涉及到法律法規、政策條例教學的這部分教師進行合理整合,通過集中學習和集體備課,結合教師自身的專業特長和工作特點,結合學生的現狀、幼兒園的要求以及未來職業的需求等,有針對性地開展法治知識的教育教學活動,提升課程教育效果。
3. 培訓現有師資
鑒于目前高職院校講授法治知識的教師專業背景多樣化,不對口現象較普遍,專業教師補充到位還有一個過程,學校自身必須有強大的造血功能,要盡快提升現有法治課程教師的法治素養。可以將現有師資有計劃地進行法治知識的系統培訓,并對教師的培訓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和制度保障。對現有師資的培訓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例如可以讓教師定期參加法律法規學習的研修培訓,也可以輪流選派教師去政法大學進行專題學習,還可以請法律教授或司法機關有關干部來校作專題法治知識講座和培訓等。通過對現有師資的培訓,可以有效提升法治課程師資隊伍整體的法治教育水平和法治素養。
1. 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
目前,高職院校的法治教育主要還是以法律課程教育為主,針對法律課程的特殊性、網絡的普及性和高職生的身心特點,教師的課堂教學要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線下教育與線上教育相結合。首先,課堂教學形式要多樣化。根據教學內容,可多采用案例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等互動性較強、注重學生參與感的教學方式,營造生動活潑的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法治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獲得感。同時,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制作一些法治案件的紀錄片或開設法治話題的討論區等,將法治教育資源引入網絡,拓展法治知識的傳播渠道,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法律知識。這既可以使教育形式活潑新穎,又可以使教育內容豐富多樣,能有效提高學生對法治教育的認同感和學習興趣〔5〕。
2. 法律理論與現實案例相結合
法律理論是枯燥和抽象的,案例是生動和鮮活的,因此在法治課堂上要重視案例教學,要將嚴肅枯燥的法律概念和條文與生動鮮活的案例相結合。首先,案例的選擇要有代表性,要盡量選擇一些學生的同齡人或幼兒園發生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講解;其次,案例的選擇要注重實用性,可多選用一些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或與幼兒園的工作實際相關的案例,這樣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水平和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第三,案例的分析要深入透徹,案例教學最重要的是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提高學生對法律的運用能力,因此案例的分析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透徹的分析,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3. 課程教學與教資考試相結合
高職院校法治課程教學是培育和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法治素養的最有效途徑和最主要渠道。但是,如果只是單純的課程教學,收到的效果可能不理想,教師可以將課程教學與學生必須參加的幼兒園教師資格證考試結合起來。近幾年,幼兒園教師資格證考試《綜合素質》筆試中,教育法律法規知識占比多在10%-20%之間,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師資格證考試大綱,將有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條例等與法律課程的日常教學結合起來〔6〕,并進行有效對接。這樣,通過教考結合,以考促學的方式,能讓學生認識到法治課程的學習不僅有提升自身法治素養的必要性,同時也有幫助自己順利通過教師資格證考試的現實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對法治課程的重視程度和學習主動性。
4. 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
首先要重視第一課堂的主陣地作用,讓學生在第一課堂系統全面地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同時,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靈活多樣的特點為第一課堂作有效補充。例如,校團委、宣傳部可組織學生定期進行法制宣傳,也可通過校園電臺進行每周一次的法治熱點廣播,還可以邀請校外法律專家、公檢法司等部門工作人員進校開展法治知識講座等。既要重視和堅持第一課堂法治知識的學習和法治素養的培育主渠道作用,也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對法治教育的補充和拓展作用,要圍繞以提升學生法治素養為教育目標,實現兩個課堂的有效銜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運用法治知識的能力,切實提高兩個課堂協同育人的有效性和整體效果,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有效促進他們健康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5. 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
法治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尊法學法的基礎上,在實踐中守法用法,實現知行合一。無論什么形式的課堂教育,都會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仍然是停留在理論層面,仍然是學法和懂法。但法律需要實踐,守法和用法需要在實踐中進行。因此,法治素養的培育必須重視實踐,要將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有機結合,相互取長補短。首先,通過課堂學習,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有關法律理論知識。沒有足夠的法律知識做鋪墊,法治素養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同時,學校可以聯系監獄、法院等部門,建立法治學習和實踐基地,讓學生走進監獄,近距離直觀地感受法律的威嚴及違法的后果和代價;讓學生走進法院,旁聽一些典型案件,懂得法律是維護正義、保護權利的有效途徑。并且,還可以利用學生下園實習的機會,請所在園園長結合幼兒園的實際案例,給學生作“關于幼兒園常見法律問題及意外事故的處理”專題講座。這樣學生在實習期間,可以通過親身感受和實踐體驗,對有關法律知識,尤其是與幼兒、與幼兒園教師及幼兒園工作有關的法律法規等有更直接和更深入的了解,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教育效果,從而能更有效地規范自身的職業行為,提升自身的法治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