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盛京時報》等資料為線索"/>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孫 妍,段 凡,張曉剛
(長春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130031)
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蓄謀制造了九一八事變,并將炸毀柳條湖段南滿鐵路的罪名嫁禍于中國軍隊。正如1931年9月20日《盛京時報》登載的巨幅新聞稱:“北大營兵炸毀南滿路,尋致南滿各地成戰場。”[1]隨后日軍不斷擴大事態,侵占了中國東北三省。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軍奉命不抵抗,但東北三省仍有不同形式的力量與日軍進行了抗爭。本文主要以《盛京時報》的報道和《東三省ニ於ケル官兵匪賊暴挙実例》①的記錄為線索,考察九一八事變后兩個月內長春及其周邊的抗日斗爭,嘗試豐富東北抗戰的實證研究。需要強調的是,本文出現的“匪”“賊”,其構成復雜,部分是指真正的土匪,但也包含民間抗日武裝。總的來說,這是日本殖民者對抗日力量的污名泛稱,并不代表本文作者立場。
日軍攻入長春后,東北軍同日軍爆發了沖突。1931年9月20日《盛京時報》刊載的題為《長春亦激戰》的報道稱:“長春寬城子附近,于十九日午前三時許,發起中日兩軍沖突,戰況激烈,惟尚未接詳報。”[2]次日報道稱,十九日上午八時,日軍占領長春大部,雖南嶺方面中國軍隊頑強抵抗,但于下午二時仍不幸失陷。寬城子方面,一部分中國軍隊于上午七時三十分被解除武裝,另一部分雖奮勇抵抗,但最終于下午投降。此時,長春全部被日軍占領[3]。
以上兩段報道,記載了1931年9月19日日軍襲擊長春寬城子東北軍和南嶺兵營的情況。雖然報道稱之為中日“沖突”,但實際上就是日本單方面的偷襲行為,這從日軍攻擊南嶺炮兵營駐地可見一斑。日軍攻打南嶺炮兵營駐地的時間為早晨5時,南嶺的士兵們正在洗漱、遛馬,被突如其來的攻擊打得措手不及,穩下陣腳后,才開始進行有組織的頑強抗擊。駐扎在附近的東北軍第671團趕來增援。日軍擔心遭受夾擊,故于8時20分撤退到袁家窩棚。該處日軍在與公主嶺趕來的援軍匯合后,再次向東北軍發起猛攻。然而,駐守在長春的東北軍受制于東北邊防軍駐吉林副司令、吉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恰的不抵抗指示,未能進行有力抵抗。日軍最終于當日下午占領南嶺兵營。而不甘心投降的部分軍隊,分別向東北方的新立城和稗子溝撤退。
19日激戰發生后,日軍對吉林地區的中國軍隊提出蠻橫要求:“限廿二日午后五時,押收全軍隊之武器……但士兵不用引渡……至軍用倉庫營內之武器彈藥,及其附屬品,匯集北山下引渡日軍。”[4]熙恰唯日軍命令是從,直接導致當時在吉林的駐軍無法組織起成規模的抵抗活動。自此,部分士兵逃往長春周邊,部分士兵則繼續留在城中,等待時機。9月28日,南嶺兵營發生一起放火事件:“夜間,敗逃兵潛入長春南嶺兵營放火,燒毀馬糧庫十三棟。”[5]5可以推斷,這是留在城中的中國軍人針對日軍占用軍用倉庫的抵抗行為。
1931年9月18日至11月15日間,除以上兩則新聞外,《盛京時報》和《東三省ニ於ケル官兵匪賊暴挙実例》無其他關于長春城內抗日力量的報道。而與事變相關的報道大致有如下幾類:關于紅十字會的救濟活動;日本陸軍醫院收容中國軍人,為其進行治療;召開戰爭追悼會。此后,又有大量有關長春迅速恢復正常生活生產的報道,如鐵路和通訊恢復正常、銀行準開、鐵路職員仍任原職、學校開學等。可見,為安撫民心及美化戰爭,報道極力突出對戰爭逝者的尊重、對戰俘的優待及強大的社會治理能力等內容。在日本的報道中可見1932年前后長春市內社會生活基本趨于“安定”,也可見長春城內日軍高壓統治之嚴密。
與長春城內一片“太平祥和”相比,長春東南方的雙陽則顯得“暗流涌動”。經筆者梳理,《盛京時報》的新聞報道主要記載了穆純昌、李桂林勢力在這一區域對日軍的抵抗活動。
穆純昌時任東北軍第19炮兵團團長,率部駐扎于南嶺。《盛京時報》關于穆純昌的報道有兩條。9月30日《盛京時報》報道:“駐南嶺炮兵團長穆純昌自敗戰以來,向東南退走抵雙陽城外,與其部下約一千五百人,合同向雙陽縣長強索衣服及糧食等多數。二十二日假作出發,突然入襲該縣廳,任意搶掠金錢物品后,向東南退走;又步兵第十團,亦均向東南退走云。”[6]9月19日中國軍隊敗戰以來,穆純昌率領部下逃往長春東南部,為補給物資,攻擊了雙陽縣長。10月3日《盛京時報》又報道:“南嶺炮兵第十九團,自與日軍戰敗后,即竄往雙陽縣地方,由該團穆純昌團長率領,并聞十旅機關槍連、山炮連,亦集于該處,邇來該處恐發生意外,故加緊戒嚴云。”[7]由此可見,集中炮兵、機關槍連、山炮連的穆純昌實力強勁,使日軍保持警惕。但據王之佑筆錄記載:“穆純昌炮兵團:駐長春,受日寇襲擊后,大部分散了”[8],其余人在穆純昌的帶領下叛國投敵。這支駐扎于長春東南地區的抗日力量在歷經短暫的抵抗后,最終消失殆盡。
李桂林時任東北陸軍第8旅旅長。《東三省ニ於ケル官兵匪賊暴挙実例》中僅有一條關于李桂林的記錄:9月26日,“被驅逐出長春的李桂林旅團長,在雙陽附近設置主力,掠奪了長春東南方山地一帶。”[5]419日早6時,日軍向寬城子和南嶺兵營發起進攻時,吉林省代省長熙恰仍給李桂林致電,命令長春附近的駐軍采取絕不抵抗的態度,違者處死。李桂林聽聞日軍已開始進攻,即棄部逃走[9]。李桂林部有三個團,分駐于長春、伊通及樺甸。駐守長春的部隊在寬城子受到襲擊,營長及以下軍官數十人陣亡。隨后,除駐守磐石的宋營長堅持抗日外,余部在熙恰的拉攏下被編為“吉林第三旅”,旅長為馬錫麟[9]。李桂林本人也淪為漢奸,后任偽滿東省鐵路警務處處長。
可見,中方的正規軍主要聚集在長春東南區域,其軍隊規模和軍備物資均較為可觀。然而,由于熙恰的“不抵抗政策”及日本方面的威逼利誘,駐守當地的東北軍在未進行有效抵抗的情況下,便先行潰散。
除了正規軍外,長春東南亦有土匪力量。10月20日《盛京時報》的一則報道如下:“本埠鐵嶺屯住戶劉鎮藩,現充雙陽縣保衛總隊長,于十四日上午,突去胡匪三名,于搶掠時,遽爾開槍,將劉之老母擊斃,并將其父親擊傷甚重,后將所有大槍四支一并搶去。匪去后,由家人報告附近時所,請求弋獲,但渺如黃鶴。現將傷者抬醫院救治,據聞恐有性命之虞云。”[10]土匪襲擊雙陽縣“保衛總隊長”及其家人,雖有劫掠財物的嫌疑,但也體現了土匪對后者充當漢奸行徑的不滿,故而實施了有局限性的抗敵行為。
長春西南方抗日活動主要集中在懷德、長嶺縣一帶,稍遠遍及范家屯、劉房子到公主嶺,成線狀分布。在這一區域,兵匪混雜,常與日軍發生武裝沖突,但也伴隨有一些襲擾民眾的事件。
根據《東三省ニ於ケル官兵匪賊暴挙実例》的記載,11月3日,“以懷德縣附近為據點的匪賊團,加上敗逃兵,約為一千人。以二百人為一個中隊,編成五個中隊,受懷德縣長的支持,計劃趁長春附近的日本軍南移,警備薄弱之時,破壞滿鐵線路,襲擊長春附屬地。前些天其主力部隊擊敗范家屯余留部隊,襲擊陶家屯,開始緩慢行動,現正在接近附屬地。”[5]19匪賊團、敗逃兵為當時日本人對中國抗日力量的污名稱謂。從這一記載可知,懷德縣長支持的抗日力量來源并不單一,包括官、兵、“匪”三家,因共同抗日而擰為一股力量,試圖奪回長春屬地。11月18日《盛京時報》報道:“城西懷德縣屬營城子地方,近日突有胡匪約百余名,麕集該處,肆意搶掠,農民不堪其憂。駐長日本軍第四聯隊為保護附廓治安,特于十四日派遣一支隊赴該處搜剿。以清匪患云。”[11]根據時間和地點線索,筆者認為《盛京時報》報道的“胡匪”行為與《東三省ニ於ケル官兵匪賊暴挙実例》記載的“匪賊團”是相關聯的。但由于《盛京時報》的殖民立場,沒有記載懷德縣長支持“匪賊團”的行為,而將出動第四聯隊美其名曰“保護治安”。
另外,《盛京時報》于11月1日刊登了一則新聞,標題為“股匪竄擾鄉三區 趙縣長請日軍飛機協剿”。該報道稱:三區小雙城堡地方,數日前由長嶺縣方面(三區北方)云集大批股匪千余名,匪首報號黃狼,在附近老頭山大朝陽堡等處任意搶掠奸淫,農民倍遭蹂躪。省垣警處曾向長春縣公安當局及保衛總隊下令協力剿匪。但匪徒數量眾多,槍械齊備,與日軍出現對峙狀況。趙汝梅縣長恐眾寡不敵,親赴日本軍部,請求派遣軍隊或飛機協助,日軍將出動協剿。另外,長春市公安局長孫仁軒及日警署署長武波,鑒于附近匪氛猖獗,認為若不嚴加防范,難免侵入市內,因而督促其部下加緊防范,未雨綢繆[12]。從日軍“協剿”、公安局及日警署的重視可見這一帶抗日力量也比較強勢。
11月12日《盛京時報》又以“白龍、掃北等東漸 勢將向長春襲來”為題報道稱:“盤踞懷德、長嶺兩縣小白龍、掃北等匪團,約達七八百人之多,頃漸向東方移動,有將襲擊長春之勢,當局現在警戒中云。”[14]13因新聞報道的滯后性,推測小白龍、掃北等人率部向東移動應早于12日。這在《東三省ニ於ケル官兵匪賊暴挙実例》中得到證實:11月11日,“以懷德和長嶺兩縣為根據地的頭目幼白龍、掃北率領的馬賊團八百人,逐漸向北移動,有襲擊長春的趨勢。”[5]24這兩條記載中所稱的“東漸”和“向北移動”并不沖突,因懷德位于長春南方,長嶺位于長春西方。從這兩份記載白龍、掃北活動的材料可見,這七八百人的隊伍對日本控制下的長春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在距長春稍遠的范家屯、劉房子、公主嶺等地,抗日力量也十分活躍。如《盛京時報》11月11日的報道:“因接到急報稱,在長春附近劉房子東方約半里處,出現了持有大炮兩門、機關槍數挺的約二百名匪賊。他們對劉房子進行了猛烈的炮擊,我公主嶺、范家屯兩守備隊各派出百人、警官二十人,與其交戰,將其擊退。”[5]23在此之前,劉房子地區的抗日力量主要是土匪隊伍,一般缺乏重型武器。但是,在有關報道中出現了大炮與機關槍。推測應為長春撤出的軍隊與當地土匪聯合,對公主嶺與范家屯地區的偽軍與偽警察發起進攻。
公主嶺方面亦有抗日軍民同日軍交戰的情況。10月27日,《盛京時報》登載了題為“公主嶺兵匪交戰 日警死一名”的報道:“廿四日午后六時許,在公主嶺發現兵匪多數,日本警官隊兵之交戰,日警荒木某中彈而死,華警亦受重傷。”[14]《東三省ニ於ケル官兵匪賊暴挙実例》載:11月3日“除位于公主嶺附近的匪賊華山九龍外,還有五頭目聯合,共七百五十名匪賊以該地為根據地,橫行附近村落,不斷大肆掠奪。因賊團的一部分,二百名匪賊有移動到朝陽西南的郭家店子進行襲擊的跡象,該地自警團七百人開始警戒(該團伙)。”[5]20可見,在公主嶺,以土匪為主,摻雜正規部隊,形成了幾股較有力的抗日團體。
除長春城內、東南和西南方向之外,抗日力量也零星分散在附近其他地區。如在吉林北部,據1931日9月30日《盛京時報》載:“廿八日清早,在離吉林北方約十一里支持,日軍與中國兵約五百人沖突,亙數時間交戰,結果華兵不支,竟而潰走。日軍負傷者一人,華兵死傷者有約十數云。”[15]另據10月13日《盛京時報》載:“自中日事件發生后,各鄉胡匪驟然增多,據各鄉來人云。匪等槍支齊備,到處燒殺搶掠,橫行無忌,或數百人數十人,考其來源,不外潰兵及流氓等。而當地軍警剿輔無濟,望當局亟應派軍協剿,以清匪患云。”[16]可見,潰散的東北軍與當地土匪結合,活躍在長春周邊各地,一方面掠奪當地居民獲得物資,另一方面也堅持同日軍進行斗爭。
綜上所述,九一八事變以后,長春城區及周圍的抗日力量可謂此起彼伏。長春城內,有部分隊伍與日軍直接發生武裝沖突。在長春東南方向,抗日力量較為可觀,但在日軍的拉攏下,多數叛變投降,未能進行有效的抗爭。在長春西南方向,抗日斗爭最為激烈。從懷德、長嶺縣,再到范家屯、劉房子、公主嶺一帶,兵匪混雜,抗日力量具備一定的實力,經常與日方爆發武裝沖突,但也發生了一些搶劫民眾的事件。
長春及其周邊的抗日力量主要包含地方行政人員、東北軍官兵、土匪三股勢力,缺乏統一的領導核心。在日偽軍隊的瘋狂圍剿下,長春及其周邊地區的抗戰力量日漸式微。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國共產黨開創性地提出建立東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后,東北抗戰的低迷狀況開始有了顯著改觀,以東北抗聯為代表的東北抗日武裝力量浴血奮戰、艱苦斗爭,沉重地打擊了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
[注 釋]
①《東三省ニ於ケル官兵匪賊暴挙実例》系研究九一八事變之初我國東北軍民抗擊日寇的重要史料,由日本侵略機構“大連商工會議所”記錄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