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華,張 淼,李海娟
(1.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2.朝陽市財經學校,遼寧 朝陽 122000)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1]。這是黨中央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作出的重大決策。如何打造“金課”,成為當下所有高校、所有專業、所有課程建設的核心任務之一[2]。近年來大學外語教學存在“費時低效”“空心論”“功利化”“工具化”等問題,大學外語“金課”建設刻不容緩。
在探求優質、高效的教學模式過程中,許多英語教育教學專家及高校教師對英語教學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及嘗試。文秋芳教授提出了外語教學方法論“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隨后,出現了以該理論為指導的各類外語教學實踐研究,如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外語課堂教學實踐[3]、基于“輸出驅動假設”的英語專業聽力教學[4]、以口頭匯報為輸出驅動的批判性閱讀行動研究[5]等。這些研究都驗證了該理論對提升外語教學的有效性。以產出導向法為理論基礎進行大學外語“金課”建設,可以優化教學成效,實現“金課”建設目標。
2018年6月21日在成都召開的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陳寶生首次提出“金課”的概念,即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一流課程”[6]。教育部在2018年8月發布的《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中號召各校要“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吳巖對“金課”提出了“兩性一度”的標準,即“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案唠A性”指的是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進行高級思維的能力?!皠撔滦浴斌w現在三個方面:課程內容有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體現先進性和互動性;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挑戰度”指的是要求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評測內容合理地增加難度,不能讓學生“輕易畢業”[7]。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外語“金課”建設應以國家的政策方針為導向,以“兩性一度”為標準,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培養符合新時代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8]。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基于國內傳統教學思想和國外課程論及二語習得理論,將中高級外語學習者作為教學對象,主張“學用一體”,提倡將產出活動作為驅動手段和教學目標,將輸入活動作為促成手段,強調產出活動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9]。根據“產出導向法”的理論體系,教學流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驅動階段、促成階段及評價階段。在驅動階段,教師通過有一定難度和挑戰性的任務,讓學生在嘗試完成相應活動的過程中了解學習內容的難度。教師在設置任務時要考慮任務的難度、學生的語言能力及任務的可達成度,并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在促成階段,教師首先要向學生清楚描述任務的內容及具體實施步驟,然后指導學生以自主學習、分組學習等學習方式逐步了解、掌握所學內容,最終把所學內容應用到實際產出的任務中。在評價階段,學生將完成任務的成果提交給教師,教師根據學生任務完成的達成度進行評價并給出反饋意見。
“產出導向法”倡導“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全人教育說”的教學理念?!皩W習中心說”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了完成學習任務,需要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進行高級思維的能力,這體現了課程的“高階性”。在“學用一體說”的理論下,教學和產出任務是依據學生未來發展和就業需要進行設計的,體現了“創新性”原則。“全人教育說”強調教育應該為人的全面發展而服務,在該理論指導下大學外語的教學內容應融入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從而增加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評測內容的難度,體現了“挑戰度”原則。由此可見,“產出導向法”可以很好地指導大學外語“金課”建設。
隨著“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到來,充分利用優質的網絡教學資源和平臺,促進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現代化,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在此背景下,以“產出導向法”為理論指導的大學外語“金課”建設改變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學習→課堂操練→課外復習/拓展”教學鏈條,構建“以學習平臺自主前置預習、學情診斷;以課堂教學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以課外個性化輔導運用知識、提高能力”的“三位一體”教學體系[10],將教學環節分為三大部分:課前驅動、課中促成和課后提升。課前,教師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在網絡學習平臺上發布具有前沿性和時代性的話題和學習資料,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并完成對應的學習任務,再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學情診斷。課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開展主題研討、成果匯報和情景模擬等具有實時性、互動性、多樣性的課堂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具挑戰性的主動輸出機會,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也可以保障形成性評價的綜合性、全面性和準確性。課后,教師鼓勵學生完成相應的產出任務并給予綜合評價,促使學生實現英語語言能力的拓展與提升。
大學外語“金課”建設實踐研究對象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非英語專業2020級大一新生分級教學班,涉及測繪、車輛、采礦、生物、給排、土木、交通等理工科專業五個班,共計298名學生。為使“金課”建設實踐得到清晰、具體的呈現,筆者以外研社《新視野大學外語讀寫教程》第一冊“Unit 3 Digital Campus”為例,對大學外語線下“金課”建設實踐進行闡述。
1.布置產出任務
產出任務的設計決定了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它以教學目標作為依據和驅動力,兼顧學生的基礎、學生所學專業及其未來的發展需求?!缎乱曇按髮W外語讀寫教程》第一冊“Unit 3 Digital Campus”教學單元的主題是“數字校園”,Section A和Section B兩篇課文分別圍繞“現代化數字教學對大學生和大學校園的影響”和“網絡的發展對現代人生活的影響”的話題,探討了科技發展、網絡發達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的變化。本單元共有四個教學目標:交際目標為使學生能夠明確表達、充分論述互聯網時代生活的利與弊;語言目標為使學生能夠運用贊成或反對的論據支撐論點、掌握銜接與連貫的寫作策略;思辨目標為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維;思政目標為使學生意識到網絡和媒體成癮的危害,引導學生合理使用網絡及手機。
為實現上述單元教學目標,本單元教學布置兩大產出任務。產出任務一,以“Internet Harmony”為題,完成一篇議論文寫作。該產出任務要求學生運用本單元所學習的詞匯和寫作策略論證觀點,同時建立批判性思維,明確不合理使用網絡帶來的危害。產出任務二,以“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及用途”為內容,完成一個街頭采訪的視頻錄制。該任務要求學生用英語針對以上內容采訪同學,做好采訪記錄、撰寫采訪稿、完成采訪視頻的錄制。以上兩大產出任務強化了學生在本單元所學的語言知識,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和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幫助學生反思自己使用手機的時間,引導學生合理使用網絡和手機。
2.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課前驅動、課中促成、課后提升三個環節。
在課前驅動環節,教師通過“雨課堂”網絡教學平臺共享一段關于網絡對人們生活影響的視頻和一篇題為“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的英語文章,要求學生自主完成預習,并進一步了解與主題相關的最新消息和英文表達,主動探討網絡及數字化對我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影響,引發學生對網絡在現代人生活中扮演角色的思考。學生在觀看視頻和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會遇到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詞匯和表達,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進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教師針對課前分享的學習資源,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供學生進行開放性討論,如“How much time do you spend on the Internet on average in a day?”“How do you benefit from the Internet as a student?”“What problems does the Internet bring to you life?”通過討論,教師進一步闡述產出任務和學習目標,鼓勵學生主動探究,積極完成產出任務。
在課中促成環節,教師通過對兩篇課文內容的講解、文章結構的分析、熱點詞匯的使用以及觀點表達的整理歸納,幫助學生進行輸入性學習,引導學生形成自己對該主題的認知和理解,建構寫作的結構框架,積累與網絡發展、數字化技術相關的英語詞匯,熟悉和掌握科技發展對現代化生活影響的相關表達。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組內點評等活動,鞏固和內化本單元知識并最終形成輸出性產出。為了縮小輸入性學習與任務產出之間的差距,教師在促成階段設置了兩個子任務。
子任務一,分別列出網絡對大學生生活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教師通過描述課前分享的視頻場景,鼓勵學生通過分組討論,闡述網絡對他們生活的影響,進而引導學生對網絡的影響進行分類,總結網絡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可以廣泛積累有關網絡利弊的英文表達,同時為完成產出任務一收集論據,從而有效促成該任務的達成。
子任務二,準確描述大學生網絡成癮行為的具體表現。教師通過呈現一組大學生在課堂玩手機的數據,引出網絡成癮的話題,鼓勵學生觀察身邊同學過度使用手機的行為,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進行總結、匯報。為完成這一子任務,學生需要學習用英文歸納智能手機的用途,描述各種過度使用手機的行為,為完成產出任務二作好鋪墊工作。
在課后提升環節,學生按照教師在驅動環節提出的要求,運用在促成環節所學習的知識和積累的英文表達,完成產出任務一——議論文寫作和產出任務二——街頭采訪視頻的錄制。在任務達成過程中,學生會發現自身語言知識的不足,自主探求所需詞匯和表達,從而進一步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評價環節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即時性評價和延時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課堂活動參與度、兩個子任務以及兩個本單元最終產出任務的達成情況都會有相應的評價結果。這些評價結果為形成性評價的一部分,并被計入最終的評價結果。課堂學習表現、課堂活動參與度的評價屬于即時評價,教師可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表現和參與課堂活動的情況直接給出評價結果。兩個子任務和兩個本單元最終產出任務的評價屬于延時性評價。這些產出任務需要學生在課后不斷加以完善和修正,最終以視頻或書面作業等形式提交,再由教師和學生對照評分標準進行評價。
大學外語“金課”建設依據“兩性一度”的“金課”建設標準,打造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高品質大學外語課程。以“產出導向法”教學法理論為指導,遵循“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和“全人教育說”的教學理念,通過設置高質量的產出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提高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進行高級思維的能力,體現了課程的高階性。大學外語“金課”建設的教學內容緊隨時代發展,充分利用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實現課堂教學和網絡自主學習的有機融合。為完成產出任務而進行的形式多樣的課內外語言實踐活動,增加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性。每名學生自主探究,以視頻或書面作業的形式提交自己的產出任務。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的先進性和互動性、產出任務的探究性和個性化體現了“創新性”原則。大學外語“金課”建設拓展了教學目標的內容,將其分為交際目標、語言目標、思辨目標和思政目標,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評價環節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即時性評價和延時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評價內容包括課堂表現、課堂活動參與度、單元產出任務及其子任務,從而增加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測評內容的難度,體現了挑戰度的原則?;凇爱a出導向法”的大學外語“金課”建設將課前知識學習、課中知識內化、課后知識鞏固等環節結合起來,增強了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市場競爭力,打造出了新時代網絡輔助下的大學外語線下“金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