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方明,劉子瑩
(長春師范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大數據發展對會計學專業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高校作為人才輸出基地,承擔的不僅僅是專業理論知識的傳導,還需結合市場需求、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及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需要,不斷探索會計學專業培養模式。
1.崗位分工方面
隨著社會發展,經濟活動分工更細化。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不局限于核算和監督企業一般營運情況,還需具備數據分析、數據處理、參與管理等綜合能力,通過海量信息挖掘高價值的信息,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
2.工作職能方面
信息化時代,會計人員除了應具備參與對公司的日常管理、年度預算、資金運作等進行總體操作與控制、向公司提供各項財務報告和必要的財務分析和編制財務報表的一般能力外,還應結合客戶行為,進行內外部大數據挖掘技術,并能夠有效地搭建客戶模型,熟悉Java、Python、Scala等編程語言。
隨著經濟結構優化調整,高精密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必然趨勢。應用型本科院校越來越注重校企合作,使培養的會計人才能夠掌握基本會計理論,并結合企業日常數據,利用相關軟件分析存在的問題,針對當前情況提出相關管理對策,以便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傳統以理論為主的會計專業教學模式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是被動記憶,在走出校門、應對企業日常情況時適應能力較差;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培養模式提供了新的機會及挑戰,會計人才培養的現實情況要求其結合區域經濟情況,產出適應市場需求的高質量會計人才。
綜上,從現實應聘情況看,很多能夠勝任數據分析相關會計崗位的人才并不能充分滿足企業需求。因此,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關鍵的校企合作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社會對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會計學生的重點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而當前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培養方案中注重理論知識,涉及大數據分析、財務共享中心應用、人工智能應用等的課程發展緩慢,為學生提供踐行會計實踐的課程較少,多數學生在畢業后缺乏實踐經驗,很難快速適應會計專業相關工作。當前,會計專業仍舊受傳統思想束縛,并沒有深入調查市場實際需求,造成輸入與輸出無法實現良好的對接。因此,培養方案必須考慮課程體系設置的科學性。
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在設置課程時未結合市場需求,致使傳統的課程內容和現代的企業崗位需求銜接不緊密;同時,設置的必修課多數為專業理論,實踐課被安排在選修課程中,學生所學知識無法得到有效驗證,職業素養有待進一步加強。
部分高校主要采用傳統填鴨式課堂教學方式,學生被動接受教師課堂教授內容,削弱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由于教學工作量及科研壓力,教師在校企合作中的參與度不高,部分科研成果源于理論,缺乏實踐檢驗。部分高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辦學,引導學生在畢業前參加專業實習,但在實踐實習過程中專業不對口,未引起重視學生,難以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在大數據經濟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需達到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內容的有效銜接,實現招生與就業的有機結合,培養適合社會和企業需要的復合型會計專業人才。大數據經濟背景對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以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通用人才為目的,在職業教育過程中重視道德培養,提升學生的邏輯能力、語言能力、應變能力,完成核算監督會計向數智化會計的轉變,突出創新創業教育、數據科學與會計教育的融合、信息技術與管理會計的融合、教育模式與產業的融合,突出各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實現跨界融合、學科交叉、數智內涵與價值創造的良性互動。
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培育學生掌握基本會計基礎理論,增加選修課比例,如大數據財務分析和軟件實踐應用相關課程,對多門學科知識體系進行融合、整合,結合會計實務操做,提高會計人才應對企業一般情況所需的專業技能,將創新創業教育與會計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厚基礎、寬口徑的會計專業群。
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應突出崗位實用性,合理設置會計專業的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例,如單獨開設會計綜合模擬實訓、財務管理模擬實訓、會計經營實訓等,強化實踐性;教學內容應結合行業、企業需要,不斷進行調整,并融合企業實訓,讓學生了解會計工作一般流程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加深學生對職業的深入了解及“教、學、做”的緊密結合。
為適應現代化教育理念,結合當前大數據經濟背景,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定期開展調研,了解各行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情況,調整本專業課程設置,不斷對會計學人才培養內容進行優化;在課程內容設計上,根據培養目標確定會計人才畢業要求,明確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組織學生參加校外實習活動,進一步使學生將所學、所知融入到實際應用中,并鼓勵學生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實現多元共育、雙證融通的新型人才培養方式,以達到鍛煉會計學生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的目的。
在培養內容方面,應注重會計專業理論課程與實習實踐課程體系的配比,參考企業實際需求,將部分課程結合當前前沿熱點進行調整,可設置大數據財務分析、會計數據與信息挖掘、Python、區塊鏈與財務會計等,使學生不僅接受會計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教育,還可以掌握分析、處理數據的方法,成為具有較強職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為了培養會計復合型人才,高校要結合行業特點,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與企業深度對接,同時利用互聯網平臺,結合名校網絡課堂資源,拓寬學習渠道,實現線上線下同步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加強校企融合、數智融合,創新合作模式,將會計人才培養方案與具體教學、實踐活動緊密結合,使學生在學習中汲取知識,利用所學會計專業理論不斷發現問題、創新思維,培養具有會計思維、數據分析邏輯與技術素養邏輯的融合型人才。
結合市場需求導向,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優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多元化引進滿足會計人才培養方案需求的專業教師,如計算機、數學、經濟等交叉學科背景的教師,同時結合時代發展、學生需求,引導教師走進企業、參與企業經營,熟悉實際業務,積累經驗,促進教學相長,便于企業將智力轉化為生產力,提高管理效率,實現雙贏;加強師資培訓,引進學科帶頭人,建設跨學科研究平臺,促進學科發展。此外,授課方式也應結合信息化時代的特點,依托互聯網,豐富授課途徑,通過慕課、微課等開設線上和線下課程,共享資源,拓寬會計專業知識的傳播方式,提升學生的參與程度。
鼓勵校企合作,選擇適合學校教育理念的合作項目。當前主要有三種合作模式,包括以科研課題項目為中介的合作模式、以實習為中介的合作模式和以職業技能為中介的合作模式。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通過后兩種合作模式,可以將校內所學會計基礎理論與企業大數據技術深度結合,聘請企業名師參與校內教學過程,考慮和成熟的教育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也可以在校內建立模擬企業綜合實訓平臺,結合企業用人制度管理學生并約束其行為,開展仿真模擬訓練,實現信息自動化集成管理,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處理數據、分析數據的綜合能力,讓學生了解企業文化、會計行業最新動態,提高獨立勝任會計崗位、參與管理的能力,實現走出校門與進入社會的無縫對接,借助多方共有優勢資源,實行多方聯合辦學,通過企業化運營、管理,使學生具備數據分析能力,從教學能力、實踐能力等方面促進院校學科與專業建設發展,促進人才培養目標和企業用人目標的對接,滿足崗位群的需要。
時代發展驅使企業轉型。學校作為人才培育與輸出的重要陣地,應以產出為導向,結合學校、企業、教師、學生的特點,調整培養方案,優化培養內容,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結合數字化、自動化與智能化培訓,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資源和實踐平臺,培養懂業務、懂數據、懂分析、懂工具、懂設計的高素質、高水平、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