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宿州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黨的十九大、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全國教育大會、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重要會議上,就立德樹人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和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1]。在此指導思想下,教育部于2020年5月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和主要內容,課程思政改革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新要求。
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應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高校針對新聞人才的培養也應將立德樹人作為首要目標。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中宣部下發《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強調“深挖新聞傳播專業課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內涵和育人功能”,“打造新聞傳播人才德育新模式”,明確提出在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中推行課程思政[2]。新聞評論作為新聞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和實務課程,十分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向學生傳遞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引導學生樹立為黨和人民服務的政治理念,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擔當精神,從而實現新聞評論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使命。
從本質上看,課程思政的內涵在于強調高校所有課程都應具備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高校所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要做到在知識傳授中強調價值引領,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著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課程教學的全過程[3]。在課程思政理論指導下,新聞評論課程思政改革應以學生樂學為出發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專業知識學習基礎上,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督促學生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等維度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時,結合新聞評論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撰寫新聞評論時自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協同發展,尋找專業知識體系與思政知識體系的接觸點。這一要求與應用型本科高校新聞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素質要求是一致的。
2018版《新聞傳播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指出,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育教學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發展需求為基本原則,以我國高等教育定位和特點為參考框架,同時以行業標準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正確政治立場和方向,培養具有全媒體新聞傳播知識和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4]。新聞傳播學類的國家標準與課程思政理念不謀而合,培養講政治、精通業務的新聞專業人才,方能符合新時代新聞媒體單位的用人需求。新聞評論作為新聞實務類課程,應努力按照國家標準對學生進行引導,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學中。學生不僅應掌握新聞評論的概念、屬性、功能、基本類型、結構等理論知識,更要從正確的政治立場出發,在新聞評論寫作中發揮其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社會輿論、弘揚真善美等方面的作用。
應用型本科高校新聞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多數服務于當地政府機構、報社、電視臺以及新媒體公司,不僅需要掌握新聞學專業的各項知識技能,而且要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及良好的職業素養。因此,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新聞評論教學環節,進一步強化育人功能,可以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效結合,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使育人和育才協同并進,培養一批專業基礎實、實踐能力強、政治素養高的復合型新聞學人才。
21世紀以來,全球媒體格局和傳媒生態發生了深刻變化。在這一背景下,加強新聞評論后備人才的政治信仰、愛國信念、職業素養等方面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從教學實踐角度出發,新聞評論課程思政改革的實現路徑可從以下四方面探索。
在新聞評論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有助于引導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和傳播者,幫助學生明確自身使命,將個人的理想信念與國家、民族的發展融為一體,努力做時代的推動者。當然,在課程思政理念融入理論知識講授的過程中,不能進行牽強的說教,應結合教學過程的具體情境,做到思政教育和專業教學真正融合。
例如,在新聞評論講授過程中,結合新聞評論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內容沿革這一知識點,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的大趨勢,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講授周期性選題時,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事件,關注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深刻領會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同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評論事件,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講授新聞評論類型時,應與時俱進,將聲音、圖像、視頻等新型評論形態以及評論策劃、創作、傳播等納入新聞評論教學內容中[5]。通過對《人民日報》開設的“畫里有話”欄目、央視開設的“主播說聯播”欄目、新京報“我們視頻”開設的子欄目“陳迪說”等融媒評論的講解,將學生從單一的文字形態評論創作中解放出來,使其嘗試進行評論策劃、設計及音視頻評論,從而拓展學生的評論思維。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引導學生思考新聞評論如何有效地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進而發揮新聞評論在輿論監督、社會治理等方面的話語張力與評論價值。
宿州學院新聞評論課程選取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馬少華主編的《新聞評論教程》,這一教材的突出特點是采取案例化設計。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深入挖掘案例中能夠對當代大學生產生正面影響,有利于促進其樹立大局意識、擔當精神、誠實守信、人文情懷等價值理念的元素。
2002年3月18日,《中國青年報》“冰點時評”欄目發表新聞評論《張海迪的座位在哪里?》。該評論作者通過一張張海迪在全國政協會議上坐在過道上的照片,推斷出人民大會堂沒有殘疾人專用座位這一結論,引發社會的強烈反響。人民大會堂管理辦公室立即作出回應,稱人民大會堂一樓設有6個殘疾人專用座位,張海迪的座位安排在過道上是會務部門的安排,與人民大會堂有沒有殘疾人專用座位沒有關系。通過這一案例的講解,可以引導學生重視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提高責任意識,在動筆寫新聞評論前應對相關事實進行核查,而不應憑借既往“經驗”進行評論。
2003年1月30日,《北京青年報》發表張天蔚的時評《從“人乳宴”看市場邏輯的張狂》。這篇評論針對社會現象提出普遍性問題,涉及市場經濟中經濟活動的道德性問題。通過這一案例,可以引導學生對現實社會中唯市場邏輯這一趨向進行深入思考,進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合格的思想傳播者。
作為新聞實務類課程之一的新聞評論,在實踐教學環節也應融入思政元素,真正實現知識、技能和價值的三位一體。在新聞評論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不僅應訓練學生把握微博評論、社論、編者按、新聞述評、調查性新聞評論等類型的寫作要領,還應重視培育學生的政治素養、新聞敏感性及價值判斷、時事分析能力。寫作技巧和素養、能力的培養,為新聞學專業學生寫作出有深度、高質量的新聞評論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調查性新聞評論寫作實踐中,可以讓學生觀察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各種現象,帶著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最后根據調查結果寫出相應的新聞評論。這類實踐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新聞評論寫作能力,也可以讓學生正視周邊存在的問題,樹立更加積極的人生態度。以生活經歷為基礎的評論政治導向正確,又能切中要害,從而避免妄加言論或泛泛而談。在周期性新聞評論寫作實訓中,可以安排學生以“端午節”為選題展開新聞評論寫作,增加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新聞評論課程中推行課程思政改革,不僅應體現在教學設計、教學大綱和授課過程中,還應在課程考核中予以體現,檢測課程思政的推行成效。在新聞評論課程考核中,應增加課程思政的比重,這對學生進一步吸收、理解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新聞評論課程考核中,以《人民日報》“任仲平”評論為例,考查學生對新聞評論在弘揚社會正氣、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進步、正面引導社會輿論等方面所起作用的認知;也可以年度“十大虛假評論”為例,考查學生對評論人員應具備的多方面素養的理解,以及對新聞評論工作者求真務實工作作風的深刻領會。在課程考核中體現思政元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師一廂情愿地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提高課程思政改革的成效。
新聞評論的課程屬性使其天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為使這一功能更加凸顯,任課教師要積極提升課程思政的相關教學技能,善于挖掘、梳理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同時在教學設計、教學大綱、課程考核中增加課程思政內容,使課程思政完美融入新聞評論。
好的工作機制是實現課程思政的重要推力,實現課程思政改革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形成良好的育人機制。宿州學院新聞評論課程教學團隊目前已形成以專業課教師為主體,輻射新聞學專業其他教師、輔導員、學生工作人員、黨委宣傳部工作人員、思政教師的工作小組,共同建設課程育人日常工作機制,形成多部門、多機構聯動體系,突破全員育人難點,實現全方位、立體化育人。在這一理念下,宿州學院實施了《教師黨支部雙帶頭人制度》,并制定了《關于“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試行)》。學院成立了“三全育人暨課程思政”領導小組,新聞學教研室不僅成立了以新聞評論為主的課程思政示范教學團隊,而且成立了以輔導員、黨團工作者為主的課程思政實踐教學團隊。學院從2018年開始策劃開展“三全育人暨青春文化月”活動,著力推進課程思政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融合,大力營造課程思政與大學生思政工作同向同行的良好氛圍,凸顯協同育人合力。
專業課程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更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6]。由此可見,建設一支專業技術過硬、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是開展課程思政的關鍵環節。為此,高校應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學術研究,鼓勵教師參加課程思政教學研討會,同時通過開展課程思政示范課、說課、微課等比賽加強各學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著力打造優秀的課程思政教學團隊,起到示范與引領作用。
宿州學院新聞評論教學團隊十分重視教師思政水平的提升,注重新形勢、新要求背景下教師政治理論素養的提升,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該團隊通過政治理論學習大會、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使團隊成員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及時將理論學習成果轉化為“教書育人”的能力和水平。為了進一步推廣課程思政改革成果,宿州學院近兩年開展了三次全校范圍內的課程思政示范課比賽,活動的相關報道同時被“學習強國”與“學習思政課”平臺轉發,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崇高的新聞理想與高尚的職業道德、廣博的知識、嫻熟的職業技能是新聞教育的三塊基石。”[7]我們培養的新聞評論工作者不只是掌握新聞評論寫作技巧的寫作者,也不只是掌握新媒體前沿技術的信息傳播者,而應當是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人文情懷的時代評論者,是具有新聞敏感性、政治洞察力和思想穿透力的社會進步推動者。在這一目標下,教師成為課程思政改革的關鍵,需要轉變思維方式、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甚至進行角色轉換,學會引導、鼓勵、陪同、提問,真正將思政教育和專業教學融為一體,使課程思政如春雨般無聲融入專業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