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朝陽
(長春師范大學 《昭明文選》研究所,吉林 長春 130032)
長春師范大學《昭明文選》研究所成立30余年來,科研成果豐富,培養了眾多學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生專業“《昭明文選》研究”。當前,該專業的主要培養方式仍為教師講授,考核方式為閉卷考試與提交論文。在多元化教學模式逐漸被運用的大趨勢下,這一教學及考核方式亟待改革。
觀念是“領頭羊”,決定著前行的方向。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的進步,直接影響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學習與應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勢必提升《昭明文選》課程的教學質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要重視培養模式、質量保障體系、教育規模與結構目標等的改革。“十四五”時期,高校教育的地位不斷提高、內涵不斷深化,要求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念,以德樹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人才。所以,高等教育的培養理念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即從基礎層面的普及知識到啟發層面的促進思考,再到應用層面的實踐學習。這是“如何把傳統與現代結合得更好的問題,是如何把不同教學手段的長處發揮好而規避掉其弊端的問題。”[1]
在具體改革與實施層面,我國相關學者及從業者相繼提出眾多理念。如:(1)人本理念,即以學生為中心;(2)素質教育,即以綜合素質為培養目標;(3)特色建設,如特色課程、特色教師、特色教材等建設;(4)學科融合,即重視不同學科之間的交互,拓展學生的思維;(5)沉浸式教學,即以教學情境等方式進行引導;(6)以科研帶動教學,即以科研過程及成果指導教學內容。多種觀念的提出促進了高校的教改進程。
隨著教育信息化戰略的提出,MOOC、SPOC、翻轉課堂、微課等多元化教學模式相繼出現,疫情大環境更是加速了高校線上教學方式的普及。[2]對多元化教學方式進行探究,有利于在教改中針對不同課程的需求擇取最優的教學方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線上教學
近年來,線上教學發展迅速,平臺眾多。如評價較高的MOOC線上課程,特點在于對大眾開放、課程較為全面且課程質量較高。教師能夠擇優選取線上課程,融入自己的教學內容;學生能夠自主選擇感興趣的線上課程,促進自主學習以及學科融合。線上教學方式克服了一些客觀障礙,精品課程的選取能夠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開放性課程體現了教育公平原則,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意識。
2.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為避免線上或線下教學的單一性,高校在教改過程中多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如翻轉課堂。其特點在于學生完成線上學習任務后,帶著感受與疑問在課堂上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教師重在啟發與解答疑惑,從而深化學生的理解。混合式教學方式體現了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師應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準則。在理想信念方面,要以思想育人為導向;在道德情操方面,要樹立于國于民的價值觀;在扎實學識方面,要夯實自己的知識功底,培養自己的教學能力;在仁愛之心方面,要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鼓勵、啟發學生。以此為準則,從而以德樹人。
教育理念的革新與現代化建設息息相關,而多元化教學模式正是先進教育理念的具體實施與體現。新時代的教師應不斷體悟革新的教育理念,運用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教育目標以及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要求高校教師對教學現狀不斷進行反思。《昭明文選》課程教學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方法,雖然取定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亟需改進。
《昭明文選》課程的教學內容中多有晦澀的概念。限于課時,教師常常重點講解這些概念,而疏于對作品進行講解,導致學生很難從抽象的概念講述中獲得一種具體可感的文學認知。
古代文學課程一般都是按歷史時期進行分段講授,教師一般會選取每一階段的代表作家作品進行講解,但往往忽略不同階段的作家作品之間的關聯,不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昭明文選》中收錄的作品跨越十個朝代,對《昭明文選》的解讀與講授不能停留在南朝歷史背景。
不少學生的主要知識來源是教材,他們往往把教材觀點作為考試的標準答案,甚至在論文寫作中反復引用教材中的原話,這體現出學生閱讀量不夠、思維能力不足。學生如果不能打開視野,客觀辨析不同的學術觀點,將不利于對《昭明文選》的多角度、多元化學習與研究。
《昭明文選》課程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試為主,以撰寫課程論文為輔。考試題目的答案常常在教材或教師的課件中,這導致學生普遍在考試前突擊,無法形成對這門學科的重視。而論文的撰寫往往與知識脫節,學生即使吸收了教師傳授的知識,也不能較好地呈現在自己的論文中。
《昭明文選》課程的教學與考核面臨一定的瓶頸,呈現出重視總結輕視作品、知識碎片化、學生過度依賴教材以及考核方式較單一的局面。教學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是教育理念以及授課方法滯后引起的,亟待解決。
教師應針對課程存在的問題,深化對教育目標的理解,結合課程的具體特點施行多元化教學方法,以此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1.為課程定位,突出專業特色
中國古代文學是老牌研究生專業,更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旨在引領研究生建立中國古代文學“史”之脈絡,以及對文學經典的感悟力。《昭明文選》是古代文學中的經典。《昭明文選》研究的學科特色是以一部古籍為出發點,學習先秦至南朝梁代的作家作品、文學面貌、文學特征流變,分析總集成書問題、時代背景、魏晉南北朝文評的發展、文體意識的發展與實踐,從而探究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在中國文學史發展中的定位以及經典文本的傳播與經典化等諸多問題。
在《昭明文選》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教師應以傳授知識為基礎,以科研帶動教學,運用啟發式教育,讓學生在學習中層層深入、不斷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實踐能力;采用“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據課程內容采用多元化教學與考核方式,提升教學效能,踐行文學美育理念。
2.優化教學目標,提升教學理念
在教學目標上,以提升德育的地位為首要目的。自唐代以來,《昭明文選》被奉為科舉考試的教科書。在“十九大”報告的重要指示下,高校古代文學專業教師更要增加使命感,以《昭明文選》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指引學生,在提升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其作為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心。
3.采用先進技術,改進教學方法
教育信息化戰略決定了教學模式的多元化發展,如線上優質平臺MOOC等。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力求讓學生有效預習、課程選擇、互動教學、及時復習,并適當撰寫讀書報告、學習心得、論文等。在有效互動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表達能力、科研感悟能力、論文撰寫能力等,使學生的學習效能達到最大化。
《昭明文選》課程教改意在還學生以主體位置,因材施教,采用教育信息化平臺,根據課程內容采用多元化教學與考核方法,優化教學效果。
1.以學生為主體,征求意見
以學生需求為出發點,通過與三屆研究生的溝通以及調查問卷,了解到以下情況:(1)學生認識到學科交叉的重要作用,如主要課程外的文學史、文評、文獻學等。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相關學科的理論解讀文本。(2)在課程內容的選擇方面,學生重視文本閱讀與分析,但課堂時長有限,教師講解得較少。因繁體字、年代久遠等問題,學生在閱讀古籍時往往會遇到一定的閱讀障礙,所以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閱讀古籍的方法。(3)學生對現有的教師課堂授課方式基本滿意,但仍希望現有的教學方式能有所改變,解決課下自學的障礙。教師在課上應引導學生闡釋文本,解讀文本相關的文評理論,深化對文學史的認識。(4)學生總體閱讀量適中,但個別學生閱讀量不足,教師可推薦并介紹相關書目。(5)學生常常不能將課堂知識轉化為科研成果,撰寫論文困難。教師應以科研帶動教學,重視科研方法的講解以及思維的啟發。
2.以課程內容關聯多元化教學方法
根據課程內容、學生的需求以及教學目標的優化,本課程參考翻轉課堂的方法,采用課堂教學、交流為主,課下預習、線上學習、撰寫論文、報告等為輔的多元化教學方法,意在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
(1)課堂教學與交流
課堂教學依然是主要的教學環節,面對面的教學方式能夠起到線上教學無法實現的效果。對《昭明文選》研究中的專門性內容,如《文選》的成書、內容、文體、編者、與《文心雕龍》的關聯等問題,教師要在課堂上詳細講解。具體講授中,要著重給學生講解知識點的爭議情況、研究過程與方法。在對文本的闡釋過程中,要帶動學生融入情景,從時代大背景到作者情況,再到文學流派、篇章主旨、詞句分析,引導學生循環闡釋,使其能夠在課下更好地閱讀文本。
在傳統教學之外,還要重視課上的交流,促進因材施教;引導學生思考與提出問題,培養問題意識;同時,要留給學生一小部分時間,讓學生自己陳述,鍛煉表達能力。
(2)有計劃的課下學習
課下學習的時間充裕,但學生往往盲目學習,成效甚微。教師要讓學生帶著計劃與問題去自主學習,并在課堂上進行反饋,增進學習效果。根據學生的建議,運用MOOC線上平臺,主要學習內容有課前需要預習的知識,如時代背景、作者介紹、熟悉文本等;還有一些需要涉獵的拓展知識,如文獻學相關知識。教師預留問題,讓學生在線上學習時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打開思路。課下學習計劃包括學生對指定文獻的閱讀以及閱讀報告、論文的撰寫。學生在課前把這些報告、體會、問題交給教師,教師根據學生的問題,在知識、方法、思維等層面予以解答與引導,增強課堂教學效果,促進自主學習。
3.考核機制的多元化
考核緊跟教學環節,以過程性考核為主要方法,以增強學習效果為目標,以學生全面成長為考核原則。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學生在課堂上回答預留問題以及線上課程的觀后感;(2)學生在課堂上系統地陳述自己的研究成果;(3)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與思考;(4)學生在課下完成讀書報告、文獻綜述、課程論文等;(5)教師在期末考試中采用啟發思維的開放性試題;(6)學生可根據客觀條件實地調查,從而更全面地體悟古代文化。
教學改革要時刻尊重學生的意見,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使課上講解與交流、論文撰寫、過程性考核機制形成良性循環,幫助學生建立學習體系,使其在閱讀能力、闡釋能力、表達能力、撰寫論文能力等方面有全面的發展。
調查問卷顯示,學生認為多元化教學方式能夠幫助他們深入理解知識點;線上課程能夠擴展他們的視野;教師參與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夠根據他們課下提交的材料進行專門性指導。從教師視角來看,多元化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體系,便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提升學習與科研的積極性,強化教學效能。對古代經典的講授能夠促進學生對人生的思考,這是德育的重要體現。在以后的教改中,要繼續夯實課堂教學內容,加強課上與課下的銜接,不斷精簡課下教學環節,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隨著高校教育理念的發展、教學方法的進步,多元化教學方式勢在必行。《昭明文選》課程的教育理念應以德育為主要目標,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要理念。觀念是不斷進步的,教改也需常態化。教師要保持反思,根據教學目標、學生需求、就業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教學方案,從而培養出有德行、有才華的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