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靜
(東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隨著考古學在歷史學研究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在歷史專業本科階段開設考古學課程成為普遍現象。很多高校除了必備的考古學概論課程外,也結合地域特色開設一些區域考古課。對于東北地區的高校來說,東北區域史是歷史學中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對東北歷史的研究離不開考古學材料的支撐,近年來,與東北考古相關的課程在東北地區高校的歷史專業開設比較普遍,雖然名稱不盡相同(如“東北考古”“東北考古問題研究”等),但教學內容均圍繞東北考古展開。本門課沒有統一教材,各學校均結合授課教師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興趣自行設置課程內容,因此其所能達到的授課效果也不盡相同。“東北考古”是東北三省高校歷史專業普遍設置的課程,由于學科性質的區別以及授課對象的不同,歷史專業的“東北考古”應該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與考古專業同類課程有所區別。
歷史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所說的歷史學和考古學的關系主要指狹義歷史學與考古學的關系。歷史學的發展離不開考古學,考古學與歷史學是相輔相成的。
對于沒有文字記載階段的史前時期,考古學可以補充歷史的闕如。比如為何說中華文明五千年?五千年中華文明是如何形成的?這些只能從考古學層面進行解釋。通過考古學家的努力,有關中華文明發展的線條、機制與特點基本清楚,這些是僅靠文字記載所不能建構的。東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考古學文化,為我們清晰呈現了東北地區史前史的發展脈絡。
對于有文獻記載的歷史時期,考古學可以正史、糾史。歷史文獻多會受到作者知識結構和價值取向等因素的直接影響,而考古學通過實物來說話,能夠客觀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甚至可以糾正歷史記載的錯誤。
中國歷史文獻中對邊疆少數民族的記載較少,甚至帶有一定的偏見,這時更需要考古學資料復原其本來面貌。比如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對于肅慎、穢貊族、夫余、高句麗、鮮卑、渤海等少數民族,文獻記載不多。通過幾十年來考古學家的不斷努力,目前有關東北一些民族,尤其是夫余、高句麗、鮮卑、渤海的文化面貌、經濟生活和喪葬習俗等方面的內容已然清晰。然而歷史文獻記載的內容多是社會上層人物和政治、軍事事件,而對普通人群各種活動的記載甚少[1]。要全面了解這些歷史,尤其是中下層民眾的歷史,考古學是不可或缺的。將文獻與考古進行對比,對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有重要作用[2]。
歷史的研究離不開考古學,同理,對東北歷史的研究也離不開東北考古的成果。東北地區考古學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是中國考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文明起源和社會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張忠培先生所說,歷史學和考古學是從不同角度進行歷史的觀察[3],只有汲取兩個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才能獲得比較全面的歷史知識。
東北考古課程設置在本科三年級春季學期,要求學生具備考古學概論、東北區域史等相關學科基礎。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學生要具有下列素質與能力:了解東北地區從舊石器時代至明代考古學的基本發展歷程;對東北考古的熱點問題,如新石器時代的興隆洼文化、紅山文化,青銅時代的夏家店下層文化與夏家店上層文化,歷史時期的夫余文化、高句麗文化、渤海文化等進行詳細介紹,對其研究現狀進行剖析;正確理解東北地區的考古學材料,培養運用考古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思維。
東北考古課程目前沒有統一的教材,各高校的講授內容均由任課教師自行取舍。目前大多數學校以張博泉、魏存成編寫的《東北古代民族考古與疆域》[4]一書為教學參考書,該書將考古學與歷史學研究成果有機融合,是研究東北史地的一部重要參考書。但該書出版時間較早(1997年),隨著東北考古新發現的逐漸增多,很多資料需要擴充,有些觀點也亟須更正。因此,教師在授課時需要結合最新的考古發現,及時更新課程內容。
東北考古屬于區域考古,時間跨度很大,包括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青銅時代考古、戰國秦漢考古、鮮卑考古、高句麗考古、渤海考古、遼金元明考古;涉及的考古學文化較多,內容紛繁復雜。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梳理清楚考古學文化的發展脈絡,是教師要重點思考的問題。本門課講授所要遵循的主要原則是既要理清整體脈絡,又要重點突出。
具體來說,講授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考古文化時,由于遼西地區考古工作開展較早、研究較深入,要重點介紹遼西地區。在此基礎上,主要講授興隆洼文化、紅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而對于遼東地區、第二松花江流域等其他區域的考古學文化,主要通過布置課程作業的方式讓學生自行學習,并在每一章節結尾對整個時期考古學文化的年代框架和特點進行總結。
對于歷史時期的考古學文化,如夫余文化、高句麗文化、渤海文化,則分別從文獻角度和考古角度梳理其課程內容。以夫余文化為例,圍繞文獻記載及考古發現中的夫余分別展開介紹,在此基礎上討論夫余的社會生活、墓葬制度以及夫余與中原政權之間的關系等問題。通過介紹,學生對夫余文化最新的考古發現、夫余研究的重點問題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知。
考慮到東北師范大學是師范類院校,筆者在“緒論”教學中增加了一個內容,即中華文明起源及東北考古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學生感受五千年文明帶給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自信心。通過這一章節內容的講授,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東北考古在中國考古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針對經過考古學培訓、具備基本考古學素養的考古專業本科生,東北考古課程的講授主要圍繞東北不同階段的考古學文化展開,介紹每個階段考古學文化的分區與編年,以及每種考古學文化的面貌、內涵和特征,對于其中涉及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卻可以略講或不講。
學習考古學的最終目的是為歷史研究服務,其首要條件是看懂考古學材料,知道如何分析考古報告。因此,對師范院校學生而言,培養考古學思維尤其重要。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畢業后會進入中學擔任歷史教師,而當前中學歷史教材中有很多考古知識,歷史教師如果欠缺相關知識與思維訓練,會對教學效果產生消極影響。
在東北考古課程設計中,考古學思維和考古學方法的介紹占據相當大的比重。具體來說,在分析考古學案例時,對考古學中常用到的考古類型學方法、文化因素分析法、區系類型理論等進行詳細闡釋。如在講授紅山文化玉器時,引導學生對紅山文化玉器進行類型學劃分,之后再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分析其源流;在講授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時,對陶器進行重點講解,通過考古類型學方法介紹不同考古學文化的陶器種類、陶器形制、陶器組合的區別,使學生加深對不同考古學文化內涵的認識。這種啟發式教學既將考古學基本方法介紹出來,又輕松地讓學生了解到其分析結果,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學生考古學思維的培養。
考古學屬于一門交叉學科,按照研究對象和內容分,考古學有很多分支學科,包括宗教考古學、美術考古學、古錢學、古文字學和銘刻學、環境考古學、動物考古學、植物考古學、農業考古學、飲食考古學、公共考古學等;按技術和方法分,有田野考古學、實驗考古學、水下考古學、航空考古學等[1]。考古學專業的學生需要在實際工作中運用這些手段檢測考古標本,因此需要詳細了解并學習具體的檢測方法;而歷史專業的學生只需要了解其工作原理或通過這些手段解決具體考古問題即可,兩者所要達到的目標并不相同。
學習目標不同,講授方法亦有差別。因此,在對歷史專業學生講授科技考古、實驗考古內容時,要重點通過具體的案例介紹相關技術手段的工作原理以及借助這些手段所能達到的目標。如在講授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生計方式時,需要講授植物考古中采用的浮選法,這時只需要通過引入案例,詳細介紹浮選法的原理、在實際考古發掘中如何提取土樣以及通過這些手段能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即可。涉及動物考古研究時,會結合動物考古學的一些常識,介紹如何區分野生動物和家畜,以及動物考古學家如何通過這些動物骨頭復原當時人們的飲食結構,從而得出當時人們的生計方式。在講授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石器時,會結合學者們發表的文章,介紹如何通過實驗考古學方法考察石鏟的功能,從而使學生了解夏家店下層文化農業已經發展至精耕細作的水平[5]。
案例式講授舍棄了自然科學手段中最晦澀難懂的部分,而重點突出其在考古學中的作用,頗受學生歡迎。
東北考古課程的講授離不開考古實踐,東北師范大學擁有多處相關實踐基地。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建有專屬陳列室,擁有6000余件文物,此外還有一些教學標本。筆者在講授夫余出土的銅鏡時,即結合本校陳列室所藏的從戰國至明代的71面銅鏡進行授課。這種方式使學生很快就對不同時期銅鏡的類型和特點有了一個基本印象,而且記憶深刻。
東北師范大學的自然博物館、民族民俗博物館為本校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實踐基地,有些課程甚至可以直接在博物館里講授。此外,吉林省博物院、吉林大學博物館對吉林省一些重要遺址出土的文物也有陳列。這些文物帶給學生的直觀感受比課堂講授更加深刻和生動。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還陸續建立了一些校外實踐基地。除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偽滿皇宮博物館、長春市博物館,省外的秦始皇陵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院等也陸續成為學校的實踐基地。每年四月份,東北師范大學大三年級的學生都有為期兩周的文物考察項目,由教師領隊赴陜西西安、河南洛陽等地進行文物實地考察。
“東北考古”作為一門在歷史專業開設的選修課,應該與考古專業的同類課程相區別。如何更好地讓歷史專業的學生既能理解考古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培養考古學思維,又能利用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為歷史學研究服務,讓考古與歷史有機融合,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師范院校歷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大部分進入中學擔任歷史教師,因此,對他們進行考古思維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在沒有統一教材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利用現有資源開展教學,內容設置方面如何與考古專業同類課程相區別,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學術問題。